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龍的困境:市場與資本的迷途
字數:5411 加入書籤
天幕之上,英格蘭的蒸汽機仍在不知疲倦地咆哮,那鋼鐵巨獸噴吐著濃煙,仿佛要將天空都染成灰色。
而在畫麵的另一側,一幅寧靜至極的江南水鄉圖,緩緩鋪開。
小橋,流水,枕水而居的粉牆黛瓦。
一個頭戴鬥笠的老農,正赤著腳,牽著一頭同樣蒼老的水牛,走在夕陽下的田埂上。
光線將他的影子拉得悠遠而綿長。
一切都顯得那麽祥和,那麽靜美,仿佛一首流傳了千年的田園詩。
【十八世紀,當英格蘭的工業革命之火熊熊燃起時,東方的大清帝國,正處於其最鼎盛的“康乾盛世”。】
【然而,這片繁華的表象之下,卻潛藏著讓它與一個全新時代,失之交臂的深層原因。】
天幕中央,兩個冰冷的大字浮現,如烙印般刺眼。
【市場】
“市場?”
紫禁城內,乾隆皇帝手握著心愛的玉如意,眉頭第一次因為天幕而皺起。
他的語氣中帶著一絲天朝上國特有的傲慢與不以為然。
“朕的大清,幅員萬裏,物產豐饒,人口過億,難道還缺市場不成?”
“江南的絲綢,景德鎮的官窯,蘇杭的茶葉,哪一樣不是天下萬國爭搶的奇珍?”
天幕的旁白,仿佛聽到了他的心聲,用一種不帶任何感情的語調,給出了回答。
【大清,乃至曆代中原王朝,從來不缺市場。】
【缺的,是能引燃工業革命的那種“有效市場”。】
畫麵中,出現了兩個家庭的鮮明對比。
左邊,是一個英格蘭紡織工人的家庭。
他們擠在城市裏租來的狹小公寓中,沒有一寸土地,不事農桑。
他們的麵包、黃油、衣服、蠟燭,乃至下工後喝的每一杯劣質啤酒,都需要用幹巴巴的工資,從市場上購買。
【他們,是純粹的消費者。】
右邊,則是一個典型的大清農戶家庭。
他們生活在世代居住的村莊,守著一小塊能讓他們活下去的土地。
他們吃的糧食,是自己汗流浹背種出來的。
他們穿的衣服,是家裏的女人點著油燈,一梭一梭織出來的“男耕女織”。
家裏的農具壞了,村口的王鐵匠叮叮當當就能修好。
甚至連棲身的房子,都可以用自家的土坯,邀上幾個鄉鄰幫忙搭建起來。
【他們,是自給自足的生產者,也是自給自足的消費者。】
天幕的旁白,一字一句,如同重錘,敲擊在所有帝王的心上。
【一個英國家庭,對於工業品市場而言,是“一個”嗷嗷待哺的終端。】
【而一個大清家庭,對於工業品市場而言,幾乎等於“零”。】
【他們對外界商品的需求,被壓縮到了最低的限度。】
【或許一年到頭,最大的開銷,就是去集市上,買回一包維係性命的鹽,或者一把用了十年,終於豁了口的鐵鍬。】
【這種以家庭為單位,高度封閉、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構成了華夏社會最穩固的細胞。】
【它能承載龐大到恐怖的人口,能維持王朝長久的穩定,能讓天下呈現出一片安居樂業的盛世圖景……】
【但它也像一塊巨大到無邊無際的海綿,悄無聲息地,吸幹了工業發展所必需的“市場需求”!】
轟!
這番剖析,讓所有帝王都感到一陣刺骨的寒意,從尾椎骨直衝天靈蓋!
他們一直引以為傲的“男耕女織”、“自給自足”,他們眼中“江山永固”的基石,“盛世太平”的圖景……
可天幕卻告訴他們,正是這塊他們最珍視的基石,死死地堵住了通往下一個文明的道路!
大明宮。
唐太宗李世民的臉色瞬間變得煞白,他想起了自己引以為傲的貞觀之治,不正是建立在讓天下百姓安於鄉土,自給自足之上嗎?
洪武朝。
朱元璋那張飽經風霜的臉上,第一次露出了深深的迷茫。他出身貧農,最是知道小民的不易,他一生所求,不就是讓天下的農民都能有自己的地,都能吃飽穿暖,不受商人盤剝嗎?
可……這難道錯了嗎?
畫麵再次流轉,第二個關鍵詞,如山嶽般壓來。
【資本】
【如果說市場是土壤,那麽資本,就是那顆能夠發芽的種子。】
【然而,在十八世紀的中國,資本的種子,被撒在了錯誤的土地上,長出了畸形的花。】
鏡頭聚焦於一位富甲天下的揚州鹽商。
他身著雲錦綢緞,腰懸美玉,家中亭台樓閣,假山流水,珍玩滿架,其豪奢竟不輸王侯!
天幕冷漠地展示著他那天文數字般的巨額財富,最終流向了何方:
一、購買土地。
畫麵中,成百上千頃的良田地契,被他收入囊中。他搖身一變,成了坐擁萬畝良田的大地主,從此隻需安坐家中,自有無數佃戶將租子送到門上。
二、高利貸。
鏡頭下,無數因天災人禍而破產的農民和手工業者,排著長隊,哭著向他借貸。那利滾利的算盤聲,比世上最惡毒的詛咒還要刺耳,最終,他們連妻兒甚至自身,都淪為了他的附庸。
三、奢侈消費。
為了給老母辦一場壽宴,他一擲千金,搭建的戲台比縣衙還高,宴請的賓客流水般三日不絕,山珍海味倒進泔水桶,眼睛都不眨一下。
四、捐官。
他耗費一座金山,為自己那個鬥大的字不識一筐的兒子,捐了一個候補道台的功名。隻為光宗耀祖,並為自己的財富,尋得一頂官府的紅頂子做庇護。
【旁白:土地、放貸、消費、功名——這,便是華夏千年以來,商業財富最主要的四個歸宿。】
【它們安全、體麵,並能帶來高人一等的社會地位。】
話音未落,畫麵猛地切換到陰冷的英格蘭。
一個同樣富有的英國商人,他的財富流向,卻呈現出一種截然不同的、令人費解的狂熱。
他將賺來的利潤,毫不猶豫地投入到建造一座更大、更先進的紡織工廠。
他購買更多的“珍妮機”,雇傭更多的工人,讓他們像機器一樣晝夜不息地紡紗。
他還瘋狂地投資了一家新開的礦業公司,隻為獲得更穩定、更廉價的煤炭,來驅動他工廠裏的蒸汽機。
甚至,他拿出大筆資金購買了船運公司的股份,目的隻有一個——將他倉庫裏堆積如山的產品,更快、更遠地運往海外,去換取更多的利潤!
【旁白:擴大再生產、投資新技術、開拓新市場——這,便是資本的邏輯!】
【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一個毛孔都滴著血和肮髒的東西,但它的唯一目的,就是追逐利潤,實現自身的無限增值!】
【任何不能帶來更多利潤的開銷,在它眼中,都是可恥的浪費!】
兩種截然不同的財富觀,如同兩顆星球,狠狠地撞擊在所有時空之中,激起無聲的驚雷!
漢武帝劉徹的臉色,已經難看到了極點。
他死死地盯著天幕,呼吸都變得粗重。
他想起了自己為了北擊匈奴,國庫空虛,搞出的“告緡令”,鼓勵天下人告發商人藏匿的財富,而後朝廷盡數沒收。
他一直以為,自己是在打擊貪婪無度的商人,是在為國聚財!
可他從未想過,這些被他視為禍水的財富,這些被商人用來奢靡享受的金錢,本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用途!
一種能讓整個天下,都為之天翻地覆的用途!
【結論:在十八世紀的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並不鼓勵,甚至在骨子裏鄙視將財富用於擴大生產。】
【一個成功的商人,他的終極夢想,不是成為一個更成功的“商業巨子”,而是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的子孫後代,通過科舉或捐官,洗去身上的銅臭味,徹底擺脫商人的身份,成為高高在上的“士”或“官”。】
【資本,在這裏迷失了方向。】
【它沒有被引導去撬動生產力的變革,而是源源不斷地沉澱進土地和虛無的功名之中,最終……化為一潭死水。】
天幕之上,那幅寧靜唯美的江南水鄉圖,依舊懸掛著。
但此刻,在所有帝王的眼中,那份亙古不變的祥和,卻透著一股令人窒息的沉悶與腐朽。
那不是盛世的安穩。
而是一個龐大到近乎僵化的古老文明,在曆史的十字路口前,那致命的茫然與停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