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 1987年與2000年之間的共振

字數:4039   加入書籤

A+A-


    陳帆的手指從筆記本邊緣移開,那張黑色卡片已被徹底壓在文件堆下。交易室的燈光落在他手背,映出幾道淺色劃痕,是前夜調試線路時留下的。他沒去擦,隻是盯著主控台右下角的時間欄——距離上次係統警報過去四十三分鍾,合規架構的第一階段提交流程已完成七成。
    “把曆史危機回溯模塊調出來。”他說。
    周婷抬眼:“現在?那個模型還連著舊版數據庫,重啟要清空當前緩存。”
    “正好。”陳帆靠向椅背,“杠杆調整的事先放一放,算力騰出來了,就用來查點更深的東西。”
    李航已經動手切換的權限路徑。屏幕閃爍兩下,一個灰藍色界麵浮現在中央,標題是一串編號:SYS1987.RECALL。這是他們早年整理百年股災數據時搭建的實驗性分析工具,後來因運算負荷過大被擱置,連圖標都被挪到了係統角落。
    “真沒想到這東西還能用。”李航低聲說著,開始導入1987年紐約交易所的逐分鍾成交記錄。周婷同步接入美聯儲當年的利率決策時間軸,並補充了《華爾街日報》的輿情關鍵詞索引。
    數據流緩緩推進。
    三分鍾後,匹配度初值跳出:76.3%。
    “不算高。”周婷皺眉,“但波動率加速曲線、程序化賣單密度、散戶持倉峰值……這些都在同頻上升。”
    “再加一組參數。”陳帆說,“把投資者情緒指數的拐點提前十二小時,重新跑一遍。”
    指令輸入後,模型重新加載。進度條走過一半時,數值開始跳升:81.2%、84.5%、88.9%——最終定格在**89.1%**。
    屏幕上並列展開兩條K線圖,一條來自三十年前的道瓊斯指數,另一條是當前全球電子盤的綜合走勢。起初走勢鬆散,但在進入第十八個交易日之後,形態迅速趨同。到第三十七天,兩條曲線幾乎完全重合。
    “十三個關鍵節點全部命中。”李航聲音低了幾分,“包括兩次隱性流動性枯竭、一次大宗期權集中行權,還有……美東時間上午九點三十二分的那波程序化拋售潮。”
    陳帆沒說話,走到投影牆前,放大其中一段微小跳空缺口。這個位置在曆史上曾因某保險公司算法故障引發連鎖反應,屬於典型的技術性崩塌誘因。
    “查一下今天有沒有類似事故報告。”他說。
    周婷快速檢索監管通報和交易所公告列表,搖頭:“沒有公開異常。”
    “那就不是意外。”陳帆指著畫麵,“有人在複製。”
    李航立刻編寫追蹤腳本,將該跳空模式設為識別標簽,在近兩周的交易日誌中進行反向掃描。不到兩分鍾,結果返回:**五次相同信號觸發,每次持續不超過十七秒,均出現在美東開盤後的關鍵窗口期**。
    “不是市場自然行為。”周婷點開其中一次記錄,“三家離岸機構在同一毫秒發出批量止損指令,參數設置和1987年那次事故中的算法邏輯一致——都是基於‘動態風險敞口修正’模型,但這個模型早就被淘汰了。”
    “除非……”李航抬頭,“有人特意把它翻出來用。”
    房間裏安靜下來。主機風扇仍在運轉,送風節奏卻仿佛慢了一拍。
    陳帆退回操作位,調出係統底層日誌界麵。“如果我們是對的,那這不是預測,是排練。”他敲入一行指令,“把所有匹配度超過八十五的模式標記為一級風險,觸發即告警。”
    “你要把它當成攻擊手段?”周婷問。
    “我已經不在乎是誰。”陳帆目光未動,“我在乎的是,為什麽偏偏是這套劇本?為什麽選在這個時間點複現三十年前的崩盤路徑?”
    李航忽然出聲:“更奇怪的是,這些信號都躲過了常規監控。它們出現得太短,頻率太低,像在測試反應閾值。”
    “試探。”陳帆接上,“看看市場會不會按原來的劇本走。”
    周婷迅速整理出一份簡報,標題命名為《曆史共振現象初步分析》,並將核心結論標注為“S級風險待追蹤”。她沒有點擊發送,而是轉為本地加密存儲。
    “要不要通知其他合作方?”李航問。
    “不。”陳帆搖頭,“我們現在拿不出完整證據鏈。一旦消息擴散,反而可能打草驚蛇。”
    他站起身,繞過兩張操作台,走到獨立審計終端前。這台機器從未接入主網,隻保留最原始的數據快照。他插入一張空白硬盤,手動啟動全量比對程序。
    “我們之前以為自己是在預判危機。”他的聲音沉了下來,“其實一直在被人引導著走向某個既定結局。”
    屏幕上的三維模型再次運行,兩條K線並行推進。當走到第四十三分鍾時,現實市場的軌跡微微偏移,向下拉開一道細小裂口。
    “等等。”周婷突然放大那個區間,“這裏有個延遲——真實行情比曆史模型慢了0.8秒。”
    “說明什麽?”李航湊近。
    “說明它不是自動同步。”她的手指劃過波形圖,“是人為控製節奏。他們在觀察,也在調整。”
    陳帆盯著那道延遲,良久才開口:“所以還沒完成。”
    “什麽沒完成?”
    “複刻。”他說,“他們想讓市場按照老路崩潰,但現在還差一步——差一個足夠大的***。”
    話音剛落,係統彈出新提示:
    【檢測到高頻指令簇】
    【來源:三個注冊於開曼的SPV實體】
    【行為特征:模擬1987年‘組合保險策略’賣出機製】
    【持續時間:15.3秒,已消失】
    李航刷新日誌三次,確認信號確實隻存在了短短片刻。“又是那種‘閃現式’操作。”
    “但他們忘了。”陳帆坐回座位,手指輕敲桌麵,“過去的記憶不會消失,隻要我們還在看。”
    周婷立即更新監控規則,將此類短暫高頻行為納入實時捕捉範圍。同時設定自動歸檔機製,確保每一次出現都能留下痕跡。
    “接下來怎麽辦?”她問。
    “等。”陳帆盯著尚未關閉的對比模型,“他們既然敢演,我們就陪著看下去。但這一次,別讓他們關燈謝幕。”
    李航默默保存當前代碼版本,關閉調試界麵,後台進程仍保持運行狀態。服務器指示燈規律閃爍,冷卻風扇發出穩定低鳴。
    周婷將最後一份報告加密封存,順手把U盤拔出,放進抽屜鎖好。
    陳帆沒有動。他的視線停留在主屏右上角的小窗——那裏正滾動著最新一筆跨境資金流向記錄,一筆來自百慕大方向的注資,金額不大,路徑卻繞經四個離岸節點。
    他伸手調出該賬戶的曆史活動圖譜,剛點開第一層關聯網絡,屏幕突然跳轉:
    【警告:檢測到非授權數據請求】
    【目標字段:1987年股災期間美聯儲緊急幹預記錄】
    【請求源:內部IP段,權限等級未知】
    房間內的鍵盤聲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