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修軸承
字數:6601 加入書籤
在豐城市城南鑄造廠學習時,陳曉克也不是沒有來1950時空。
在工廠休息時,陳曉克還是忍不住來這邊看看。
在這邊跟工人們一起幹幹活,交流一下,感受一下這邊的生活,保持一下機械加工的手感。
趙師傅跟他說過,這幹活的手,跟唱戲的嘴一樣,要不停地練,要不然就會時間長了不用生疏下來。
這實際上也算是一種休息。
現在前進廠除了部隊的訂單,本地的訂單也在不斷增加。
現在不隻簡單的零件需要前進廠加工,就連一些相對複雜的工件,大家也找前進廠想辦法解決。
實際上前進廠的成立,算是解決了NC市機械加工能力不強的問題。
偌大的NC市,一省的省會,沒有一座大型的機械加工廠,這是一般現代人想不到的事。
可是這在民國太正常不過了。
民國期間NC市有一些小型機械加工廠,比如江西民生機器廠。
還有一些小型鐵工廠和修理鋪,分散在市區,主要從事機械修理、零部件加工、鑄造等業務。
但他們的機械加工能力都不強,缺乏足夠的機器和設備,同時加工精度也不足。
使得許多部件不能加工。
前進廠規模也不大,但是整體技術水平已經高於NC市和整個JX省了。
它有鑄造能力能化鐵水、澆注複雜鑄件。
擁有車、銑、刨、鑽、磨全套金屬切削能力,並能達到較高的精度。
精通刮研、調試,能讓老舊設備恢複精度,這是“手藝”的頂峰。
還能進行淬火、回火、滲碳等基礎熱處理。
這樣一個廠,已經能夠成為江西工業的母機生產地了。
隻可惜現在原材料供應不足,加上許多物料需要陳曉克從現代帶過來,使得這個母機,看著能下蛋,但是原料不足,下不出來蛋來。
可就是如此,前進廠就已經帶給了,NC市非同一般的變化。
……
此時的江西,還沒有京九鐵路,現在對於江西最重要的是浙贛鐵路。
隨著國家開始恢複建設,鐵路也愈加繁忙。
這時南昌浙贛鐵路機務段檢修地溝裏,混合著機油、煤灰和鐵鏽的味道。
一台龐大的KD型蒸汽機車靜靜地趴在檢修線上,像一頭疲憊的鋼鐵巨獸。
KD型也稱“天皇”/“米卡多”蒸汽機車,鐵路員工和民眾常稱之為“日本大鬼”。
這些機車主要是二戰結束後,作為戰爭賠償從日本接收的,它構造速度一般在80公裏/小時左右,牽引力大,皮實耐用,非常適合浙贛線的運輸需求。
隻是現在它的連杆已經被拆下,粗壯的曲拐銷軸頸裸露著,上麵布滿了磨損的痕跡和細微的拉傷。
這是滑動軸承壞了,把軸給磨花了。
機務段的幾位老師傅圍在旁邊,搖頭歎氣。
段長和從市工業局趕來的沈局長站在一旁,眉頭緊鎖。
“沈局長,不是我們推諉,”機務段的一位老師傅指著軸頸,“磨損超差太多了,還有拉傷。按規程,這得把整個曲拐總成拆下來送廠大修,沒半個月下不來。可上級給的修複期限隻有三天…”
沈局長臉色凝重:“三天?拆裝運輸都不止三天!線上運輸等不起,有別的辦法嗎?”
現在國內鐵路機車缺乏,可是運輸任務緊張,這輛機車如果不能修複,那麽現在運輸任務就不能完成。
老師傅搖搖頭:“就地修複?談何容易。這麽大個家夥,要保證修完的圓度、尺寸和光潔度,除非有能讓它轉起來的落地車床,或者…或者有鐵路上那種專用的‘不解體修軸機’,咱們全路也沒幾台,根本調不過來。”
這種設備基本上都在幾個大的機車廠裏,他們就不用想了。
“那替換一個新的呢?”沈局長問道。
“現在我們缺乏新的主軸,說實話沈局長,就是舊的主軸我們現在都缺。”老師傅也很無奈。
從去年開始,由基層鐵路職工看到國內機車缺乏,為了增加運力,主動將因長期戰爭破壞、缺乏維護而癱瘓、廢棄在鐵路沿線、機務段、車輛段以及荒蕪支線上的蒸汽機車、貨車車廂和客車車廂進行修複。
這種“死車複活”運動,恢複了大量的機車。
可是這種是把廢棄機車上的零件,合並到一台機車上,並不是製造火車或者采購新的零件。
這也就使得像主軸這種容易磨損的部件非常缺乏。
現場一片沉默。
這時,沈局長像是想起了什麽,對秘書說:“去掛個電話,請‘前進機械修理廠’的陳經理帶他們最好的老師傅過來一趟,就說鐵路機車的主軸軸承出問題了,讓他們過來看一下。”
約莫半個小時時後,陳曉克騎著摩托,載著鄒師傅和魏師傅拿著工具,趕到了機務段。
街道於幹事騎著自行車就去工廠裏通知了他們。
沈局長也沒寒暄,直接指著那根巨大的軸頸:“曉克同誌,鄒師傅,魏師傅,你們看看,這個有沒有辦法?時間緊,任務重。”
鄒師傅蹲下身,用長滿老繭的手指仔細摸了摸軸頸的每一寸,又湊近了看磨損的紋路。
魏師傅則更關注軸承座的損傷情況,用手比劃著測量間隙。
“局長,”鄒師傅站起身,拍拍手上的灰,“活兒是夠硬。軸頸傷得不輕,瓦也燒了。‘掛烏金’(重澆巴氏合金)這活兒,我能試,但前提是這‘公’得先修好。公不圓,配上新瓦也是白搭,跑起來還得壞。”
魏師傅推了推眼鏡,接口道:“關鍵是這玩意兒沒法拆。要修,就得在這兒,把它當個不能動的‘死軸’來修。靠銼刀和砂紙,肯定不行,精度保不住。”
陳曉克看著那根軸頸,又看了看地溝裏有限的作業空間,沉思了片刻。他抬頭對沈局長和段長說:“局長,段長,我們需要研究一下。能給我們點時間,量幾個關鍵尺寸嗎?”
“可以,需要什麽工具盡管說。”段長立刻答應。
沈局長也點頭。
陳曉克和兩位師傅低聲商量了幾句,然後拿出帶來的卡尺、千分尺,仔細測量了軸頸的直徑、長度以及磨損最嚴重處的深度。
魏師傅則忙著找基準,測量軸頸不同位置的圓度誤差。
測量完畢,三人走到一旁。鄒師傅嘬了下牙花子:“經理,不好弄。磨損有點大,光靠刮研找不回來,必須上家夥‘車’掉一層。”
魏師傅點頭:“得有個能卡在上麵、還能繞著它轉著圈削鐵的玩意兒。”
聽著這個要求,陳曉克知道前進廠沒有合適的,隻能從現代想辦法,好在他知道如何修理車軸,他壓低了聲音:“鄒師傅,魏師傅,我知道怎麽修這種軸,用便攜式軸頸修磨機就行。”
這是陳曉克在打工時,接觸到機床維修的一種設備。
“那東西…真能行?”鄒師傅有些遲疑。
“行,”陳曉克語氣肯定,“但它隻是個架子,最終能修成什麽樣,全靠二位師傅的手感和經驗。特別是魏師傅,最後刮研的活兒,一點都不能差。”
魏師傅沉吟了一下,緩緩點頭:“東西是死的,人是活的。隻要那家夥能穩住,能給咱們借上力,剩下的…就看手上功夫了。”
陳曉克轉身,走到沈局長麵前,語氣平靜卻帶著決心:“局長,段長,這活兒我們‘前進廠’接了。給我們點時間準備工具,我們試試。”
沈局長盯著他:“有幾成把握?”
陳曉克看了一眼身後的兩位老師傅:“事在人為。我們盡力。”
他也不敢打包票,但是努力去做就行。
……
回到廠裏,陳曉克說要回家把便攜式軸頸修磨機拿過來,就開著摩托回了現代。
便攜式軸頸修磨機結構簡單,價格並不高,重要的是它已經被發明,也被廣泛使用。
陳曉克找到後就趕緊回了1950時空。
穿越時,陳曉克感覺沒有一點變化,顯然便攜式軸頸修磨機沒有引起任何時空之門的排斥。
這也讓陳曉克鬆了一口氣。
陳曉克還是在不斷試探時空之門的邊界。
這時已經是第二天,工廠裏的師傅們可都等著陳曉克回來。
騎著摩托一回來,看著陳曉克拿出來便攜式軸頸修磨機,鄒師傅和魏師傅他們一看,就知道這東西的用法了。
這便攜式軸頸修磨機設計非常簡單,但並不代表著它就是誰都可以製造出來的。
“有了這東西,修軸沒有問題了。”魏師傅這一下信心大增。
既然有了工具,“前進廠”的幾位骨幹帶著那套用油布包裹嚴實的“進口修磨機”和其他工具,來到了機務段。
接下來的兩天,檢修地溝成了他們的臨時車間。
那套修磨機被巧妙地卡固在軸頸上,魏師傅和劉師傅輪流搖動手柄,通過精密的絲杠推動刀架,帶著合金車刀極其緩慢地做圓周進給。
陳曉克則不斷用百分表打著測量點,低聲指揮著:“這邊再進兩絲…好…穩住…”
沒有電機的轟鳴,隻有金屬刀具切削鋼鐵發出的、均勻而細微的嘶嘶聲,以及老師傅們沉重的呼吸聲和偶爾簡短的交流。
軸頸修複後,鄒師傅在現場架起了小火爐,用帶來的小坩堝熔煉巴氏合金,小心翼翼地為重鑄的軸瓦“掛烏金”。
(巴氏合金,又稱白合金,由美國人巴比特發明,是一種以錫、鉛為基礎成分,添加銻、銅等元素製成的減摩軸承合金。)
最後,魏師傅拿出刮刀,對著光潔如新的軸頸,開始了最考驗功力的刮研。
汗水順著他的臉頰滴落在瓦片上,一滴滴的,很快就滴成一灘。
第三天下午,修複工作終於完成。新軸瓦安裝到位,巨大的連杆重新連接。
幾位老師傅合力盤車,沉重的車輪緩緩轉動,順暢而平穩,聽不到任何異常的摩擦聲。
段長和幾位鐵路老師傅仔細檢查了配合間隙,又盤了幾圈車,臉上露出了難以置信的神情。
“服了!”機務段的老工程師對沈局長豎起大拇指,“這手藝,這土辦法…真給你們辦成了!這精度,夠得上大修廠出廠標準了!”
得知情況的沈局長,也再次來到機務段,他長長舒了一口氣,用力拍了拍陳曉克的肩膀,又對鄒師傅和魏師傅點了點頭:“好!太好了!給你們記一功!”
陳曉克抹了一把額頭的汗,笑了笑:“都是老師傅們的功勞。能趕上工期就好。”
沒有歡呼,沒有過多的言語。
鄒師傅和魏師傅隻是默默地開始收拾工具,臉上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疲憊與滿足。
消息很快在鐵路係統和工業局內部傳開了。
“前進廠”這個名字,從此不再僅僅意味著能修坦克零件,更代表著一種能解決“不可能解決的”大型機械疑難雜症的能力和信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