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陛下既已裁定,便如此吧。
字數:4428 加入書籤
                    數日之間,長安朝堂的輿論風向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先是數名禦史台的監察禦史聯名上奏,稱西州初定,當以安穩為首要,太子所薦李素立雖才具不顯鋒芒,然性情穩慎,又是宗室子弟,於安定人心確有奇效。
    他們認為,此前朝議過於強調開拓之能,忽視了穩定階段的特殊需求。
    緊接著,秘書省、太常寺、光祿寺等衙署的一些中下層官員也紛紛上書。
    或直接附議禦史之言,或從經義典章中尋找依據,論證宗室成員出任邊州要職的合法性與優越性。
    他們的奏疏文筆流暢,引經據典,將李素立的穩提升到了固國之本的高度。
    甚至一些原本在太子與魏王之間持觀望態度的清流官員,也開始公開表示對太子的支持。
    他們讚譽太子近日處理政務沉穩有度,寬嚴相濟。
    尤其是在嘉獎崇文館、慰問魏征等事上展現了儲君應有的氣量。
    他們認為,朝廷應當維護太子舉薦的權威,否則將損害監國聽政之製的嚴肅性。
    這些聲音起初零散,隨後逐漸匯聚,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視的輿論浪潮。
    奏疏如雪片般飛入中書省和兩儀殿。
    為李素立陳情、呼籲陛下采納太子舉薦的官員,大多品階不高,多居於各部司的中下層職位。
    但他們數量眾多,且言辭懇切,引據紮實,一時間,朝堂之上仿佛充滿了為太子說話的聲音。
    這股風潮來得迅速且顯得異常突兀。
    巧妙地將李素立的劣勢包裝成特定時期的優勢,並將議題拔高到維護儲君權威和朝廷製度穩定的層麵,讓人難以直接駁斥。
    東宮顯德殿內,李承乾按部就班地處理著每日送來的政務摘要。
    看著朝中風向的轉變,他內心中非常得意。
    這種群臣為他發聲、為他造勢的局麵,讓他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舒暢。
    仿佛連日來的憋悶都被這股湧動的暗流衝刷幹淨,胸中塊壘盡消,連呼吸都順暢了許多。
    然而他麵上卻絲毫不顯,依舊沉穩地召見屬官,聽取匯報,對各項條陳提出疑問或表示認可。
    仿佛渾然未覺外界的變化,隻是平靜地行使著李世民賦予他的聽政之權。
    他那日的淩厲反擊似乎隻是一次性的立威,此後便徹底沉寂了下去。
    這種異常的平靜,反而讓一些人心生忐忑。
    摸不清這位太子殿下究竟在醞釀什麽,還是真的已經接受了西州之事的挫折。
    兩儀殿內,李世民翻閱著案頭堆積的奏疏,其中大半是為李素立陳情或變相支持太子舉薦的。
    他的手指在禦案上輕輕敲擊,臉上看不出喜怒。
    “近日為李素立說話的官員,似乎多了不少。”
    李世民淡淡開口。
    王德躬身回應。
    “陛下明鑒,確實如此。多是各衙署的郎中、員外郎、主事,以及禦史台的幾位禦史。奏疏所言,皆認為穩定乃西州當前第一要務,李司馬堪當其任。”
    李世民“嗯”了一聲,未作評價。
    他心中了然。
    高明這一手,玩得漂亮。
    沒有繼續強硬對抗,而是轉而發動中下層官員製造聲勢,既展示了東宮潛在的影響力,又將議題引向了對他有利的方向。
    然而,這些奏疏並沒有能動搖李世民的決定。
    他腦海中反複回響著李泰那日出於公心、為國舉賢、為兄分憂的懇切言辭,以及那句“使外人見我天家兄弟,能如此和睦互助”。
    這幅兄弟和睦的景象,是他內心深處極度渴望見到的。
    如今,高明剛剛嘉獎了青雀的崇文館,展現了兄長的氣度。
    若是此刻他駁回了青雀出於公心舉薦的、才幹明顯更優的崔敦禮,反而采納了高明推薦的李素立,那豈不是打了青雀的臉?
    剛剛營造出的和睦氣象,豈非瞬間蕩然無存?
    在李世民看來,維護兒子們之間這來之不易的和睦,遠比西州黜陟使具體由誰擔任更為重要。
    崔敦禮才幹出眾,履曆光鮮,用他並無不可。
    而用他,就是對青雀兄友弟恭行為的肯定和鼓勵。
    “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李世民低聲自語,仿佛在堅定自己的信念。
    他不能容忍因為一個邊州職位的人選,破壞這脆弱的平衡。
    哪怕高明的理由同樣充分,哪怕朝議有了新的變化,但在兄弟和睦這個大前提下,都需要讓步。
    “告訴中書省,”李世民放下茶盞,語氣平穩卻帶著決斷。
    “崔敦禮出任西州黜陟使一事,朕意已決。讓他們盡快擬定敕旨,流程從速。”
    “是,陛下。”躬身退下傳旨。
    任命未正式發出,但皇帝的態度已如風向標,迅速傳遍了權力核心圈。
    消息很快傳出。
    趙國公長孫無忌聞訊後,沉默片刻,對前來探聽口風的門下省官員隻說了兩個字。
    “知曉。”
    他內心對崔敦禮並非沒有疑慮,此人雖有能力,但與魏王府過往從密,用之恐助長魏王氣焰。
    但陛下心意已決,且理由冠冕堂皇——肯定魏王的公心與和睦。
    此時若再強行反對,不僅忤逆聖意,還可能被扣上破壞皇室和睦的帽子。
    權衡之下,他選擇了默認。
    梁國公房玄齡得知陛下批示後,輕輕歎了口氣。
    他理想中的西州主官,是既能持重又能開拓的幹才,崔敦禮偏向文吏,並非最合適人選。
    李素立更非良選。
    然而陛下著眼於更大的和睦局麵,他作為臣子,隻能遵從。
    他對中書舍人吩咐道:“按陛下旨意辦理,吏部考核需嚴謹,不可怠忽。”
    英國公李勣的反應更為直接。
    他聽完兵部下屬的匯報,揮了揮手。
    “陛下既已裁定,便如此吧。”
    對他而言,隻要西州軍事防務不脫離兵部和安西都護府的體係,黜陟使是崔敦禮還是李素立,差別並不算太大。
    既然陛下要以此維係皇子間的和睦,他亦無意作梗。
    於是,在皇帝明確的意誌下,原本對此事各有想法的幾位重臣,都選擇了遵從。
    中書、門下、吏部的工作重點,迅速轉向了對崔敦禮的例行考核和任命文書準備。
    雖然正式的任命詔書尚未下達,但朝堂上下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西州黜陟使之職,已非崔敦禮莫屬。
    一場圍繞西州人事的激烈爭奪,似乎就這樣以魏王李泰的勝利而告終。
    太子的舉薦被擱置,而魏王的舉薦得到了皇帝的力挺和重臣們的默許。
    然而,令人費解的是,處於風波中心的太子李承乾,依舊保持著令人不安的平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