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章會議2
字數:3841 加入書籤
“是的,就是這個數,可能還略有浮動。”孫亞軍解釋道,“原因有幾個方麵:
第一,農民惜售。
經曆了舊社會的動蕩和饑荒,老百姓手裏有糧心裏才不慌。
在看不到足夠吸引他們的工業品,如布匹、農具、煤油之前,他們寧願把糧食囤在手裏,或者……偷偷拿到集市上換些更需要的東西。
第二,收購價格與市價存在差距。
我們的收購價為了穩定市場,定得比較平抑,而一些隱蔽的集市價格會更高。
第三,也是最根本的,農民的餘糧並沒有賬麵上算的那麽多。
我們算人均占有量,是把全省農村作為一個整體。
但蘇北的農民和蘇南的農民,家裏的存糧不是一個概念。
很多貧瘠地區的農民,繳完公糧,留足口糧和種子後,所謂的‘餘糧’已經微乎其微,甚至沒有。
所以,這三十萬噸購糧,幾乎是我們目前能從農村內部渠道動員的極限了。
這筆錢,還要用來購買必須的工業原料,能拿來反哺農業和工程的,同樣是杯水車薪。”
孫亞軍的解釋,徹底堵死了“向內挖掘購糧潛力”這條路。
陳朝陽適時地接回話題,將大家的思路再次拉回到唯一的出路上去:
“所以,同誌們,情況已經很明朗了。
我們漢東省的內部循環,就像一個快要見底的水塘,已經很難抽出更多的水。
‘以煤換糧’,本質上是開啟一個全新、與外部的水源進行交換的循環。
我們用煤換糧,這不是權宜之計,而是在當前條件下,我們必須建立起來的一條經濟生命線。”
隨即陳朝陽繼續:
“根據初步規劃,蘇北治堿第一期工程,以開挖三條骨幹河道和修建關鍵閘壩為核心,預計需動員鄉親,”
他停頓了一下,報出一個讓所有人心髒一緊的數字:“峰值時期,不低於八十萬人,常態維持也在五十萬上下。”
他看向孫亞軍,開始進行更具體的測算:
“如果采用‘半供給製’,即工程負責一半口糧。
參與治堿是重體力勞動,按每人每日最低消耗市斤兩斤原糧計算。
那麽,五十萬民工,每日僅口糧總需求就是 五十萬公斤,即五百噸。”
他刻意放慢了語速,讓這個數字清晰地烙印在每個人腦海裏:
“工程負責其中一半,就是每日二百五十噸。一個月下來,就是 七千五百噸!
這還僅僅是維持五十萬人常態施工的量,未計算八十萬峰值時的額外消耗,也未考慮運輸、儲存中必然存在的合理損耗。”
他話鋒一轉,提到了一個稍微能讓人喘息的現實:
“好在,水利工程可以搶抓農閑。
一年之中,扣除春種、夏管、秋收、冬藏春節等農忙和極端天氣時段,滿打滿算,大規模施工的有效時間窗口,大約隻有六個月。”
然而,這個“好消息”並未能驅散凝重的氣氛。
陳朝陽隨即給出了那個最終的壓力值:
“即便如此,工程每年需要保障的糧食供給,按最低標準計算,也達到了四萬五千噸以上。
這,還隻是解決了民工一半的口糧問題。”
陳朝陽繼續給出他的解決方案,目光投向孫亞軍:
“因此,大興煤礦以及整個蘇北煤礦在保障本省工業和城市消耗外,通過挖掘潛力,擴大國內生產,預計每年可結餘,”他報出一個數字,
“在保障本省現有工業、發電和城市民用消耗之外,通過挖掘現有礦井潛力,並適當提升開采強度,我們初步估算,
每年大約能額外增加三十萬至四十萬噸的原煤產量,可以作為機動力量。”
他話鋒一轉,沒有回避巨大的內部消耗,並給出了具體的金額換算:
“但是,這部分煤炭,並非全部都能直接拿來換糧。
首先,維持大興煤礦自身擴大再生產和安全投入,每年就需至少消耗掉五萬噸。”
“其次,也是我之前向礦工同誌們承諾過的,五年內建設萬戶工人家屬樓、工人子弟學校、礦區醫院等福利設施。”
陳朝陽語氣鄭重,開始進行詳細的成本核算,“這筆投入巨大,但我們必須兌現。根據初步測算:
家屬樓建設:每平方米建築成本約30萬元,千戶樓房,按每戶50平米計需投入約150億元。
學校、醫院建設:校舍、院址建設及基礎設備購置,至少需50億元。
年度運營費用:學校教職工薪資、醫院藥品采購、設施維護等,每年至少需20億元。”
他進行著總結:“將這些建設費用分攤到五年,再加上每年的運營費用,要支撐這些民生項目,我們每年需要至少40億至50億元的持續現金投入。”
他接著進行了關鍵的能源與資金換算:
“按照目前煤炭出廠價和計劃外協作的議價能力,每噸煤我們大約能變現4萬到5萬元。
那麽,要保證每年40億元的民生投入,我們就需要固定拿出約十萬噸煤炭的收益來專項用於此事,絕不能挪作他用。”
最後,他給出了那個最終能用於救急的數字:
“三十萬到四十萬噸的機動產量,扣除維持自身發展的五萬噸,再扣除必須保障民生投入的十萬噸,
最終能夠真正拿出來用於向外省換取糧食的結餘煤炭,大約在十五萬到二十五萬噸之間。
這是一個比較現實的數字。”
會場裏響起低低的議論聲,這個數字比最初聽起來縮水了近一半。
陳朝陽的聲音卻更加堅定:
“同誌們,即便是這十五萬到二十五萬噸煤炭,也是我們能從牙縫裏省出來的全部了!
按照目前與兄弟省份物資協作的可能比例,這些煤炭,樂觀估計,每年大約能為我們換來五萬到八萬噸的糧食!”
他看向周明光和孫亞軍:
“這換來的糧食,基本可以覆蓋六個月內,每月五千噸的工程糧缺口,但治堿工程加大規模化擴大,便要捉襟見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