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青灰白茫茫
字數:4245 加入書籤
陸運糧猛地抬頭,渾濁的老眼裏滿是驚惶,他下意識地擺手後退:“使不得,陳書記,這可使不得......”
但陳朝陽已經動了。
他不待陸運糧躲閃,身軀挺直如鬆,右臂抬起,以一個標準的軍禮,定格在萬人矚目之下。
“哢嚓”“哢嚓”又是許多聲照片定格。
這一刻,時間仿佛凝滯。
台下,上萬名鄉親全都愣住了。
草帽下一張張黝黑的麵孔上,寫滿了前所未有的驚愕。
就連揮舞的紅旗似乎也停滯在風中。
哪怕在這個宣傳人人平等的年代,哪怕是村裏的娃娃都知道,敬禮,那是下級對上級的禮節,是規矩。
可眼前這位比縣長還要大的領導,這位從京州來的大幹部,這位他在們眼裏頂了天的大領導,竟然在給一個老河工、一個和他們一樣的平頭老百姓敬禮。
站在最前排的幾個縣裏幹部不約而同地站直了身子,臉上的表情從驚訝漸漸轉為肅然。
一個年輕的技術員下意識地扶了扶眼鏡。
陸運糧呆立在原地,手足無措。
他看著陳朝陽莊嚴的神情,看著那定格在額際的手掌,眼眶通紅。
這個在舊社會被人呼來喝去的老河工,這個在新社會依然習慣彎腰的老農民,第一次挺直了佝僂的脊梁。
人群中,不知是誰先哽咽出聲,隨即,雷鳴般的掌聲如山呼海嘯般爆發。
這掌聲裏,有感動,更有一種前所未有、被稱為“尊嚴”的東西,在每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心中破土而生。
陳朝陽這個打破常規的軍禮,勝過千言萬語。
它不僅是對陸運糧個人的最高禮遇,更是對“官貴民輕”舊觀念的公然顛覆,讓在場的每一位幹部都深切體會到:
在這個嶄新的時代,創造價值的勞動者,配得上最崇高的敬意;
而他們的責任,就是向這些創造者致敬。
陸運糧用力摸了一把眼眶。
他沒有鞠躬,而是學著樣子,努力挺起有些佝僂的腰背,試圖也回一個同樣的禮。
沒人覺得他的動作滑稽,隻有掌聲雷鳴。
陳朝陽放下手,臉上全是溫和讚許的笑容。
他再次上前,輕輕拍了拍陸運糧的臂膀,示意他麵向鄉親們。
當陸運糧轉過身,看著台下為他沸騰的人海時,他不再是那個手足無措的老農,那朵大紅花在他胸前,是閃爍著尊嚴的榮耀光芒。
陳朝陽也轉過身,麵向這片由最樸素麵孔組成的海洋。
他拿起話筒,目光緩緩掃過全場,與無數道目光交接。
“鄉親們,同誌們!”他的聲音洪亮,壓下了現場的嘈雜。
“今天,我們停下工,開這個大會,不為評功擺好,隻為一件事——為我們中間,出了個陸運糧,出了個‘臉盆水平儀’。”
“我知道,有人瞅著那臉盆,覺得它土,比不上洋家夥亮堂。”他話鋒一轉,
“但是,我今天要告訴大夥兒,這個臉盆,它比金子還亮。
因為它裏麵盛的,不是普通的水,是咱勞動人民腦子裏淌出來的‘智慧活水’。
是咱不靠天、不靠地,就靠自個兒這雙手和這個腦袋,去戰勝一切困難的‘誌氣’。”
他的話語敲打在每個人的心坎上。
“工程斷了‘眼睛’,咱們是坐在地上等老天爺開眼,還是像陸運糧同誌這樣,把咱家裏吃飯的家夥什變成‘千裏眼’?
答案,不在書本裏,就在陸運糧同誌這雙手裏,在咱們在座每一個人的腦子裏。”
話音未落,台下再次掌聲雷動,歡呼聲如潮水湧起。
陳朝陽趁熱打鐵,開始宣布決定。
每念出一條,都像在滾沸的油鍋裏滴入一滴水,引發炸裂般的反響:
“第一,授予陸運糧同誌——‘治堿勞動英雄’榮譽稱號!”
話音未落,掌聲雷鳴。
“第二,”陳朝陽故意頓了頓,目光掃過全場,清晰宣布,“獎勵陸運糧同誌個人,五十萬元獎金。”
“五十萬!”這個數字瞬間在人群中炸開。
對於這些一塊錢掰成兩半花的農民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
驚呼聲再起、讚歎聲再起、羨慕的叫聲響成一片。
台上的陸運糧徹底懵了,呆呆地站在那裏,直到被身後的隊員推了一把,才反應過來。
“第三,將陸運糧同誌所在的民工隊,命名為——‘運糧突擊隊’,授旗!”
一麵嶄新、繡著“運糧突擊隊”金色大字的紅旗被送上台,由陳朝陽親手授予。
紅旗在風中招展,火紅的像一團燃燒的火焰。
鼓舞之聲更加熱烈。
“第四,將‘臉盆水平儀’法,在全工地、全漢東省水利係統,推廣!學習!”
表彰大會的效應是立竿見影且極其深遠。
陸運糧和他的突擊隊成了明星,各工段都爭相請他們去傳授經驗。
“臉盆水平儀”迅速普及,甚至出現了用大鐵桶盛水的“升級版”。
工地上很快貼出了“英雄榜”,設立了“建議箱”。
有人改造了獨輪車車軸,推行更省力;
有人發明了“階梯式”傳土法,效率倍增;
甚至有老農根據祖輩經驗,總結出一套“看土色辨鹽堿”的順口溜,
青灰白茫茫,堿性嘎嘎強;
黑褐又潮乎,鹽少好種糧;
地皮硬邦邦,泛潮似油光,
晴天一腳霜,雨天一攤漿。
再看苗和草,鹽草長得旺,
莊稼矮又黃,這地要改良!
深翻能破甲,排水是良方,
多上農家肥,沃土多打糧!”
一股“人人可創新,事事可改進”的熱潮席卷了整個工程。
幹部們發現,當他們真正尊重這些鄉親們的智慧時,指揮變得更順暢,鄉親們們的主動性和責任心空前高漲。
一種基於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強大凝聚力,在汗水和泥土中凝結。
陳朝陽沒有讓熱潮隻停留在自發層麵。
他迅速指示指揮部總結經驗,並以此為契機,推動建立了《蘇北治堿工程群眾性技術創新獎勵條例(試行)》,設立了專項獎勵基金。
尊重和鼓勵群眾智慧,從一次性的表彰,變成了一項長期穩定的製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