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孤沒有責怪之意。

字數:4310   加入書籤

A+A-


    “陛下,臣等無能。”
    張亮躬身說道,聲音沉重。
    “柳禦史一案,經多方查探,目前……目前隻能確認,行凶者共有三人,根據現場遺留的腳印、目擊者模糊的描述以及凶器手法推斷,其身形體貌,頗似……頗似突厥人。其中一人,腿腳似乎有些不便,像個……跛子。”
    他說到最後“跛子”兩個字時,聲音不自覺地低了下去。
    “突厥人?跛子?”
    李世民重複了一遍這兩個詞,臉上沒有任何表情,但眼神瞬間變得銳利無比,殿內的溫度仿佛都下降了幾分。
    “證據呢?人呢?”
    大理寺卿連忙補充道:“回陛下,目前隻有這些間接推斷,並無直接人證物證指向具體何人。”
    “那幾名凶徒行事老辣,現場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有價值的線索。”
    “所謂突厥人和跛子,也隻是基於經驗的推測,並無實據。而且……而且若真是突厥人所為,其背景複雜,流竄作案,恐怕……更難追查。”
    “更難追查?”
    李世民的聲音陡然提高,帶著壓抑的怒火。
    “一個朝廷命官,禦史言官,在朕的長安城裏,天子腳下,被當街刺殺!”
    “你們查了這麽久,就告訴朕是幾個來曆不明的突厥人幹的?其中一個還是個跛子?!這是把朕當三歲孩童糊弄嗎?”
    他猛地一拍禦案,發出“砰”的一聲巨響,震得張亮和大理寺卿身體一顫。
    “陛下息怒!”兩人慌忙請罪。
    “息怒?你們讓朕如何息怒!”
    李世民站起身,胸膛微微起伏。
    “這是有人故意往太子身上潑髒水!行凶的是跛子?生怕別人聯想不起太子的足疾嗎?如此拙劣卑劣的手段,當朕看不出來?”
    張亮硬著頭皮道:“陛下明鑒,臣等絕無此意!隻是……隻是案情確實陷入了僵局。”
    “所有已知線索都已排查殆盡,再無新的進展。若強行追查,恐……恐也無益。”
    “涉及突厥,更是千頭萬緒,非一朝一夕能厘清。請陛下……再寬限些時日,臣等一定……”
    “夠了!”
    李世民打斷他,聲音冰冷。
    “朕不想聽這些推諉之詞!查,給朕繼續查!就算真是突厥人,也要給朕揪出背後的指使之人!”
    “退下!”
    “是,臣等告退。”
    張亮和大理寺卿如蒙大赦,也不敢再辯駁,連忙躬身退了出去,後背已被冷汗浸濕。
    殿內重歸寂靜。
    李世民獨自站立,臉色陰沉得能滴出水來。
    他當然知道這案子背後必有隱情,那“突厥人”和“跛子”的指向太過明顯,分明就是有人想將禍水引向東宮。
    可恨的是,對方手腳幹淨,刑部和大理寺無能,竟讓案子成了無頭公案。
    難道就這麽算了?
    他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不甘和無力感。
    明知有人構陷自己的兒子,卻無法將其揪出懲治,這感覺讓他極其窩火。
    但眼下,沒有證據,他也不能憑空指認任何人。
    此事,看來隻能暫時擱置,但絕非了結。
    崔敦禮的動作很快。
    不過短短數日,一份關於西州開發前期所需錢糧、物資、人員以及相關政策的詳細條陳,便由中書省整理後,擺在了李世民的禦案上。
    而整個過程,崔敦禮完全繞開了東宮,未曾向太子做過任何形式的稟報或溝通。
    於是,在一次例行的小範圍議事時,李世民特意召來了太子李承乾。
    參與議事的還有長孫無忌、房玄齡、高士廉以及新任黜陟使崔敦禮。
    李世民將那份條陳遞給李承乾,語氣平和。
    “太子也看看吧。這是崔卿擬定的西州開發前期所需事項,涉及錢糧數額巨大,需得好好議一議。”
    李承乾接過條陳,快速地瀏覽起來。
    他看得很仔細,但臉上始終沒什麽表情。
    殿內其他幾人都默不作聲。
    崔敦禮站在下首,眼觀鼻,鼻觀心。
    良久,李承乾放下條陳,抬起頭,目光首先落在崔敦禮身上,語氣平淡,聽不出是讚是貶。
    “崔卿果然勤勉,不過數日,便將所需事項梳理得如此詳盡,條理分明,實乃幹吏。”
    崔敦禮心中稍安,連忙躬身。
    “殿下謬讚,此乃臣分內之事。”
    然而,李承乾話鋒隨即一轉,依舊看著崔敦禮,但話似乎是對著李世民和在座幾位重臣說的。
    “條陳寫得很好。隻是……崔卿,此事關係重大,你既已擬好條陳,為何不先送至東宮一份?”
    “讓孤也好提前斟酌思量,心中有個準備。”
    “今日突然在此商議,孤倉促之間,若言語有所疏漏,考慮不周,說錯了什麽,豈不是要給西州之事平添麻煩?”
    他的聲音不高,語速也不快,甚至帶著一絲仿佛真心為此擔憂的意味。
    但這話裏的分量,卻讓殿內所有人都聽得明白。
    這不是在誇崔敦禮,這是在指責他目無儲君,繞過東宮,行事專斷!
    崔敦禮臉上的從容瞬間僵住,他完全沒料到太子會在這個場合,以這樣一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直接發難!
    他不敢看皇帝的臉色,隻是飛快地掃過長孫無忌和房玄齡,那兩位老臣也隻是抬了抬眼皮,臉上古井無波。
    他知道自己失算了。
    他以為太子會忍下這口氣,或者至少不會在陛下麵前直接撕破臉。
    他低估了這位太子。
    這一擊,不重,卻極其精準!
    他不敢再有絲毫怠慢,猛地出列,聲音帶著惶恐。
    “殿下恕罪!是臣……是臣考慮不周,一心隻想盡快將條陳呈報陛下與政事堂諸位相公審議。”
    “臣絕非有意怠慢,實乃……實乃疏忽,請殿下責罰!”
    他認錯認得飛快,將原因歸結為“疏忽”和“急於公事”。
    這是眼下最能挽回局麵的說法。
    李承乾看著崔敦禮,沒有再窮追猛打。
    他知道火候差不多了,過猶不及。
    “崔卿也是一心為公。孤沒有責怪之意。西州之事要緊,還是先議條陳吧。”
    李承乾的語氣平靜,似乎是說的真話。
    李世民深邃的目光在太子和崔敦禮身上轉了一圈。
    緩緩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