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封賞!(一)

字數:3830   加入書籤

A+A-


    “陛下駕到,百官跪迎!”
    天啟元年,四月初一。
    紫禁城皇極門,當朝陽的第一縷曝光映照到紫禁城時,四月的朔日大朝會,也正式拉開了帷幕。
    隻不過,與往日官員多有缺席、隻是走個過場的朔望大朝會不同,這一次,凡在京官員有資格參加者,卻是無一告假。
    若單論參與官員數量,甚至不亞於木匠皇帝的登基大典。
    “眾愛卿平身!”
    很快,山呼萬歲聲中,一身袞冕服飾的朱由校,已是意氣風發的登上了高高設立的禦座。
    “自薩爾滸之戰以來,遼東屢戰屢敗,以至局勢日漸糜爛。幸得右僉都禦史不負朕望,大敗建奴於遼陽……”
    “社稷之勳,莫重於堪亂。山河之賞,莫隆於酬功……”
    就在群臣起身之際,禦座之上剛剛坐定的朱由校,已是開口定下了此次大朝會的基調,封賞功臣。
    “陛下英明!”
    袁應泰不但是東林黨成員,更是標準得不能再標準的文官。
    聽到小皇帝定下的封賞基調,文臣這邊不管是東林黨還是其它有黨無黨之人,當然是全部高呼英明。
    至於武將行列,那就那更不用說了,同樣也是齊聲讚頌。
    畢竟袁應泰就算指揮得再好,具體的仗還得武將、軍士們來打不是?
    “遼東經略袁應泰,奉命於危難之際、挽狂瀾於既倒……今爾之績,何以加焉?
    現著升右都禦史,加兵部尚書銜,授中奉大夫、正治上卿,封平虜伯。另追贈其父袁餉為光?大夫,蔭其子袁楷錦衣衛千戶……”
    很快,就在滿朝文武的齊聲稱頌中,袁應泰這個遼東經略的封賞,便第一個頒布了下來。
    當然,袁應泰此刻還在遼陽並未回京,這封賞聖旨,朝會之後自會有人送往遼東。
    “宣白杆兵中營統領馬祥上殿聽封!”
    片刻之後,袁應泰的封賞宣讀完畢。接下來的,自然就是馬祥麟這個遼陽大捷的首功之臣。
    “末將馬祥麟參見陛下!”
    “石砫宣撫使嗣子馬祥麟,世篤忠貞,夙承閫教。奴酋兵臨遼陽之際,獨率白杆精兵,貫虱承蜩,直搗中堅。萬軍之中梟逆酋之首,揮刀定遼雪社稷之恥……”
    茲特晉爾為‘靖虜侯’,賜鐵券丹書,授特進榮補錄大夫,子孫世襲罔替。另追贈爾父誌千乘為光?大夫,母秦良玉加封……
    受召上殿的馬祥麟才剛一跪下,封賞詔書的宣讀便再次於朝堂之上回蕩開來。
    隻不過,比起袁應泰這個遼東經略,馬祥麟的封賞不但詔書內容極盡誇讚之詞,所獲封賞也遠比其更為豐厚。
    僅爵位一項,世襲侯爵的含金量,就遠非袁應泰那屬於流爵的伯爵之位能比的。
    “陛下且慢!”
    然而,不出意外就要出意外了。
    還沒等封賞馬祥麟的詔書宣讀完畢,首輔方從哲,卻是突然站了出來高聲喝止。
    “啟稟陛下,馬祥麟雖斬殺奴酋有大功,然朝廷自有法度。其功勞封一伯爵足矣,世襲侯爵卻是有些賞不當功了。”
    緊接著,不等禦座上的朱由校開口,他已是態度鮮明地反對起了對馬祥麟的封賞。
    開玩笑,如今還是天啟朝,不是後來爵位逐漸泛濫的崇禎、南明時期。
    自嘉靖時期開始,一直到崇禎二年以前,大明朝對於爵位的封賞那可是吝嗇得很。
    這一時期,除了李成梁這‘大清太祖’得了個伯爵外,即便是軍神戚繼光,那也未能獲封爵位。
    馬祥麟區區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土司嗣子,憑什麽一戰封侯?
    當然,這些其實都隻是明麵上的說詞。
    方從哲之所以如此激烈反對給馬祥麟封侯,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朱由校的‘擅作主張’、臨時變卦。
    畢竟之前內閣擬定且已獲皇帝通過的賞賜中,馬祥麟的爵位封賞,同樣也隻是一個不能世襲的伯爵而已。
    “陛下,有道是木秀於林風必催之。馬統領年紀尚輕,若是貿然獲封高位,卻是反而害了他啊!”
    “首輔、次輔所言甚是,臣等附議……”
    馬祥麟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土兵統領,不滿其爵位封賞遠超袁應泰這個主帥的,自然是大有人在。
    繼方從哲之後,次輔劉一璟、群輔韓爌,也是相繼站了出來表示反對。
    而有了幾名內閣大佬帶頭,不少文臣清流自然也是紛紛跟進,尤其是那些東林黨的官員。
    沒辦法,誰叫馬祥麟剛一進京,就把趙南星這東林元老給懟得當場吐血,而且還沒有給文官當槍使的覺悟呢。
    “啟稟陛下,末將……”
    “啟稟皇爺,若是沒有馬統領萬軍之中誅殺奴酋父子,遼陽能不能守得住還兩說呢,又哪裏來的遼陽大捷?”
    “奴婢以為,要是有功不賞,以後還有誰會給皇爺盡忠、為朝廷出力?”
    “至於說馬統領的功勞不夠封侯,雜家倒是想問問諸位,萬軍之中取敵酋首級都不夠封侯,那要什麽樣的功勞才夠封侯?”
    馬祥麟對野豬皮發起‘斬首戰’,原本也隻是為了給戰神母親送見麵禮而已。對於朝廷的封賞啥的,他還真沒怎麽放在心上。
    眼見這麽多人反對,當即便打算順勢推辭。
    隻不過,還沒等他推辭的話出口,他剛剛才認下的‘大哥’、侍立在小皇帝身旁的魏忠賢,卻是搶先衝小皇帝和眾臣發出了一連串的質問。
    很顯然,這是在報他之前的指點之恩呢。
    “嗯,忠賢說得不錯!”
    “如今國家正值多事之秋,正需將士用命之際。若是有功不賞,豈不是寒了眾將士之心……”
    馬祥麟陣前斬殺野豬皮父子,那可是實打實的軍功。
    再加上他先前‘為國薦才’的功勞,本就對其印象頗佳的朱由校,再被魏忠賢這麽一頓助功,當即便準備來個乾綱獨斷。
    “陛下……”
    沒經曆過韃清屠刀‘真理’的毒打,大明的文官們那可是出了名的頭鐵。
    眼見小皇帝鐵了心要更改內閣擬定的賞賜,一眾文官頓時如打雞血、兩眼放光,鬥誌昂揚的就準備拿皇帝刷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