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重歸乖戾,豈非朝廷之失?
字數:4461 加入書籤
                    李世民的目光掠過禦階下黑壓壓的臣工,最終,極輕微地頷首。
    崔仁師得到示意,穩步出列。
    他並未立刻看向太子,而是先向禦座躬身,隨後轉向眾臣。
    “太子殿下舉薦宗室子弟,此乃敦睦親親,彰顯陛下仁德之舉,其心可憫。”
    他話語稍頓,氣息微沉,再開口時,語調並未提高,卻字字如錐。
    “然,國之重器,在德與能,不在親疏。”
    “黜陟使之職,上承天子恩威,下撫西州軍民,更兼督察吏治、開發邊陲之重責,一舉一動,關乎國本,牽連西陲數十萬生靈之禍福,乃至關中之屏障,社稷之安穩。”
    他的視線此刻才緩緩掃過站在前列的太子李承乾,眼露鋒芒。
    “臣聞,李司馬素立,性情敦厚,操守尚可。”
    “然,曆年考功,止於中上。政績簿上,無安民之殊功,無定邊之顯績,更無經營籌劃之能跡可查。如此履曆,驟登如此要津。”
    “臣恐,非但不能彰顯朝廷選賢任能之公心,反惹天下士人非議,謂朝廷用人,重血脈而輕才德。”
    他再次麵向禦座,深深一揖。
    “臣,非敢質疑太子殿下為國舉賢之誠,亦非對宗室有所偏見。”
    “選官製度,乃國之綱紀,綱紀一亂,則賞罰不明,賞罰不明,則人心離散。臣之所慮,實為朝廷綱紀計,為天下公議計!望陛下聖裁!”
    這番話,引經據典,句句站在朝廷法度、天下公議的製高點上。
    未有一字直接指摘太子,卻將“任人唯親”、“破壞製度”、“難服眾望”的嫌疑,如同無形的網,密密地罩向李承乾。
    “臣附議崔中丞!”
    一名禦史緊跟著出列。
    “李素立才具平庸,驟升要職,恐貽誤邊事!西州非比內地,需幹才方能鎮撫!”
    “陛下!宗室任職邊陲,雖顯恩寵,亦需避嫌!此例一開,恐後世效仿,國法何以維係?”
    又一名官員高聲附和。
    “臣等以為,太子殿下或為宗室情誼所蔽,未及深察李素立之實才。此職關係重大,萬不可輕授!”
    接二連三的聲音從禦史台陣列,從一些品階不高卻位置關鍵的官員中響起。
    他們不再如之前重臣那般含蓄,言辭愈發直接,目標明確指向李素立的“無能”和太子舉薦的“失察”。
    聲浪不高,卻連綿不絕,匯聚成一股清晰的寒流,衝擊著孤立無援的儲君。
    褚遂良立於班列之中,眉頭緊鎖。
    昨日聽聞太子欲舉薦李素立,他確是深感不妥,認為此人才具平庸,難堪大任,太子此薦甚為不智。
    他本已打定主意,若今日朝會議及此事,定要直言進諫,以盡諫官之責。
    然而,此刻看著眼前這幾乎一麵倒的攻訐浪潮,看著太子孤立無援的模樣,褚遂良的心卻漸漸沉了下去。
    他反對李素立,是基於才德考量,是出於公心。
    但眼下這情形,卻隱隱透出不同尋常的味道。
    褚遂良的念頭飛快轉動。
    李素立確非上選,但此刻,維護太子舉薦的權威,遠比李素立個人是否勝任更為重要!
    他想起太子近期的變化,那份敢於直麵陛下、參與政務的銳氣,雖手段激烈,卻不失為一種覺醒。
    若因此番挫折而被打壓下去,甚至心生怨望,重歸乖戾,豈非朝廷之失?
    就在這反對聲浪看似要將太子徹底淹沒之際,一個清朗而沉穩的聲音,打破了局麵。
    “陛下,臣,褚遂良,有本奏。”
    眾人的目光,瞬間匯聚到這位以書法、學識和剛直著稱的人身上。
    昨日,在接到太子欲舉薦李素立的風聲後,褚遂良於友人私邸中,曾明確表示過反對。
    許多人都知道他的態度,此刻見他出列,幾乎所有人都以為,他將給太子的困境,再添上一塊沉重的砝碼。
    連禦座上的李世民,目光也微微閃動了一下,等待著這位近臣的發言。
    李承乾的心更是沉了下去。
    然而,褚遂良接下來的話,卻讓所有知情者愕然。
    他手持玉笏,聲音洪亮。
    “臣以為,太子殿下舉薦李素立,正是老成謀國之舉,恰逢其時!”
    此言一出,殿內響起一陣細微的騷動。
    連一直垂著眼瞼的長孫無忌,也微微抬了抬眼。
    褚遂良無視周圍的反應。
    “方才諸公所言,多著眼於李素立才具是否足夠卓絕。然,諸公可曾細思,西州當下,最需要何種官員?”
    他自問自答,目光掃過剛才發言反對的幾人。
    “是需要一位銳意進取,大刀闊斧,卻可能因不諳邊情而激起變故的幹吏?還是需要一位如李素立這般,性情穩慎,忠於王事,能謹守朝廷法度,一步步落實朝廷方略的守成之臣?”
    他語速加快,帶著論辯的力量。
    “西州新附,民心如同新孵之雛,驚疑未定。此時,穩定壓倒一切!”
    “李素立或許無驚世之才,然其宗室身份,便是陛下仁德、朝廷信任之象征,可安當地酋首、百姓之心。”
    “其穩重性格,可保政令平穩過渡,不生枝節。此正是持重之真義!”
    “太子殿下能見人所未見,棄虛名而求實效,此非為國舉賢之明,何為明?”
    他最後轉向禦座,深深一揖,言辭懇切甚至帶著幾分激越。
    “陛下!太子殿下初涉政務,便能如此洞察時弊,拋開個人好惡,以國事為重,舉薦合適人選,朝廷之福!
    “臣,懇請陛下,俯允太子所請,授李素立西州黜陟使一職,以彰殿下之明,以定西州之心!”
    褚遂良這番話,如同巨石投入本就波瀾暗生的湖麵,瞬間激起了更大的波瀾。
    支持太子的東宮屬官們,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精神為之一振,紛紛出聲附和褚遂良。
    “褚侍郎所言極是!穩定確是西州當前第一要務!”
    “太子殿下明鑒萬裏!”
    而反對的一方,尤其是崔仁師等人,則立刻出言反駁。
    “褚侍郎此言差矣!穩慎並非無能之托詞!西州開發,千頭萬緒,非能吏不可為!”
    “宗室身份固然可安一時之心,然若才能不濟,治下混亂,反損朝廷威信!”
    “太子殿下之心可嘉,然舉薦之實,關乎國事,豈能因心而廢實?”
    朝堂之上,頓時吵成一片。
    支持者與反對者各執一詞,聲浪此起彼伏。
    然而,仔細看去,出列明確支持太子和褚遂良的,依舊寥寥無幾。
    除了幾位東宮屬官,便隻有少數幾位與宗室關係密切或素來秉持正統的官員。
    大部分臣工,或沉默觀望,或眼神交流,他們的目光更多是落在麵無表情的長孫無忌和房玄齡身上。
    看到這兩位重臣並未因褚遂良的激烈言辭而有任何表示,許多人便依舊保持著沉默,或繼續站在反對的陣營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