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盡力
字數:4678 加入書籤
他們一行人又坐客船沿長江而下。
來上海首要目標一:壓力表。
他們找到了上海儀表廠。現在國內壓力表產量極低,工藝複雜,主要優先供應電站、船舶和大型化工企業。
“沈局長,不是我們不支持,我們的產能一個月也就幾百隻,排隊都排到明年去了…”廠方負責人很無奈。
帝國主義對我們禁運,造成了上海工業生產的極大困難,大量原材料斷絕。
沈局長退而求其次:“那…有沒有等外品?或者次品?隻要核心的寶塔管沒壞,刻度不準沒關係,我們能自己重新標定!我們是用於低壓鍋爐,精度要求沒那麽苛刻!”
沈局長已經了解到具體情況了,現在他不求最好,能用就行。
廠方負責人被這個“土辦法”驚呆了,猶豫再三,最終從庫存裏協調了一百多隻精度略差但可用的壓力表,並答應在後續排產中“見縫插針”再提供一些。
目標二是機床。
他們跑遍了上海的重機廠、機床廠。全新的龍門刨、落地車床想都別想。
最終,他們在上海物資局和一些老廠子的淘汰設備裏,淘到了兩台舊的英國產落地車床和一台需要大修的龍門刨床。
雖然老舊有些厲害,也就跟沈局長差不多的年紀,但考慮經過大修和刮研,精度完全能滿足粗加工需求。
沈局長如獲至寶,立即安排拆解裝車發運。
現在能拔膿的都是好膏藥,就不要嫌棄那麽多了。
沈局長一行人風塵仆仆地回到NC。
他們帶回的成績單是,五百噸珍貴的鑄造生鐵,152隻壓力表和後續的供應承諾,數台急需的二手大型機床。
成果顯著,但遺憾也不少。
心心念念的新鏜床、大型立式車床最終沒能搞到;銅料的缺口依然很大;許多更精密的設備依然遙遙無期。
在工業局的總結會上,沈局長既興奮又疲憊地說:“同誌們,我們這次出去,算是‘搶’回了一點家當!但這隻是開始!接下來的硬仗,是在家裏怎麽把這些材料和設備,快速變成產能!前進廠、民生廠、通用廠…你們要給我立下軍令狀,設備一到,立即安裝調試;生鐵一到,立刻開爐化鐵!我們要讓省委看到,我們南昌的工業戰線,是一支能打硬仗、能打勝仗的隊伍!”
消息傳到“前進廠”,陳曉克和老師們傅們士氣大振。
他們知道,最艱難的外部物資關卡,局長已經為他們豁出麵子、磨破嘴皮地攻克了。
剩下的,就是他們用技術、汗水和智慧,在車間裏真刀真槍地幹出來!
這時NC市內已經組織起來多個機械合作社,一些老匠人們聯合起來,按照前進廠的要求生產零部件。
一時間城內外都是叮叮當當的打鐵聲。
整個NC市的機械協作網絡,如同獲得了燃料和彈藥的機器,開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強度,轟鳴著運轉起來。五百台的目標,從一個令人窒息的數字,變成了一個可以分解、可以攻堅、可以企及的戰鬥目標。
……
工業局沒有找到陳曉克需要的設備,陳曉克一點也沒有氣惱。
他現在經常查資料,知道新中國現在真正是如何一個一窮二白。
鋼鐵產量低、機加工能力弱、化工生產依賴進口、電子工業落後……。
整個都不如一個殖民地國家。
就比如隔壁的阿三,47年建國時,各方麵的工業數據都要比中國漂亮。
所以沈局長能討要回來這種物資和設備,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至於那幾台設備修複的問題,前進廠也是出了大力。
看著銘牌都是前清一個時代生產的家夥,陳曉克也隻能拍拍了它,還得讓它們出把力。
……
水泵機組的產量不斷提升,有時一天能從前進廠拉出去兩三台。
它們奔赴各地,為農業生產添磚加瓦。
而在NC工業局裏,也成立了水泵機組操作學習班,各地政府都派人來這裏學習如何操作水泵。
所以經常看到工業局的汽車拉著水泵機組,後麵跟著幾十名學員一起去撫河。
在師傅的教導下,點火燒水從河裏抽水,給沿途的農田灌溉。
這就便宜了沿途的農戶,有人家心眼多,一早就等在城門口,引著工業局的汽車去他們家的田裏。
這樣半天時間,就能把自家的地給澆灌好了。
後來各村也都派人來堵。
自然而然爭鬥也就開始了。
這可是事關自家田地灌溉的大事,有時一個村莊的勞動力都會出動。
到最後這個事,還是政府組織更多的水泵機組,才算是解決了問題。
……
而前進廠這邊,第三台自製的C6201車床總裝完成,試車成功的喜悅還未散去,老師傅劉金生卻沒有閑著。他蹲在鍛工棚裏,看著徒弟們輪著大錘,在燒紅的鐵料上汗流浹背地反複鍛打一個水泵聯軸器的毛坯,火星四濺,效率卻低得可憐。
他站起身,找到正在和魏師傅討論圖紙的陳曉克,語氣凝重地說:“經理,老魏,這麽下去不行啊!”
兩人抬起頭。
劉師傅指著鍛工棚:“這裏加工快了,可是咱們現在水泵的軸、聯軸器、法蘭盤,這些鍛件全靠小徒弟們搶大錘,一晌午也打不出幾個毛坯,還累得人仰馬翻,尺寸全憑手感,差一絲車床就得啃半天!這成了咱們擴大產能的死結了!”
魏師傅推推眼鏡,深有同感:“是啊,沒有像樣的鍛件,咱們的車床銑床再好,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好鋼得先打成坯子,才能上車床精雕細琢。”
陳曉克立刻明白了問題的嚴重性:“劉師傅,您的意思是…”
“咱們得有一台汽錘!”劉師傅斬釘截鐵,“不需要太大,一噸錘就行!有了它,燒紅的鐵塊幾下就能打成我們需要的形狀,效率能翻十倍!鍛出的坯子更致密,強度也更好!咱們水泵上那些受力大的零件,都得靠它!”
陳曉克的思路立刻活絡起來。
蒸汽錘,這正是工業化鍛造的基礎!他迅速在腦中過了一遍原理和結構。
實際上製造並不難,但隻是對於1950時空難一些。
“劉師傅說的對!汽錘是咱們邁向正規化的關鍵一步!”陳曉克目光炯炯,“這東西結構反而比機床簡單,核心就是氣缸、活塞、錘頭和一套控製閥。難點在於氣缸的鑄造和加工精度,還有控製係統的靈活性。”
說著三位老師傅圍攏過來,就著地上的灰塵,用粉筆畫起了示意圖。
鄒師傅首先開口:“氣缸體是個大家夥,得用好鑄鐵,鑄完了還得鏜出光滑的內孔,保證氣密性,這活兒有難度,但能試!”
劉師傅指著控製部分:“操縱手柄和配氣閥是靈魂,手感得好,讓師傅能輕巧地控製錘頭是輕打、重打還是連打。這些齒輪、連杆咱們能自己做。”
魏師傅關心的是裝配:“錘杆和活塞的連接必須萬分牢固,千萬不能鬆脫飛出來,那是要人命的!導軌的間隙也得調得恰到好處,緊了卡滯,鬆了敲不準。”
陳曉克聽著大家的討論,心裏已經有了完整的計劃。那些老師們傅能解決的結構件、鑄件,就交給他們。而其中最核心、要求最高的部分,則必須由他來解決。
“幾位師傅,”陳曉克總結道,“這事能成!大架子、齒輪箱、底座鑄造和粗加工,還得靠咱們廠和協作網。但最關鍵的幾樣東西,我來想辦法解決!”
“你又有什麽‘特殊渠道’了?”劉師傅笑著問,他們已經習慣了陳曉克總能搞來些意想不到的“寶貝”。
陳曉克神秘地一笑:“我去想想辦法,看能不能搞到‘進口’的高級氣缸套、密封件和一套特別靈巧的配氣閥芯。保證讓咱們的汽錘又好用又耐用!”
老師們傅相視一笑,心中大定。他們知道,陳曉克一旦出手,這事基本就成了一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