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什麽毫厘千裏的

字數:3864   加入書籤

A+A-


    他旁邊站著一個青年技工,孫技術員耐心解釋:
    “錢師傅,不是能用就行。
    您想,咱們廠以後要造更精密的機器,這一個零件差一絲,十個零件攢在一起就差一分,整台機器就可能出問題!”
    錢師傅看到遠處陳朝陽過來,連忙開口,聲音洪亮:
    “陳書記,您來評評理!”話語中帶著老資格技術工人特有的底氣,手裏捏著一個半成品閥體,臉上寫滿了不服。
    “這新規矩也太死板了,這個孔,按老標準,我憑手感再鉸一刀,保準又光又滑,現在非要卡死在正負一絲,我這刀下去萬一手抖超了,整個件就廢了!
    過去不都這麽幹的?不也沒出啥大事嘛!”
    這時一旁穿著略顯寬工裝的女青年,聞言立刻鼓起勇氣,略帶緊張地反駁:
    “錢師傅,孫技術員說得對。
    差之毫厘,謬以千裏。
    我們之前在裝配組就常遇到,單個閥體看起來好像沒問題,可裝到總成上,不是這裏漏油,就是那裏卡澀,返工拆裝費時費力,
    查來查去,很多時候根源就是各個零件的公差沒控製好,累積起來誤差就大了……”
    錢師傅眼睛一瞪,他覺得自己被一個剛來的小丫頭頂撞了,麵子上有些掛不住,更重要的是,他確實沒完全理解那句話:
    “嘿,你這丫頭片子才摸幾天扳手,也來教訓我?
    什麽…什麽毫厘,什麽千裏?
    文縐縐的,啥意思我聽不懂!
    你就說,我這手藝,我這‘感覺’,還能比不上那張紙上畫的幾條線?”
    他揮舞著粗糙的手掌,這雙手見證了幾十年的技藝沉澱,卻也暴露了與新時代標準之間的鴻溝。
    李秀蘭被他吼得麵色通紅,但眼神卻更加堅定。
    她沒有退縮,而是拿起旁邊一個之前因為類似問題而報廢的舊閥體,又拿起一個遊標卡尺:
    “錢師傅,我不是那個意思。
    ‘差之毫厘,謬以千裏’就是說,開頭隻差那麽一點點,結果可能會造成天大的錯誤。
    您看這個舊件,”
    她指著報廢閥體上一個磨損嚴重的密封麵,“當時裝上去好像還行,可用不了多久就壞了。
    為什麽?可能就是當初加工時,尺寸就在合格線的邊緣,或者幾個零件的誤差都偏向了同一個方向,疊加起來,很快就超過極限了。”
    小孫技術員也趕緊幫腔,指著圖紙上的配合公差帶示意圖:
    “是啊,錢師傅。
    新標準不是不信您的手藝,是想讓您這頂尖的手藝,能穩定地生產出頂尖的零件,而且讓下一個用到您零件的人,
    不管是咱廠裝配的,還是前線操作的同誌,都能百分之百放心,不用再靠運氣去‘湊合’。”
    陳朝陽和鄭春秋在一旁靜靜聽著,沒有立刻介入。
    這場發生在普通工人與技術員、老經驗與新標準之間的碰撞,恰恰是整個金陵廠乃至整個國家工業轉型期最真實、最微觀的縮影。
    它無關對錯,隻關乎時代車輪前進時,不同思維方式的磨合。
    陳朝陽知道,解決這樣的矛盾,光靠行政命令不行,更需要耐心和智慧,讓科學的道理,像春雨一樣,慢慢滲透進這片習慣於經驗和感覺的土壤。
    “錢師傅,”陳朝陽適時開口,聲音卻帶著分量,走到鉗工台前,沒有直接評判對錯,而是拿起那個閥體和旁邊一個按新標準加工的合格品。
    他將兩個零件遞給鄭春秋:“鄭教授,您是權威,您看。”
    鄭春秋接過,拿出千分尺仔細測量,又對著光看了看內壁,這才對錢師傅說:
    “錢師傅,你的手藝沒得說,這個閥體內壁光潔度非常好。但是,”
    他話鋒一轉,將千分尺展示給眾人看,“你加工的這個,孔徑大了幾毫米。
    單個看沒問題,但累積誤差就會導致係統壓力不穩。
    液壓設備,壓力不穩可能就是動作失調,甚至……”
    陳朝陽接過話頭,語氣凝重:“甚至會讓我們的操作的工人同誌們付出生命的代價。”
    他看向錢師傅,“錢師傅,在戰場上,咱們會因為‘差不多’就放過一個敵人嗎?
    現在我們搞工業建設,車間就是我們的戰場,零件就是我們的武器。
    這新標準,不是捆住您手腳的繩子,是指引我們打出‘百發百中’的瞄準鏡!
    您這手好手藝,加上這科學的規矩,那才是真正的如虎添翼,為國家做出更大貢獻!”
    錢師傅看著陳朝陽和鄭春秋,又瞥了一眼旁邊紛紛點頭的年輕工人們,臉上的倔強慢慢消融了。
    他歎了口氣,撓了撓頭:“唉,道理…道理是這麽個道理…就是這手,一時半會兒改不過來…”
    “改不過來就慢慢改!”陳朝陽語氣放緩,拍了拍錢師傅的肩膀,
    “廠裏辦夜校,搞培訓,就是幫大家改習慣、學新本領。
    您是老資格,更要給大家帶個好頭。
    讓新同誌們,這些年輕人幫您一起看圖紙,摳尺寸,咱們新老結合,一定能闖過這一關!”
    這時,鄭春秋也走上前,拿起圖紙,耐心地給錢師傅等人講解起這個閥體的關鍵尺寸和控製要領,沒有絲毫教授架子。
    陳朝陽則對二車間主任吩咐道:“看到沒有?就要營造這種技術麵前人人平等的氛圍!
    老工人不能擺架子,新工人和女工同誌們也要敢於發言。
    要把這種討論,變成我們技術進步的動力!”
    車間主任連忙點頭:“是是是,陳書記,我們一定落實好。
    我們正在組織技術好的帶暫時跟不上的,爭取盡快讓所有人都掌握新標準。”
    陳朝陽滿意點頭,目光掃過車間。
    他看到新的工人同誌們,在鄭教授的指導下,已經開始嚐試使用量具進行檢測,雖然動作還有些生疏,但眼神裏充滿了求知的渴望。
    他也看到錢師傅雖然嘴上還嘟囔著,但也已經重新拿起工具,對著圖紙比劃起來。
    帶著一車間熱火朝天的學習景象和二車間新舊觀念的激烈交鋒留下的深刻印象,陳朝陽與鄭春秋一行,終於踏入了三車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