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章四個要素

字數:3927   加入書籤

A+A-


    這些詞匯並不新鮮,但用在此刻,卻顯得格外突兀而又引人深思。
    “沒錯。” 陳朝陽肯定道,手指在沙盤上我軍後勤補給線的位置重重敲了敲,
    “這次‘機動’之所以如此艱難,代價如此慘重,根源在於,我們是在一個 ‘透明’的戰場上,
    與一支 ‘全摩托化’的敵人,進行一場 ‘單向透明’的賽跑。”
    他用了兩個學員們既熟悉又感到新奇的概念。
    “何謂‘透明’?” 他自問自答,“就是敵人天上的飛機,可以像看自己手心一樣,看清楚我們每一支隊伍的行進路線,每一個物資集散地。
    他們擁有絕對的戰場偵察權和信息單向透明優勢。”
    “何謂‘全摩托化’?” 他繼續道,“就是他們的步兵可以乘坐卡車、裝甲車,
    他們的重裝備可以由坦克牽引,沿著修起來的公路網,
    實現快速的戰場轉移和力量投送。
    他們擁有絕對的戰場機動優勢。”
    他回到講台,在黑板上寫下了兩個詞:信息權、機動權。
    “同誌們,過去我們在國內戰場,靠的是雙腿跑過敵人的汽車輪子,靠的是人民群眾的掩護讓敵人變成‘瞎子’、‘聾子’。
    但現在,在朝鮮,這兩個最大的優勢,暫時失去了。”
    他的語氣沉重,但並非指責,而是在陳述一個殘酷的現實。
    “所以,我們不是在簡單的‘撤退’,而是在敵人掌握了‘信息權’和‘機動權’的絕對優勢下,進行一場力量極度不對等的‘脫離接觸’作戰。
    我們過去的很多成功經驗,在新的敵人、新的技術條件下,需要升級,需要改變。”
    這時,台下一位性如烈火的團長許淩風忍不住站起來,他的語氣不是反駁,而是帶著急切的求知欲:
    “陳主任,照您這麽說,這仗就沒法打了?
    我們兩條腿,怎麽跑得過敵人的坦克卡車?我們在地上挖洞,怎麽躲得過天上的眼睛?”
    這個問題,問出了所有人心中的最大疑惑。
    陳朝陽看向他,臉上非但沒有為難,反而露出一絲終於等到這個問題的神色。
    “淩風同誌問到了根子上。” 他提高音量,“跑不過,躲不開,那我們就讓它跑不起來,讓它看不清楚!”
    他再次走向沙盤,這一次,他的動作緩慢卻準確,手裏拿起的是代表後勤補給線和撤退路線的標識。
    “同誌們,我們沒有製空權,後勤車隊是活靶子。
    這是事實,我們一個軍的無線電通訊器材,可能還不如美軍一個團多;
    我們戰士身上攜帶的子彈,很多時候隻有基數的一半甚至更少。”
    “那麽,問題就來了。” 他環視全場,
    “在我們既沒有足夠的無線電來組織複雜的佯動,也沒有充足的彈藥來構築綿密的對空火網時,我們靠什麽來保護我們撤退的部隊和生命線?”
    他拿起代表“部隊”的標識,開始在後撤路徑上,選擇遠離公路、利於隱蔽的山脊線、森林和河穀進行部署。
    “第一條,藏。” 他斬釘截鐵,
    “既然白天公路上是死亡之路,那我們就徹底離開公路,大部隊、重裝備,全部晝伏夜出,利用一切地形地物隱蔽。
    這不是怯懦,這是在絕對劣勢下保存有生力量的唯一途徑。
    我們要讓敵人的飛行員在天上找不到值得轟炸的目標!”
    他看向台下那些從戰火中走來的學員們,
    “抗戰時期,我們在華北平原,麵對鬼子的鐵壁合圍、梳篦清剿,是怎麽生存下來,並發展壯大的?
    不就是靠‘藏’嗎?
    把兵工廠藏在山洞裏,把醫院藏在老百姓的炕洞裏,把隊伍化整為零,藏在茫茫青紗帳裏!
    鬼子有汽車有炮樓,但我們有人民和土地。
    今天在朝鮮,我們沒有青紗帳,但我們有朝鮮的山川丘陵,有我們戰士的雙手,我們要挖出新的‘青紗帳’,挖出能讓千軍萬馬藏身、機動的‘地下長城’!”
    話音未落便引起了台下許多有敵後抗戰經曆學員的強烈共鳴,他們不住地點頭,眼神也亮了起來。
    接著,他拿起代表“阻擊部隊”的標識,但數量很少,隻在幾個最關鍵的隘口、橋梁位置,像釘子一樣牢牢楔住。
    “第二條,阻。” 他的手指點在這幾個孤零零的標識上,
    “我們沒有足夠的兵力和彈藥進行‘層層阻擊’,所以,必須把好鋼用在刀刃上。
    這些阻擊點,不是為了殲滅敵人,而是為了遲滯。
    一個班,一個排,依托險要地形,用冷槍、冷炮,用最小的代價,糾纏住敵人先頭部隊幾個小時,甚至一個晚上,就是巨大的勝利!”
    “淮海時,在碾莊,我們是怎麽用一道道血肉防線,硬是把邱瘋子的機械化兵團釘死在那裏,
    為我們主力圍殲那個雜牌兵團爭取到寶貴時間的?
    不就是靠這種頑強、不惜一切代價的阻擊嗎?
    一個連打光了,一個營頂上去,一個村莊反複爭奪幾十次。
    那時候我們也沒有坦克對坦克,但我們有敢於抱著炸藥包衝向敵坦克的勇士,有利用彈坑、斷壁逐屋抵抗的智慧。”
    他的目光掃過全場,“現在,我們同樣需要這樣的阻擊點,不是為了殲滅,而是為了遲滯,
    用最小的單位,像一顆顆釘子,楔在關鍵節點上,用空間和犧牲,為主力換取時間。”
    台下許多來自中原野戰軍的學員,聽著眼眶有些發紅,用力地抿著嘴,顯然是想起了犧牲的戰友,更從中看到了這套戰術思想的延續。
    然後,他指向後勤補給線。
    “第三條,散。” 他解釋道,
    “不能再依賴集中、大型的兵站和倉庫。
    那在敵人空中偵察下就是活靶子。
    我們必須建立分散、隱蔽、小型的補給點,像螞蟻搬家一樣,在前沿和後方之間建立起多條隱蔽的、小股的運輸線路。
    損失一個點,不影響全局。”
    “這更是我們的老傳統了。
    遊擊戰的原則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