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技術宅的產品設計

字數:4050   加入書籤

A+A-


    充滿煙火氣的生活點滴,都成了餘夏打磨“虎頭山生態體驗”產品設計的寶貴素材。
    更破天荒的是,這個平時朋友圈長草的人,開始每日更新。
    內容五花八門:
    ?一張溪邊水車的動態圖,配文:“可持續能源的鄉村實踐樣本。”
    ?一群孩子打水仗的糊照,配文:“用戶沉浸式體驗的峰值時刻。”
    ?一盤剛出磨的米粉,配文:“本地食材的初級加工流程。”
    他沉浸在這種新鮮感與創作欲中,全然沒有意識到,他的朋友圈,在另一個人眼中,卻解讀出了完全不同的信息。
    此刻,燕城,應婉婷刷著手機,眉頭微蹙。
    她敏銳地注意到,餘夏幾乎每一條朋友圈裏,都有一個共同的身影——或是溪邊笑著的白衣側影,或是一起推磨的搭檔,或是照片的拍攝者@江靜知。
    雖然沒有任何親密的言語,但這種無處不在的“在場感”,讓她心裏泛起一絲說不清道不明的警惕。
    “虎頭山……南州……江靜知……”她喃喃自語,手指無意識地劃著屏幕。
    餘夏這種近乎“反常”的分享欲,顯然不僅僅是為了那個農家樂項目。
    她意識到,那個看似最不具備威脅的“書呆子”學姐,可能才是她最需要留意的“變量”。
    ~
    每個夜裏,餘夏的筆記本屏幕上,不再是複雜的代碼,而是變成了產品設計思維導圖。
    他給這個農家樂注入了全新的靈魂:“沉浸式自然觀察與數字遊民棲息地”。
    他摒棄了普通的“吃住玩”宣傳,定位在吸引兩類人:渴望帶孩子接觸真實自然的家庭,以及尋求安靜工作環境的遠程辦公者。
    他建議把水車搬回小溪,遊客不僅可以打卡拍照,還可以親身體驗踩水車的樂趣以及夏日親水遊戲。
    石磨可以讓遊客自製豆漿、豆腐。
    他設計了一套精美的電子版“虎頭山生物圖鑒”,客人掃碼可獲取,引導他們去發現梯田裏的特定昆蟲、植物,並上傳照片打卡,集齊有獎。
    江靜知盛讚:“比我還要像生科院的人!這簡直是把科研的樂趣平民化了!”
    每晚9點後,公共區域倡導“靜默”,為客人提供望遠鏡和星空圖譜,打造城市裏絕無僅有的觀星體驗。
    餘夏還規劃了“靈感工作角”,確保每間客房及公共區域網絡高速穩定,部分工位直麵梯田風光。
    “這是生產力的基礎保障。”餘夏語氣淡然。
    江靜知則拉著原本靦腆的靜偉舅媽,組建了臨時宣傳部。
    舅媽用手機捕捉原汁原味的山村瞬間:晨霧繚繞的梯田、柴火灶上咕嘟冒泡的土雞煲、洗刷鋥亮的粗陶碗。
    江靜知負責後期剪輯與文案包裝。
    “虎頭山張導遊”短視頻賬號應運而生。
    首條視頻:張儷麻利處理土雞,對著鏡頭念叨:“這雞,柴火灶慢燉兩鍾頭,湯才叫一個鮮!”
    第二條:靜偉被姥姥抱著,姥爺拿著撥浪鼓逗弄,祖孫嬉笑,滿屏溫馨。
    第三條:村裏的少年們在小溪裏歡快的玩樂。
    舅媽掌鏡雖略有晃動,卻透出質樸的煙火氣。
    江靜知謹慎投入一百元“抖加”,定向投放本省“周邊遊”、“農家樂”興趣人群。
    效果喜人:評論區湧現幾十條“饞哭了!”“求地址!”“真想去!”
    舅媽盯著飆升的點讚數,笑逐顏開,操作也越發自信。
    張儷展現了她出色的組織才能。
    她一句“看未來的女婿”就讓丈夫江誠光請了年假特意從南州趕來。
    江誠光見識過了餘夏的創意之後,滿意的與張儷相對一笑。
    兩人掰著手指頭掐算,江誠光:“才17?年齡是不是差距有點兒大?”
    張儷媚眼一瞪:“咱倆差多少?我嫌你了嗎?關鍵是兩人要合拍。”
    江誠光頷首:“對對對!合拍!”
    張儷又道:“而且等靜知博士畢業,正好合適。”
    江誠光笑得看不見眼:“合適!合適!”
    剛裝修過家裏的江誠光,來都來了,自然不能閑著,他領著張儷弟弟和幾位村裏泥瓦匠,立時幹得熱火朝天。
    住宿樣板間鎖定“幹淨衛生”核心,優先改造采光最佳的三間房。
    獨立衛浴、24小時熱水、全新床品是底線。隔音效果要加強。
    “網絡信號是生命線!”張儷反複強調。在餘夏協調下,村裏額外拉通了一條網絡專線。
    廚房貼白瓷磚,實現明廚亮灶。菜單極簡,主打“虎頭山散養土雞煲”,外加燒烤,再輔以時令山野菜。
    張儷拍板:“一招鮮吃遍天,咱就靠這道招牌闖出來!”
    觀景平台就地取材,原木搭建,視野絕佳。從村口到家的土路完成了硬化,豎起了手繪木指路牌,清晰又帶點童趣。
    一周後,樣板間雛形初現。
    張儷一個電話,請來了三位導遊生涯中最嚴苛也最專業的老姐妹,進行“壓力測試”。
    老導遊們火眼金睛:
    “儷儷,床品舒服!窗簾遮光不夠,城裏人睡不沉!”
    “雞湯沒挑兒!上菜速度得練,餓著肚子的客人脾氣躁。”
    “WiFi密碼貼哪兒了?找半天!細節定成敗!”
    王阿姨更是一針見血,指著觀景台:“這兒晚上黑洞洞的!多掛幾串太陽能小彩燈,氛圍、拍照不就全有了?”
    張儷握著小本飛速記錄,如同麵對最嚴格的審計。
    晚餐時分,她用噴香的土雞煲、醇厚的山泉米酒和十二分的誠意,將老姐妹們招待得心滿意足。
    微醺的王阿姨拍著張儷肩膀:“阿儷,靠譜!路子對了!下回我帶團來捧場!”
    送走內測團,張儷雖疲憊卻目光灼灼。她望著被指出諸多不足、卻更顯生機的小院,對江靜知和餘夏說:“瞧見沒?專業的力量!咱們這第一步,算是紮下根了!”
    夜色漸濃,虎頭山的第一塊招牌燈箱亮起微光。樸素,卻堅定地照亮了一條嶄新的山村前路。
    暑氣漸消,虎頭山悄然換了模樣。
    村口新立的木牌坊上,“梯田生態體驗村”幾個大字筆觸雖帶幾分稚拙,卻煥發著蓬勃生機。
    得益於江靜知與舅媽持續輸出的“沉浸式”短視頻,以及首批遊客在朋友圈的熱心分享,這幾周真真切切迎來了數撥慕名而來的自駕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