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還是……已開始學著落子?

字數:5049   加入書籤

A+A-


    最先接到京兆尹急報的是尚書省。
    尚書右仆射高士廉進殿,行禮,呈上密報,聲音低沉。
    李世民聞報,眉峰微蹙。
    “陛下,京兆尹急報。監察禦史柳奭,昨夜死於永興坊外暗巷,身中數刀。”
    殿內空氣驟然凝固。
    李世民接過那薄薄一頁紙,目光掃過上麵冰冷的字句。
    他的臉上沒有任何表情。
    “何時發現?”皇帝的聲音平穩,卻帶著山雨欲來的壓迫感。
    “回陛下,五更時分,更夫發現並報官。京兆府的人趕到時,屍身已僵。初步查驗,死於子時前後。”
    高士廉垂首回答。
    李世民緩緩放下密報,站起身。
    他走到窗前,望著窗外,背影挺拔卻透著寒意。
    “傳旨。”他開口,聲音不大,卻清晰地傳遍大殿每一個角落。
    “令刑部尚書、大理寺卿、禦史大夫即刻入宮。著京兆尹封鎖現場,詳查一切線索。命金吾衛加強各坊巡查,凡有行跡可疑者,一律拘押候審。”
    一道道命令迅速傳達下去。
    高士廉領命退下。
    空曠的兩儀殿內,隻剩下李世民一人。
    他重新坐回案前,目光再次落在那份密報上。
    “柳奭……”他低聲念著這個名字。
    一個禦史的死,本不至於讓皇帝如此震動。
    但柳奭死的時間太巧,死的方式太敏感。
    就在前幾日,此人還在彈劾東宮貪墨,將太子置於風口浪尖。
    一夜之後,他便橫屍街頭。
    是殺人滅口?
    還是栽贓嫁禍?
    李世民首先懷疑到的是太子李承乾。
    那個曾經暴躁易怒、行事不計後果的兒子。
    若是從前的李承乾,被一個禦史如此彈劾,盛怒之下做出刺殺之舉,並非不可能。
    他有這個動機。
    但……那是從前的李承乾。
    如今的太子,開放東宮,納諫聽政,甚至在顯德殿上展現出令人驚訝的權衡之術。
    如今豈會行此拙劣魯莽之事?
    在貪墨案未結、皇帝緊盯東宮的時刻,刺殺剛剛彈劾過自己的禦史,這無異於自尋死路。
    不是太子,那會是誰?
    青雀?
    不。
    李世民幾乎是立刻否定了這個念頭。
    青雀雖有心計,亦對儲位有覬覦,但他性子更趨陰柔,慣於結納文士、經營名聲,這等當街刺殺朝廷命官的酷烈手段,過於直接,風險也太大,不像青雀的手筆。
    而且,此舉若敗露,足以讓他萬劫不複,青雀不會行此險招。
    更重要的是,在李世民內心深處,雖知兒子們有爭鬥,但尚不願將如此歹毒之事與那個聰慧肥胖的兒子聯係起來。
    或者是朝中其他勢力?
    某些對太子參與聽政不滿的舊臣?
    或是想借此攪亂朝局,渾水摸魚的野心家?
    李世民閉上眼,腦海中閃過一個個麵孔,一個個派係。
    關隴集團、山東士族、江南文臣……各方勢力盤根錯節,都有可能是幕後黑手。
    他不在乎柳奭的生死——一個禦史的生死,在帝王心術中,不過是棋盤上的一子。
    他在乎的是這盤棋的走向,是執棋之人是誰,以及,他的太子,在這盤棋中,究竟是被動的棋子,還是……已開始學著落子?
    “陛下,刑部張尚書、大理寺孫卿、禦史大夫韋大夫到了。”
    內侍的聲音在殿外響起。
    李世民睜開眼,目光已恢複清明銳利。
    “宣。”
    三位司法重臣魚貫而入,神色凝重。他們顯然已經得知了消息。
    “柳奭之死,爾等可知?”
    李世民開門見山。
    “臣等剛剛得知。”三人齊聲回答。
    “此案,朕要一個水落石出。”皇帝的聲音冰冷。
    “刑部主導,大理寺協理,禦史台監督。給你們十天時間,務必查明真凶。”
    張亮上前一步。
    “陛下,此案關係重大,臣請調派得力幹員,並請金吾衛配合搜捕。”
    “準。”李世民點頭。
    “朕會下旨,讓李君羨配合你們。記住,無論查到誰,一查到底。”
    “臣等遵旨。”
    三人躬身領命。
    他們明白皇帝話中的分量。
    “無論查到誰”,這意味著即便是皇子親王,也不能例外。
    “去吧。”李世民揮揮手。
    三人退下後,李世民獨自坐在殿中,沉思良久。
    他拿起朱筆,準備批閱其他奏疏,卻發現心神不寧。
    就在這時,王德輕步走進,手中捧著一份奏疏。
    “陛下,東宮呈來的急奏。”
    李世民抬眼,有些意外。
    太子這麽快就上奏了?
    他接過奏疏,展開。
    字跡工整,是太子親筆。
    “兒臣謹奏:驚聞監察禦史柳奭昨夜遇害,震駭莫名,悲憤交加。柳禦史雖曾彈劾東宮,然其身為言官,風聞奏事乃其本職。光天化日,朗朗乾坤,竟有凶徒如此猖獗,當街戕害命官,此乃藐視國法、踐踏朝綱之惡行!兒臣泣血懇請父皇,嚴令有司徹查此案,擒拿真凶,明正典刑,以慰忠魂,以正視聽!兒臣亦願竭力配合查案,若有需東宮協助之處,萬死不辭!”
    奏疏不長,但言辭懇切,態度鮮明。
    既表達了對凶手的憤怒,也表明了對查案的支持,更巧妙地避開了自己可能被懷疑的尷尬。
    李世民放下奏疏,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的神色。
    太子的反應,比他預想的要快,也要聰明。
    若太子心中有鬼,此時最可能的做法是保持沉默,或是急於撇清關係。
    如此主動上書要求嚴查,反而顯得坦蕩。
    更何況,正如他先前所想,如今的太子背後已有高人,絕不會行此愚蠢之事。
    李世民心中的懷疑,在這一刻消散了大半。
    他甚至有一絲欣慰。
    太子能如此迅速地做出反應,並且措辭得體,這本身就是一種進步。
    但欣慰之餘,他又升起另一個疑問:太子接下來會如何應對這個局麵?
    柳奭之死,無疑會將東宮再次推向風口浪尖。
    即便不是太子所為,朝中必然有人借此攻訐。
    太子要如何自處?
    他背後的那個“高人”,又會如何出招?
    李世民很想知道答案。
    “告訴太子,他的奏疏,朕知道了。”皇帝對王德吩咐道。
    “讓他安心讀書、聽政,此事,自有朕與諸公處置。”
    王德領命退下。
    李世民站起身,在殿內踱步。
    太子的表態讓他安心,但案件的真相依然撲朔迷離。
    他必須知道,是誰在背後操縱這一切。
    “傳李君羨。”他忽然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