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強調撫恤(求用愛發電,謝謝大家)
字數:3626 加入書籤
他們的回答具體、實在,既說明了工作進展,也不回避困難和存在的不足,顯示出紮實的工作作風和對情況的深入了解,這正是陳朝陽一手帶出來的幹部的特點。
陳朝陽聽著,時而微微頷首對統計數據和抓典型表示認可,時而眉頭微蹙對畜力缺口和思想風氣的擔憂,腦中已在飛速思考著應對之策。
聽完匯報,陳朝陽沉默了片刻,然後清晰地下達指示,語氣沉穩而堅決:
“你們提到的困難,都是現實問題。
文傑同誌,你以專區名義,寫一份詳細報告,把支前任務對春耕的影響具體化,需要上級協調解決什麽,明確提出來,解決不了的就向上反映。但記住,前提是保證完成支前任務,這是大局。”
“鎮反和‘三反’,必須堅決搞下去,但一定要強調政策、強調證據。
人心不穩,生產就搞不好。
你們要把工作做細,而不是搞得更僵。這是對你們執政能力的考驗。”
“至於幹部思想問題,”他加重了語氣,“從我做起,從你們做起,
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任何形式的特殊化。
要讓所有幹部都明白,享受在前、吃苦在後的念頭,一絲一毫都不能有!”
說到這裏,他的語氣變得更加深沉,身體微微前傾,目光灼灼地看著兩人:
“這些工作要抓好,但有一件事,是重中之重,你們必須給我不打半點折扣地落實好,那就是所有誌願軍烈士,特別是我們昌平子弟兵的撫恤和優撫工作!”
房間裏的空氣仿佛瞬間凝固了。
張文傑和徐衛華挺直了背脊,他們知道,這是首長心中最沉痛也最柔軟的角落。
“我帶他們過江,卻沒能把他們都帶回來。”陳朝陽的聲音低沉,帶著一絲沙啞,“活著的人,不能忘了犧牲的人。你們給我記住:
第一,撫恤金、撫恤糧,必須一粒不少、一分不差地送到每一位烈士家屬手中!
專區要成立檢查組,下沉到村,直接入戶詢問。
絕不允許再發生我在這的時候處理過的那種‘同宗同族吃絕戶’的混賬事情!
發現一起,嚴懲一起,絕不姑息!
第二,定期慰問不是空話。
逢年過節,你們班子成員必須親自帶隊下去,不是走形式,是去真正解決困難:家裏缺勞力,組織互助隊;
娃娃們上學有困難,想辦法解決;
生了病,醫療要跟上,要讓烈屬感受到,國家和組織沒有忘記他們。
第三,要有儀式,要有光榮!
犧牲的,家裏要掛上‘革命烈屬’的光榮牌,要敲鑼打鼓地送過去,讓全村全鄉都知道,這一家是英雄之家!
立功的,喜報要送到家,要給家屬戴大紅花,要讓光榮傳遍鄉裏。
第四,子女教育要抓。烈士的子女,就是我們的子女。他們的上學問題,要優先保障,未來有出息,才是對烈士最好的告慰。
第五,關於遺體……”陳朝陽深吸一口氣,
“目前戰場情況複雜,運送回國非常困難。這一點,要耐心、細致地跟家屬做好解釋工作,
告訴他們,祖國和人民永遠銘記他們的兒子、丈夫、父親的血染疆場。
將來條件允許,我們一定會想辦法。但現在,活著的人好好活下去,才是對逝者最大的安慰。”
他一口氣說完,目光緊緊盯著張文傑和徐衛華:“這些事,能不能辦好?”
“能,請首長放心!”兩人異口同聲,回答得斬釘截鐵。他們明白,這不僅是工作指示,更是老首長沉重的囑托。
“好。”陳朝陽緩緩靠回椅背,臉上露出一絲疲憊,但眼神依舊堅定,“昌平就拜托你們了。遇到解決不了的難題,可以按程序向上反映,也可以給我寫信。我還是專區的顧問嘛。”
窗外的天色已經完全黑透,這次跨越了戰火與山河的會見,也接近了尾聲。
它遠遠超出了簡單的寒暄與告別,成了一次深刻的工作匯報、一場嚴肅的廉政警示,更是一份沉甸甸、關於忠誠與責任的交接。
匯報完畢,短暫的沉默後,徐衛華想起了那籃“心意”,有些忐忑地將其從腳邊拿起,放在桌上:“首長,這是……昌平的鄉親們,聽說您要調走,非要讓我們帶來的一點……一點土產。
瓜子是自家種的,鞋墊是大娘們納的,柿子也是院裏樹上結的……大家就是念您的好,一點心意……”
陳朝陽的目光落在那個蓋著藍布的小籃子上,臉上的笑容漸漸斂去,房間裏的氣氛瞬間變得有些凝重。
他沒有立刻去看籃子裏的東西,而是抬起眼,目光在張文傑和徐衛華臉上緩緩掃過,聲音不高,卻帶著不容置疑:
“文傑,衛華,這件事,你們處理得有欠考慮。”
兩人心裏同時一緊,屏住了呼吸。
陳朝陽繼續道,語氣沉緩卻字字千鈞:“鄉親們的心意,是熱的,是真的,這我很清楚,也很感激。
但你們想過沒有?今天是一包瓜子、兩雙鞋墊,我們收了,理由是情誼難卻。
明天,就可能是一筐雞蛋、幾隻雞。後天,就可能是一瓶酒、一條煙!再往後,會是什麽?”
他停頓了一下,讓話語的重量充分沉澱。
“腐敗是怎麽來的?往往就是從這一點一滴‘不算什麽’的小口子開始的。
我們今天是幹部,是領導者,我們的一舉一動,下麵的人都看著、學著。
我們今天開了這個收受‘心意’的口子,就等於是在告訴昌平所有的幹部:上級是可以被‘心意’打動的,這個頭,絕不能開!”
他看著臉上已露出慚悔和凜然之色的兩位部下,語氣放緩了些,但依舊嚴肅:
“我不是批評鄉親們,他們是樸素的,是好意的。
我批評的是你們,是你們作為領導幹部,在原則問題上的警惕性不夠高。
‘不拿群眾一針一線’,這條紀律的背後,是對我們權力的約束,更是對群眾利益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