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鑄造廠
字數:5634 加入書籤
第二天一早,陳曉克就換了一套幹活的衣服,去了這家名為豐城城南鑄造廠的工廠,由於昨天他來過廠子,門衛看了他一眼,就讓他跟著工人們一起進了廠裏。
陳曉克直接找了車間主任,讓他安排自己跟著老師傅學習技術。
車間主任對於陳曉克這麽來真的還非常不適應。
實際上鑄造廠的人,還真沒有認為陳曉克會真的學習鑄造技術。
鑄造工廠裏的活,又不是什麽好工作,汙染大,環境差,對身體還不好,最重要的還是不掙什麽錢。
來這裏幹活的都是40以上的老家夥。
有錢家的孩子連製造業都不願意學了,更不要說鑄造技術。
何況還是這種落後的、沒有前途的技術,有什麽可以學的?
但是陳曉克要學,車間主任也不能推脫,隻能給葛老板打了電話,獲得許可,才開始安排師傅教陳曉克。
這是看似落後的技術,但也是一個精密且複雜的工藝過程。
要不然也會到了1947年才被發明。
要知道這個時間點,鑄鋼鍛鋼技術都已經發明,並廣泛地應用在工業領域裏,而球墨鑄鐵技術來的有些晚了。
但也正是它的到來,使鑄鐵技術又能長期存在下去。
在許多方麵長期都得到保留。
球墨鑄鐵技術其核心在於通過在熔融的鐵水中加入球化劑,使石墨以球狀形態析出,從而極大地提高了鑄鐵的強度、韌性和塑性。
從原料準備與配料、熔煉、球化處理、孕育處理、澆注、冷卻與落砂、清理與後處理、熱處理、檢驗,都是非常複雜。
並不是光看書就能學習會的內容。
雖然大家一開始看到陳曉克時還想不通他為什麽要學習這個技術,但是看著他誠誠懇懇,踏踏實實,不僅問的勤,也願意動手學習,大家教起來也就沒有那麽多的想法了。
陳曉克也就開始正式的學習過程。
第二天簡單走了一遍生產過程,陳曉克認為已經怎麽也得學習半個月以上。
陳曉克就叫李經理不用在這裏守著他,他回南昌就行了。
他一家老小都在南昌,又不跟陳曉克這樣無所顧忌。
李經理也考慮他是沒有必要在這裏守著,他隻需要不時過來看看就行,反正也不遠,開車坐火車都可以。
李經理讓陳曉克在這裏安心學習,所有費用都不用擔心,還可以上手試著生產,他都已經談妥,就是要他注意安全。
陳曉克也表示知道了,學習技術不能心急,要多經曆各種各樣的問題,才能獨立生產時可以應對各種問題。
要不然去1950時空可就沒有人指導他了。
接下來陳曉克就計劃每一個步驟都要跟班學習,並親自上手去幹。
首先就是選取原料。
鑄造球墨鑄鐵原料要高純度生鐵,必須使用低磷、低硫的鑄造生鐵或球墨鑄鐵專用生鐵。
硫是球化劑的天敵,會嚴重幹擾球化反應。
加入一定比例的潔淨廢鋼可以調整鐵水的碳當量,並減少遺傳性缺陷。廢鋼應無鏽、無油汙。
可使用本廠球鐵澆冒口等回爐料,但必須嚴格控製其比例,避免雜質元素的積累。
要根據目標化學成分和碳當量進行精確配料。
城南鑄造廠使用的熔煉設備是中頻感應電爐,這一點跟前進廠的衝天爐不同,陳曉克還為此專門問了幾個使用過衝天爐的老師傅,他們在陳曉克遞上的煙後,給陳曉克專門講解了其中不同。
重要的不是爐子,而是控製溫度,鐵水出鐵溫度應足夠高,以保證球化處理效果,並利於脫硫。
最關鍵的核心工序是球化處理。
有衝入法、蓋包法、型內球化法,城南鑄造廠使用的是蓋包法。
這一道工序,陳曉克在這裏反複跟了十天,才算是基本掌握了核心技術。
接下來孕育處理、澆注、冷卻與落砂、清理與後處理、熱處理、檢驗等工序,陳曉克又前前後後跟著幹了兩個月。
他一開始認為半個月就可以了,可是全套跟下來,居然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才真正地跨過門門檻。
而接下來陳曉克為了測試自己是否全部掌握技術,還向廠裏申請全程親自操作。
葛老板一開始還不同意,在詢問了車間主任後,才知道陳曉克在這裏踏踏實實地學習了快三個月了。
他也就一開始還關注陳曉克,後來發現陳曉克在車間裏安心學習,也就漸漸不去管他。
雖然振華集團為了陳曉克學習技術的事,已經增加從他的廠子裏進貨數量,可是葛老板還是擔憂陳曉克出事,讓車間主任盯著陳曉克。
接下來陳曉克從選料開始,各種配比都親自操作完成,獨立不用老師們的指導操作下來,時間就過去了三個半月。
這期間自然有失敗。
這大大超出他預料用半個月就學習下來的進度。
從這裏就可以看出來,如果陳曉克拿著書麵的資料去1950時空去摸索著幹,這個不知道要幹多長時間,浪費多少材料。
雖然很多技術是已經數據化了,但就跟做飯一樣,什麽時候加入什麽食材,怎麽加入都是學問。
差距一點往往味道差距極大。
小白很難根據書麵資料和視頻就把飯菜做好吃了。
最後陳曉克記錄下來,成功生產優質球墨鑄鐵的關鍵是低硫鐵水、精準的球化處理、充分且瞬時的孕育、快速澆注、良好的工藝設計。
這些工序和技術要點環環相扣,任何一環失控都可能導致鑄件報廢,因此需要極其嚴格的過程控製。
所以其他人看到陳曉克的總結,一樣也不能成功生產出來球墨鑄鐵。
三個月的高強度學習,讓陳曉克整個人瘦了一圈,手上添了無數燙傷和水泡留下的印記,工裝褲上沾滿了永遠洗不掉的耐火泥和金屬粉塵。
但他眼神卻異常明亮,充滿了收獲的篤定。
他站在車間裏,看著自己獨立操作、最終檢驗合格的那幾塊QT45010的球墨鑄鐵試棒,心中感慨萬千。
現代鑄造廠的中頻電爐、光譜儀、預處理站、喂絲球化站、自動化控製係統…這些精良的設備和高度的自動化、數據化流程,保證了生產的穩定和高效。
但他知道,這套現代工藝幾乎無法直接照搬到1950年。
他學的不是如何操作設備,而是理解了球墨鑄鐵生產的每一個物理化學過程的本質。
現在,他需要做的是“翻譯”和“降維”——將這套知識,轉化為1950年的“前進廠”能用土辦法實現的工藝。
他在筆記本上,鄭重地寫下了“1950時空球墨鑄鐵項目可行性分析與前置條件”的標題,開始逐一列出必須解決的難題。
核心難題是球化劑與孕育劑
現代使用成分精準、預合金化的稀土鎂矽鐵合金,安全、高效、球化效果穩定。
1950時空幾乎沒有現成的商品化球化劑,而且當時金屬鎂是戰略物資,極其昂貴且難以獲取;稀土更是新奇事物,如何提純、如何與鎂、矽鐵製成合金,是絕密技術。
解決辦法,就是必須設法搞到極少量的純鎂錠和稀土富集物。
陳曉克想著前期可以從現代運輸過去,慢慢再想辦法
可以嚐試在廠內用坩堝爐自行熔煉配製“土法稀土鎂矽鐵合金”。這需要反複試驗配比,過程危險,且成分極不穩定。
這是最大、最難的技術壁壘,是“從0到1”的突破。
孕育劑上,也可以從現代運輸過去高效孕育劑,再從1950時空慢慢找 75矽鐵。
矽鐵還是相對好找的。
還要改造熔煉設備,也就是衝天爐,需要采用堿性爐襯,嚐試在爐內或爐外進行脫硫處理,盡最大可能降低原鐵水硫含量。
這是成功的前提!
還要千方百計提高出鐵溫度,以保證球化反應順利進行。
球化處理工藝上,隻能用最原始的衝入法。
即在堤壩式澆包的一側凹坑內放入碎塊狀球化劑,蓋上鐵板或矽鐵粉,然後衝入高溫鐵水,利用鐵水的衝刷和熱量使球化劑反應。
檢測與質量控製上,因為沒有任何現代化檢測設備。
成分靠爐前三角試片白口深度估算,球化成功與否全靠肉眼觀察火苗和經驗。
實際上最簡單的檢驗方法就是砸斷試棒,用肉眼觀察斷口。
成功球化應是銀灰色致密斷口,有韌性。
這是鄒師傅這樣的老師傅必須練就的“火眼金睛”。
想著1950時空的生鐵來源複雜,硫磷含量高;廢鋼雜質也多。
應該嚴格篩選爐料,盡可能使用低硫生鐵和幹淨廢鋼。這需要羅文昌有“淘換”物資的極大本事。
陳曉克合上筆記本,長長地吐了一口氣。前途光明,但道路極其曲折。
在1950年生產球墨鑄鐵,是一次真正的“土法上馬”的科學試驗。
所以不能著急,要一步一步來。
首先還是要在1950時空把各種準備工作做好,才能開展真正的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