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新刊初立

字數:4002   加入書籤

A+A-


    大觀園項目組的成立,如同一顆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的漣漪層層擴散,不僅改變了園內姐妹們的日常生活,更催生了許多新的氣象。
    那日賈母提議的“報刊”之策,更是讓眾人興奮不已,連日來,秋爽齋成了最熱鬧的所在。
    這日,探春、寶釵、李紈、迎春、惜春並新近身體大好的黛玉,齊聚曉翠堂,商議這報刊的具體事宜。
    桌上攤著紙墨,眾人圍坐,臉上都帶著躍躍欲試的光彩。
    “祖母提議辦這報刊,實在是妙極!”探春率先開口,眼眸晶亮,“隻是,總得有個響亮又貼切的名字才好。諸位姐妹可有好主意?”
    李紈素來沉穩,便道:“既是園中姐妹心血所聚,不若就叫《大觀集》或《閨閣雅音》,倒也端莊。”
    惜春正拿著炭筆在紙上隨意勾勒,聞言抬頭:“《雅音》雖好,未免有些泛了。我們作畫,也是雅事。”
    迎春細聲細氣地附和:“二姐姐說的是。”
    寶釵沉吟片刻,道:“名字須得易記,又與我們有些關聯。咱們的詩社名為‘海棠’,海棠花開似錦,寓意也好,不若就叫《海棠集》或《海棠新聲》?”
    “《海棠新聲》……”
    黛玉輕聲重複,纖指抵著下頜,眼波流轉間帶著一絲靈動的神采,“‘新聲’二字甚好,恰合我們初試啼聲之意。
    隻是,我倒覺得,既是報刊,意在傳播新知,記錄我們園中點滴‘新事’,不若就叫《海棠新刊》?
    既承了詩社之名,又點明了刊物之實,且‘新刊’二字,更顯勃勃生氣。”
    “《海棠新刊》?”探春眼睛一亮,撫掌笑道,“好!這個好!林姐姐果然心思靈巧!既雅致,又點題,就定這個名兒了!”
    眾人皆點頭稱善,刊名便就此定下。
    接著又商議刊發內容,定下首期可收錄姐妹們的詩詞新作、書畫小品(惜春主動包攬了插圖之事)、讀書心得(黛玉、寶釵皆可供稿)。
    還可加入寶玉、賈蘭等人合適的文章,以及探春打算撰寫的“高產農作物培育初探”(基於稻香村試驗田的觀察),寶釵整理的“蘅蕪苑香草辨識與簡易香方”,甚至李紈也可寫些持家育子的心得。
    內容務求雅俗共賞,清新務實。
    “刊印之事,我已與母親商議過,”寶釵接口道,她如今正式打理薛家生意,行事更見幹練,
    “薛家在京中有相熟的信譽良好的書局,刻印裝幀皆可交由他們,質量與時效皆有保障。隻是這售賣與利潤……”
    探春立刻道:“按我們之前商定的章程,所得利潤,除卻支付刻印成本,餘下的,一部分充入園內‘活動基金’,另一部分,則按供稿多寡、優劣進行分配,如此方能激勵眾人,也算按勞取酬,公平合理。”
    她看向寶釵,“隻是這定價……”
    寶釵早已成竹在胸:“初期刊物,意在打開局麵,不宜定價過高。我核算過成本,若印數適中,定價每冊二百文,尋常讀書人亦能承受。先在薛家京中幾處書鋪寄賣,看看反響。若銷路好,再考慮增印或交由南方書商。”
    眾人見她思慮周全,賬目清晰,無不歎服。一套完整的《海棠新刊》運作流程,便在姐妹們的集思廣益中初步成型,決定先試行半月刊印一次。
    正事商議得差不多,氣氛愈發活絡起來。忽聽得外麵丫鬟笑著通報:“史大姑娘來了!”
    簾櫳一響,一個穿著大紅羽絨緞襖,圍著兔毛圍脖,笑聲如銀鈴般的姑娘一陣風似的卷了進來,不是史湘雲又是誰?
    她臉上紅撲撲的,帶著室外寒氣的清新,一進來就嚷道:“好哇!你們在這裏商議大事,竟也不等我!”
    眾人見她來了,都是歡喜。
    探春笑著拉她坐下:“偏你來得遲!前兒老太太就說要接你過來住,偏你病了,如今可大好了?”
    湘雲爽朗一笑,拍了拍胸口:“早好啦!不過是偶感風寒,將養了幾日罷了。我在家裏悶得發慌,早想死你們了!方才聽翠縷說,你們在弄什麽‘新刊’?快與我說說!”
    寶釵便笑著將《海棠新刊》之事與她細細說了。
    湘雲聽得雙眼放光,拍手道:“這個有趣!算我一個!別的不敢說,若論起作詩,我可不怕誰!下回詩社,必要爭個魁首,好叫我的詩也印在這新刊上頭!”
    她性子豪爽,言語詼諧,頓時將氣氛烘得更熱。
    黛玉見她來了,也難得地露出真切的笑意,打趣道:“是了,我們‘枕霞舊友’來了,下回詩社更有看頭了。隻盼你莫要再醉了,嚷著要吃生肉便好。”
    一句話引得眾人都笑起來,湘雲也不惱,撲過去要擰黛玉的嘴,黛玉笑著躲到寶釵身後,一時間,曉翠堂內笑語喧闐,暖意融融。
    說笑一陣,黛玉因每日晨起需練習八段錦,便先起身告辭回瀟湘館。
    湘雲看著她離去的背影,有些驚訝地對寶釵道:“林姐姐如今氣色真好多了,我瞧著,竟比先前豐腴了些,走路也不似那般弱不禁風了。”
    寶釵點頭,微笑道:“正是呢。自老太太立了規矩,又請了太醫專門調理,叮囑她每日走動、練習那養生的八段錦,這兩年下來,身子果然一日好似一日。如今雖仍比常人弱些,等閑頭疼腦熱卻少了許多,精神頭也足了。”
    湘雲感歎道:“老太太真是有心了。”
    且說黛玉回到瀟湘館,紫鵑早已備好了溫水和手巾。
    黛玉淨了手,覺得周身暖融融的,氣息順暢。
    她走到窗邊書案前坐下,案上整齊地摞著她曆年來的讀書筆記,還有正在構思的首期《海棠新刊》稿子——一篇關於《樂府詩集》中民生詩篇的賞析。
    陽光透過茜紗窗,落在她瑩潤了許多的臉頰上,泛著健康的光澤。
    她隨手翻動著那些字跡或清秀或潦草的筆記,裏麵記錄著她讀經史子集、詩詞歌賦時的感悟,間或還有一些對自然現象、各地風物的好奇與疑問。
    看著看著,一個念頭如同破土的春筍,悄然萌生。
    她想起賈母偶爾提及的“學以致用”,想起寶釵、探春她們都在為園子、為將來做著實實在在的籌劃,自己終日沉浸詩詞,雖得樂趣,於實事上卻似乎……隔了一層。
    她的目光停留在筆記中記錄的一些零散信息上:某地水患後的賑災舉措,某朝應對蝗災的方法,某本農書上記載的抗旱作物……這些散碎的知識,如同珍珠般散落在各處。
    “若是……”黛玉輕聲自語,眼眸越來越亮,“若是能將古今典籍中,關於應對天災人禍、治理地方、安定民生的策略、方法、智慧,分門別類,係統整理出來,去蕪存菁,編撰成冊,不拘是水旱蝗瘟,還是吏治民生,皆有所本,有所參詳……豈非比單純吟風弄月,更有意義?”
    這個念頭一旦升起,便再也揮之不去。
    她仿佛看到了一幅更廣闊的圖景,她的才情與學識,找到了一個可以安放的、更具重量的方向。
    這已不僅僅是為一期刊物供稿,而是一項浩大而艱巨的工程。
    她提起筆,在雪浪箋上鄭重地寫下了四個字:《古今應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