第53章:素描與聚焦——形象的具體化
字數:4745 加入書籤
張濤的建議像一道劃破夜空的閃電,瞬間照亮了藍溪漫長而混沌的尋親之路。她沒有絲毫猶豫,第二天一早就通過張濤提供聯係方式,預約了那位退休的公安係統模擬畫像專家——陳老師的會麵。
陳老師的工作室隱匿在城市老區一棟不起眼的居民樓裏,樓道裏彌漫著淡淡的墨水和舊紙張的氣息。當藍溪忐忑不安地叩響門鈴時,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人開了門。他約莫六十多歲,頭發花白但梳理得一絲不苟,那雙透過老花鏡片的眼睛銳利而溫和,仿佛能看透人心最深的角落。
工作室不大,但整潔有序。牆上掛滿了各種人物素描和榮譽證書,書架上排列著厚厚的案卷資料和美術書籍。最引人注目的是靠窗的工作台,上麵整齊地擺放著各種型號的鉛筆、橡皮擦和專業畫紙,一切都顯得井井有條。
“請坐,“陳老師的聲音平靜而沉穩,“張濤已經大致跟我說了你的情況。失去記憶的人尋找過去,就像在黑暗中摸索拚圖。我的工作就是幫你找到那些關鍵的碎片。“
第一次畫像會話在一個周三的下午進行。陽光透過百葉窗,在畫紙上投下斑駁的光影。工作室裏異常安靜,隻有鉛筆在紙上的沙沙聲和藍溪時而清晰時而猶豫的描述聲。
“我們先從你記憶中的母親開始,“陳老師拿起一支HB鉛筆,目光專注而溫和,“閉上眼睛,放鬆,讓那個形象自然浮現。不要強迫自己,想到什麽就說什麽,哪怕是零碎的印象。“
藍溪深吸一口氣,努力讓思緒沉入那些模糊的夢境碎片:“她......臉型比較瘦長,不是標準的鵝蛋臉或圓臉,顴骨有點高,顯得有些鋒利......眼睛......總是帶著疲憊,眼角有細紋,像是經常皺眉或哭泣......眼皮微微下垂,但眼睛本身不小......“
陳老師的手在畫紙上快速移動,線條流暢而準確:“眉毛呢?什麽形狀?濃密還是稀疏?“
“眉毛......“藍溪皺起眉頭,努力回憶,“不算濃密,有點稀疏,眉形比較平直,沒有明顯的弧度......眉頭總是微微蹙著,即使沒有表情的時候也這樣......“
隨著對話的深入,一些細節逐漸清晰起來:“她的左眉上方好像有一道淺淺的疤痕,不長,但仔細看能看出來......鼻子挺直,鼻頭稍微有點尖......嘴唇偏薄,經常抿著,像在忍耐什麽......嘴角微微下垂,不常笑......“
陳老師不時地展示初步草圖:“是這樣的感覺嗎?需要調整哪裏?“
整個過程持續了近三個小時,期間藍溪多次因為情緒激動而不得不暫停。回憶這些細節像是在挖掘一個被深深埋葬的墳墓,每挖一鏟都讓她心痛不已。有一刻,當她描述到母親耳垂上一顆小小的痣時,突然湧上的強烈既視感讓她幾乎窒息——那個細節太過具體,太過真實,不可能是憑空想象的。
陳老師極其耐心,給她時間平複情緒,遞上溫水,用平靜的語氣繼續引導:“記憶就像深埋的種子,需要適當的環境才能發芽。不要著急,我們有的是時間。“
當最終的素描完成時,陳老師輕輕將畫板轉向藍溪。那一刻,時間仿佛靜止了。
畫中的女性約莫三十五歲左右,麵容憔悴但輪廓清秀,眼神中有一種難以言喻的複雜情緒——疲憊、憂慮、堅韌,還有一絲幾乎被磨滅的溫柔。盡管是黑白素描,但每一個特征都栩栩如生,仿佛隨時會從紙上走出來。最令人震撼的是那雙眼睛,仿佛承載了太多說不盡的故事和情感。
藍溪的呼吸驟然停止,淚水不受控製地湧出。那張臉——雖然模糊卻無比熟悉,深深刺痛著她的心。她幾乎能感覺到畫中人眼神中的溫度和呼吸的節奏,一種強烈的血緣共鳴讓她渾身顫抖。這就是那個在夢中出現的女人,那個她應該稱之為母親的人。
“這就是她......“藍溪哽咽著,手指輕輕撫過畫紙,仿佛怕驚動了紙上的人,“這就是我記憶中的母親。“
陳老師默默遞過紙巾,給予她時間平複情緒。等藍溪稍微平靜後,他輕聲問:“準備好開始下一個了嗎?你弟弟的畫像。“
藍溪深吸一口氣,點點頭。相比母親的形象,弟弟小遠的容貌在記憶中更加模糊,總是以背影或側臉出現,籠罩在一種朦朧的氛圍中。
“他的臉型應該比較小,下巴尖尖的,“藍溪努力回憶,“眼睛比較大,但總是低垂著,不敢直視別人......眼神裏有一種怯懦和不安,像是受驚的小動物......“
陳老師換了一張新紙,開始勾勒基本輪廓:“鼻子呢?嘴巴呢?有什麽特別的特征嗎?“
“鼻子小巧,鼻梁不算高......嘴唇薄薄的,顏色較淡,經常微微張開,像是要說什麽卻又不敢說......臉色有些蒼白,不像一般孩子那樣紅潤...“藍溪閉上眼睛,讓夢境中的畫麵浮現。
陳老師一邊畫一邊引導:“發型呢?頭發是什麽樣子的?“
“頭發是柔軟的淺棕色,總是有點亂,不太整齊...右邊有一縷頭發老是翹起來,不管怎麽梳理都會彈回去......“說到這裏,藍溪的嘴角不自覺地微微上揚,這個細節讓她感到一陣溫暖的心酸。
小浩的畫像比母親的更加困難,因為記憶更加模糊。陳老師不得不多次修改調整,有時甚至推倒重來。過程中,藍溪感到頭痛欲裂,那些被壓抑的記憶像是要破土而出,卻又被無形的屏障阻擋。
當最終完成的素描呈現出來時,藍溪再次淚如雨下。畫中的男孩約莫七八歲,麵容清秀卻帶著與年齡不符的憂鬱,大眼睛裏盛滿了不安和怯懦,仿佛隨時準備躲避什麽。那種脆弱和無助的感覺刺痛了藍溪的心,一種強烈的保護欲油然而生。
“小浩......“她輕聲呼喚,仿佛期待畫中的男孩能夠回應。
陳老師還根據藍溪的描述,繪製了一幅河岸環境的素描:渾濁的河水、泥濘的岸邊、遠處高聳的煙囪和工業建築群。這幅場景畫與藍溪夢中的景象驚人地相似,進一步驗證了記憶的可靠性。
帶著這兩張珍貴的肖像畫和場景素描,藍溪開始了新一輪的尋親行動。她謹慎地將電子版分發給幾個核心尋親渠道,這一次不再隻是文字描述,而是有了具體的形象指引。每一封郵件都附上了簡短的說明和聯係方式,期待有人能認出畫中的人物。
同時,她重新評估了之前的搜尋策略,決定采納張濤的第二個建議——將搜尋重心收攏,聚焦於她當年被救起的那片沿海省份的北部工業區。
她攤開地圖,用紅筆圈出符合“大型鋼鐵企業“和“沿江河流“條件的城市,最終確定了三個重點搜索區域:江北市、臨港市和東山鎮。這三個地方都位於她當年被發現的醫院周圍200公裏範圍內,符合“不會距離太遠“的邏輯。
藍溪開始係統地研究這三個地方的地理環境、工業布局和人口構成。她下載了當地的衛星地圖,仔細查看每一條河流的走向和沿岸特征;她查閱這些城市的工業發展曆史,了解各大鋼鐵廠的建立和擴張過程;她甚至加入了一些當地的網絡論壇,默默觀察當地人的討論,尋找可能的線索。
在這個過程中,她發現臨港市的一條河流——清河,與她記憶中的場景有驚人相似之處。清河下遊沿岸有幾家老牌鋼鐵廠,煙囪高聳,河水因工業排放而常年渾濁。更令她心跳加速的是,衛星地圖顯示清河某段岸邊有一個明顯的小高地,與她記憶中“站在高處俯瞰河流“的印象吻合。
“或許就是這裏...“藍溪喃喃自語,用黃色標記筆在那個區域畫了一個圈。
她決定將臨港市作為優先調查對象,開始集中資源研究這個地方。她聯係了臨港市的地方誌辦公室,詢問是否有關於清河沿岸工業區的曆史資料;她加入了臨港市的本地社群,謹慎地發布尋人信息;她甚至考慮親自前往實地考察,雖然這意味著又一輪的時間和經濟投入。
一天晚上,藍溪做了一個格外清晰的夢。夢中,她拉著小遠的手,奔跑在一條泥濘的河岸小路上。遠處是高大的煙囪和廠房,空氣中彌漫著工業排放物的味道。小遠氣喘籲籲地問:“姐,我們要去哪裏?“
“去一個安全的地方,“夢中的自己回答,“一個沒有人能找到我們的地方。“
醒來後,藍溪立即在筆記本上記錄下這個夢。她注意到夢中的環境特征與她在臨港市衛星地圖上看到的十分相似,這進一步堅定了她聚焦這個地區的決心。
隨著搜索範圍的縮小和形象的具體化,藍溪感到希望似乎增大了一分。雖然前路依然漫長,但至少不再是完全在黑暗中摸索。兩張素描肖像就像指南針,為她的尋親之旅指明了方向;而地理範圍的聚焦,則讓她的努力不再分散。
在發給張濤的進度郵件中,藍溪寫道:“感謝您的建議。現在我有了一張地圖和一個指南針,雖然不知道旅途還有多遠,但至少知道自己正在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張濤回複簡短而鼓勵:“保持謹慎,持之以恒。有時最珍貴的答案就藏在最不起眼的細節中。“
藍溪將兩張素描肖像裝裱起來,放在臥室的床頭。每天早晚,她都會凝視畫中人的麵容,默默承諾:“無論你們在哪裏,無論需要多長時間,我一定會找到你們。這一次,我不會再放棄。“
形象的具體化和範圍的聚焦,像兩道光芒交匯,照亮了她尋親路上最可能通向成功的方向。雖然迷霧尚未完全散開,但藍溪已經看到了前行的路徑,她準備好繼續這場尋找記憶與親人的旅程。每一步都更近一點,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成為解開謎團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