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眾籌太學,駁斥
字數:5172 加入書籤
“丞相暗中募集資金,越過禦史大夫的監督強修太學,是否過分了些?”
“老朽附議!”
“即便公孫丞相現在承璽監國,如此重要的事也不該這般冒進。”
諸多朝公起身勸諫。
就連楊端和都不例外。
他並不是要和公孫劫為敵。
而是程序正義很重要。
當時廷議已經商定,暫時不修太學。可公孫劫卻選擇繞開秦廷,出售入學名額,用自己的法子去修。
是,公孫劫很節儉。
他還會自己貼補錢進去。
可這口子能開嗎?
以後地方郡縣長吏是否也能效仿?
縣裏麵要修條路,上麵沒錢撥款。
縣令能以此為由找豪商掏錢?
再讓豪商之子進學室為弟子?
憑什麽?!
這些商賈也配?
軍功爵位去哪了?
秦法有言在先: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沒有爵位就是低人一等!
無限抬高官爵的地位。
這才能激勵士卒奮勇殺敵。
公孫劫淡然飲茶。
目光始終看著淳於越。
儒家其實也有派別。
墨家三分,儒家則有八派,分別是顏氏、孟氏、漆雕氏……還有類似於是公羊學說,這就是解讀的側重點不同。包括荀子也是獨占一派,主張性惡論、禮法兼治和王霸並用。
秦國主張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現在他主張修建太學,容納百家大賢,明顯是對儒家的發展有好處。
那淳於越為何駁斥?
很簡單,利益。
就如同他支持分封一樣。
公孫劫修建太學,自有其用意。明眼人都看的出來,是要以郎官製為基礎,借此選拔人才。
太學一出,弟子必然擴充!
他們的子嗣又該怎麽出頭?
就以現在來說,現在儒家學說的解釋權都在他們這些博士身上。可要把齊魯名仕請來,他們又當如何自處?
至於公孫劫和張蒼?
他們可算不上是儒家。
畢竟荀子都被視作離經叛道,像現在就有儒家五聖的說法,偏偏就沒有荀子。實際上荀子雖然批駁了孟子的部分理念,但不是全盤否定儒家。他就很讚賞孔子的禮製思想,並且始終主張隆禮與重法。
此刻廳堂氣氛很凝重。
不複方才的歡快。
“今日是師弟生辰,莫談國事。”李斯麵色如常,舉杯道:“至於這學宮如何,以後再議也不遲。”
他很瞧不上淳於越這票博士。
孔子要在世,怕能錘死他們。
很多東西都是牽強解讀。
曲解了孔子的本意。
特別是叔孫通,隻懂阿諛奉承。身為儒家門下,卻是胡編亂造。嚷嚷著齊景公曾問政孔子,秦國能成為霸主嗎?孔子就說穆公誌大,以後能稱王!
他還說自己是得了卷家書。
是數百年前孔子親筆所寫!
可這純粹是扯淡……
況且孔子是出了名的尊周。
怎麽會說秦穆公稱王?
可從這就能看出來,這票儒生博士一個比一個迂腐。能力是沒有的,抬杠是專業的。隻是秦始皇不想和叔孫通計較,就當是給秦國裝點門楣。
“廷尉所言甚是。”李牧同樣出言附和,輕聲道:“今日是阿劫生辰,他難得設宴慶祝,還望諸位勿要在今日為難他。”
“武安君言重了。”
“來,祝丞相平安喜樂!”
蒙武等人紛紛舉杯打圓場。
公孫劫卻並未罷休。
他這人本身就很較真執著。
所謂生辰,他並不在意。
既然他們想辯經,那就試試。
“四年十月庚寅,蝗蟲從東方來,蔽天,天下大疫。諸位可還記得陛下頒布何令?”
“凡內粟千石者,拜爵一級!”
王翦終於出言聲援。
畢竟他可是親身經曆的。
還記得那年蝗蟲遮天蔽日。
堪比昔日趙國蝗災。
關內遭受重創,民不聊生。
秦始皇聽從呂不韋的諫言,詔令天下。隻要願意捐糧千石,便可拜爵一級。為此諸多豪商捐糧,隻為獲得爵位。畢竟秦國爵位含金量極高,還能用來抵罪。若是不慎被打為奴籍,也可用爵位抵為庶人。
“是了。”公孫劫看向他們,平靜道:“豪商此次捐錢,本相並未賣官鬻爵,隻是給他們個入學的名額。就算是孔子,拜師也需束脩。敢問淳於博士,孔子有錯嗎?”
“那能一樣嗎?”
“有何不同?”
“太學是秦國官學!”
“本相說是官學了嗎?”
“???”
淳於越等人皆是啞然。
公孫劫的確說過要修太學。
可他從未當眾說過要立為官學。
隻是私底下和扶蘇提過而已。
並且,他也說的是未來!
“本相師從荀子,現在是想完成先師遺願。所以準備修建私學,並且是自籌錢糧,敢問諸位有何問題?”
“這算是私學?”
淳於越青筋暴起。
望著公孫劫,不知所措。
“你可以這麽認為。”
“既是私學,本相故選擇眾籌。”
“拜師學藝給些束脩,有何問題?”
“至於以後如何,那以後再說。”
私立學校也能被收編為公立的。
太學自然也行。
公孫劫是相當不客氣。
這件事確實是他違背程序正義在先,如果好好說的話,那他也願意慢慢解釋。可淳於越在宴會上公開駁斥,且藏著私心,那也怪不得他耍無賴。
私學在關內比較少見。
但在關外可不少!
這也是很多儒生的生存手段。
教些富戶之子讀書寫字。
總歸是能填飽肚子。
秦國目前也沒明確的禁令。
隻是說不支持,不提倡私學。
公孫劫看著淳於越,繼續道:“況且就算太學真的是官學,又能如何?昔日形勢危急,納粟千石便可得爵一級。此次豪商為了入學,最少出資三十萬錢!求個入學資格,敢問諸公有何問題?”
“三十萬錢?”
不少人臉色都變了。
就是郡守這樣的封疆大吏,一年也就兩千石。這些豪商為進太學,相當於是花了萬石糧食!
“崤山以東,百家之徒奔走各地。他們的諸多思想,並不利於秦國統治。本相動用自身人脈,令他們入秦受到監督,又有何錯?”
“至於淳於博士所言,無非是擔心今後子弟不能為官,會被太學弟子搶了位置。不僅是他,你們很多人都是這麽想的。但今日本相不妨把話說的直白點,這太學,本相修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