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初探

字數:3519   加入書籤

A+A-


    現代與1950年時空之間,陳曉克經過數次謹慎的穿梭,成功地將那台滾齒機最核心、最精密的部件——高精度主軸總成、分度蝸輪副、關鍵的傳動齒輪和絲杠——分批運抵了1950年的“前進機械修理廠”。
    每一次運輸,他都提心吊膽,仔細感受著穿越時那微妙的感覺。
    令他稍感安心的是,時空之門並未出現過的劇烈排斥或紊亂跡象。這似乎印證了他的猜想:輸入高度集成、體積小巧的“工業種子”或“器官”,而非大量成品或半成品,對時空結構的擾動要小得多。
    這種“技術移植”的模式,或許是可持續的。
    核心部件的到來,讓整個工廠的“滾齒機項目”進入了最後衝刺階段。
    劉金生師傅帶著幾位骨幹,幾乎是日夜不休地撲在組裝調試上。
    陳曉克在現代苦練的裝配技能發揮了關鍵作用。
    他不再是旁觀者,而是親自上手,指導刮研導軌的接觸點,調整蝸輪副的齧合間隙,用百分表一絲不苟地打著主軸的徑向跳動。
    “這邊,再刮三遍…對,感覺刀吃上勁的那個勁兒…”
    “這個墊片厚度不對,換0.05毫米的試試…”
    “預緊力太大了,軸承轉起來發澀,鬆一點…”
    他的指揮變得精準而內行,連劉師傅看他的眼神都從最初的驚訝變成了由衷的佩服。
    這位年輕的經理,不僅門路廣,手上的硬功夫更是深藏不露呀!
    經過連續幾天的奮戰,當最後一顆螺栓被擰緊,電源接通,這台由“現代核心”與“1950年本土製造的身體”結合而成的滾齒機,發出了低沉而平穩的轟鳴聲。
    劉師傅小心翼翼地裝上一個齒輪毛坯,進行試切削。刀盤緩緩切入,鐵屑有規律地卷出。
    經過4個小時的加工,測量…齒形、齒距、公法線長度…全部符合圖紙要求!
    “成了!經理!咱們成功了!”劉師傅激動得聲音都有些顫抖,臉上洋溢著巨大的成就感。
    這台“土洋結合”的寶貝機器能夠使用起來,意味著工廠從此具備了自主生產精密齒輪的能力,這是一個質的飛躍。
    就在這時,廠外傳來了吉普車的刹車聲。
    徐科長風塵仆仆地跳下車,臉上帶著長途跋涉的疲憊,但眼神卻異常明亮銳利。
    老魏帶著他他徑直走進工廠車間,第一眼就看到了那台剛剛完成試機、還在散發著機油和金屬熱氣的新設備——那台結構明顯不同於廠裏其他老設備的滾齒機。
    他的腳步頓了一下,目光在那台新機器上停留了幾秒,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驚訝和探究,但他沒有立刻發問。
    “陳經理!劉師傅!”徐科長的聲音洪亮而帶著喜色,“好消息!BJ那邊的檢測結果出來了。”
    他從公文包裏取出一份蓋著紅頭印章的文件,語氣振奮:“司令部技術處的專家們對你們提供的樣品進行了全麵檢測!結論是:質量完全符合甚至超過了維修使用要求!性能穩定,可靠性高!”
    他用力地拍了拍陳曉克的肩膀:“陳經理,劉師傅,你們立了大功了!首長非常高興,正式批示:將‘前進機械修理廠’列為裝甲兵部隊的後備維修保障定點單位!”
    “太好了!”陳曉克和劉師傅都喜出望外。
    徐科長接著說道,語氣更加鄭重:“這次帶來的不僅是肯定,還有新的、更艱巨的任務!”他又取出一份清單:“這是司令部根據各部隊反饋,梳理出的新增四種急需配件清單,也是坦克上容易磨損的關鍵件。加上原來的五種,一共九種!司令部要求你們,盡快完成試製和小批量生產,以解部隊燃眉之急!”
    陳曉克接過清單掃了一眼,上麵的零件結構更複雜,對材料和熱處理的要求也更高,每樣數量並不是非常多,但合計起來也有三百多件。
    顯然裝甲兵司令部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了前進廠,這喜悅之餘,他感到了沉甸甸的壓力。
    徐科長的目光再次掃過那台滾齒機,意味深長地說:“陳經理,看來你們廠的技術革新很快啊。有了新設備,完成新任務應該更有把握了吧?司令部希望你們能擴大產能,確保這批重要配件的供應。”
    陳曉克心中了然,徐科長肯定注意到了新設備,但這正是他想要達到的效果——展示工廠的技術進步和潛力。他坦然回應:“請徐科長和首長放心!我們一定克服困難,全力保障部隊需求!這台設備是我們自己想辦法攢出來的,就是為了能更好地完成任務!”
    “好!要的就是這個勁頭!”徐科長滿意地點點頭,“具體要求和技術參數都在清單後麵。原料申請計劃,我會協調盡快落實。我就等著你們的好消息了!”
    陳曉克點頭。
    徐科長又道,“這四種零件的價格,你們也要核算合理的價格報給我,如果合適,就簽訂采購訂單,還有你要報給我,你們在人民銀行的戶頭,現在國家不允許現金支付,我們盡快把之前的零件款項給你們支付出來。”
    “是。”
    陳曉克還真忘了這茬在銀行開戶的事,接下來應該讓羅文昌把這事跑下來。
    送走徐科長,陳曉克和劉師傅對視一眼,既有被認可的興奮,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九種零件,更大的批量,更高的要求…
    “劉師傅,”陳曉克看著那台剛剛誕生的滾齒機,目光堅定,“咱們的‘前進廠’,真正的考驗,現在才剛開始。
    接下來,咱們得打一場硬仗了!”
    工廠的規模和技術能力,必須再上一個新的台階。
    再次去了庫房,陳曉克看著從物資局拉回來的破銅爛鐵,知道機床加工設備依靠不上這個時代了。
    能在這個物資匱乏的時代,都被堆到庫房裏不能用,也代表他們不能夠發揮太大的作用。
    必須采取跟滾齒機一樣的操作方法,將更多的機床核心運輸到1950時空。
    陳曉克知道,他現代倉庫裏的“技工學堂”,也需要開啟新的培訓課程了。
    學習組裝更多的機床。
    而上次找過沈局長的兩天後,工業局的同誌親自帶著兩位老師傅來到了“前進機械修理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