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江陵破敵陣,襄陽複歸宋
字數:6749 加入書籤
江陵城頭的風帶著江水的腥氣,刮在孟之繼臉上時,帶著幾分迫近的寒意。他望著北岸連綿的蒙古營帳,像黑色的潮水般漫過平原,心裏清楚,一場惡戰已在所難免。襄陽失守的消息傳開後,蒙軍士氣大振,盡起本路十萬兵馬直撲江陵,而此刻江陵城內的守軍,滿打滿算也不足三萬。
“之繼,父親的援軍還有多久能到?”孟之經站在城頭,望著遠處蒙軍的動向,聲音裏帶著焦慮。他雖已在沙場曆練多年,可麵對三倍於己的強敵,仍難免心頭發緊。
孟之繼拿著望遠鏡——這是他根據前世記憶,讓工匠打造的簡易器械——仔細觀察著蒙軍陣營:“義父的主力已過漢水,最多明日午後就能抵達。隻是蒙軍來得太快,怕是不等我們匯合,就要攻城了。”
他放下望遠鏡,指著江麵:“大哥你看,蒙軍正在架設浮橋,顯然是想盡快渡江。我們兵力不足,硬拚肯定不行,得用計拖延時間。”
孟之經點頭:“我也是這個意思,隻是該用什麽計策?”
“疑兵之計。”孟之繼眼中閃過一絲銳光,“蒙軍不知我們底細,我們就故意讓他們摸不清虛實。今夜就派人在南岸多立旗幟,每隔一裏就設一座空營,營中隻留少數士兵,夜裏不斷調換旗幟,點燃火把。再讓水師的船在江麵來回遊弋,船上遍插旌旗,火把綿延數十裏,讓他們以為我們有大軍駐守。”
孟之經眼睛一亮:“這法子好!既能耗費他們的精力,又能拖延他們渡江的時間,等父親來了,我們就能前後夾擊!”
當下依計行事。入夜後,江陵南岸果然豎起了密密麻麻的旗幟,空營中的火把明明滅滅,江麵上的戰船往來穿梭,火光映在水麵上,綿延數十裏,一眼望不到頭。正在架設浮橋的蒙軍見狀,果然停下了動作,派來的斥候在南岸徘徊許久,始終摸不清宋軍的兵力,隻能回報主帥,請求暫緩進攻。
次日午後,孟珙率領的援軍終於抵達。看著南岸的疑兵布置,他對孟之繼讚道:“好小子,這計策用得妙!若不是你拖延了時間,我們怕是要被蒙軍堵在半路上了。”
“義父過獎了,”孟之繼躬身道,“現在蒙軍摸不清我們的虛實,正是突襲的好時機。”
孟珙點頭:“我也是這個意思。今夜我親率主力襲擾他們的側翼,你和你大哥率領本部兵馬,從正麵出擊,務必打亂他們的陣腳!”
夜幕降臨時,突襲如期展開。孟珙親率五千精兵,悄悄渡過漢江支流,摸到蒙軍側翼的營壘外。隨著一聲令下,宋軍如猛虎下山般衝入營中,火把瞬間照亮了夜空,喊殺聲震天動地。
蒙軍猝不及防,側翼營壘頓時陷入混亂。主帥慌忙調兵支援,卻不料正麵的江陵城門突然大開,孟之繼與孟之經率領一萬五千忠順軍衝殺出來,直撲蒙軍的中軍大營。
“殺!”孟之繼一馬當先,手中的虎頭槍如蛟龍出海,槍尖所過之處,蒙軍士兵紛紛落馬。他身後的忠順軍將士個個奮勇爭先,與蒙軍展開了慘烈的廝殺。
這場夜戰持續了整整一夜。蒙軍被宋軍的突襲打懵了,不知宋軍究竟有多少兵力,隻能被動防守。待到天明時,蒙軍已損失慘重,二十四座營壘被宋軍攻破,主帥見勢不妙,連忙下令撤退。
江陵之圍,解了!
當捷報傳到臨安時,朝廷上下一片歡騰。孟珙趁機率軍回防淮西,與江陵形成掎角之勢,總算穩定了京湖地區的防線。而圍攻襄陽的蒙軍因損失慘重,也不得不收縮兵力,退守襄陽城。
時間轉眼到了四月,江南已是草長鶯飛的時節。朝廷得知蒙軍退守襄陽,守備空虛,頓時生出了奪回襄陽的念頭。參謀官別之傑奉命來到江陵,與孟之經商議對策。
“孟將軍,如今蒙軍主力被牽製在淮西,襄陽城內隻有不到兩萬兵馬,正是奪回城池的好時機。”別之傑指著輿圖,“我已聯絡了襄陽周邊的土紳豪強,他們願意組織民團鄉勇配合我們。隻要內外夾擊,定能一舉收複襄陽!”
孟之經沉吟道:“襄陽城防堅固,蒙軍雖少,卻都是精銳。單靠民團怕是不夠。”
“還有江湖義士。”別之傑笑道,“郭靖郭大俠夫婦這些日子一直在襄陽周邊襲擾蒙軍,手下聚集了不少武林人士,若是能讓他們從城內策應,我們在外圍攻,勝算就大了。”
孟之繼聞言,心中一動:“別參謀,需要我們做些什麽?”
“江陵的兵馬不能輕動,”別之傑看向他,“但蒙軍在鄧州有一支援軍,若是他們趕來支援襄陽,我們的計劃就危險了。我想請孟副都統率領本部兵馬,前去阻擊鄧州的蒙軍,為我們爭取時間。”
“末將領命!”孟之繼毫不猶豫地答應。阻擊鄧州援軍,意味著能離襄陽郊外更近,或許能趁機打探到黃蓉的消息。
鄧州城外的官道上,塵土被連日的馬蹄踏得漫天飛揚。孟之繼勒住戰馬,望著遠處黑壓壓的蒙古援軍,眉頭擰成了一個疙瘩。這支隊伍足有三萬餘人,旗號雜亂卻透著一股悍勇之氣,顯然是蒙古從周邊據點緊急抽調的精銳,目標直指被郭靖夫婦與別之傑圍困的襄陽。
“將軍,蒙古人來了!”王大用策馬上前,聲音裏帶著幾分緊張。他們麾下隻有一萬五千忠順軍,兵力尚不足對方一半,要想攔住這股援軍,絕非易事。
孟之繼深吸一口氣,壓下心頭的波瀾。臨行前,孟之經的囑托猶在耳畔:“之繼,鄧州是襄陽的門戶,你務必在此拖住蒙古援軍,至少五日。五日之內,別之傑與郭靖夫婦定能裏應外合收複襄陽,屆時你我再合兵一處,將這股援軍一網打盡。”
他握緊手中長槍,槍杆上的紋路被汗水浸得發亮:“以少勝多又不是首次,老子打的就是精銳!忠順軍個個以一當十,沒在怕的。傳我將令,前軍步甲營列槍陣,後軍弩兵上弦,騎兵營兩翼待命!”
軍令如山,忠順軍將士迅速列陣。步甲營的士兵們肩並肩站成三排,長槍斜指天空,槍尖在陽光下閃爍著森冷的光,如同一片鋼鐵荊棘;弩兵們則半跪在地,手中的弩箭早已上弦,箭頭瞄準了越來越近的蒙古騎兵;騎兵營的戰馬不安地刨著蹄子,騎士們緊握著馬刀,隻待一聲令下便衝殺出去。
“殺!”蒙古援軍陣中傳來一聲怒吼,領頭的百夫長揮舞著彎刀,率先衝了過來。緊隨其後的蒙古騎兵如潮水般湧來,馬蹄聲震得大地都在顫抖,黑壓壓的人流仿佛要將忠順軍的陣列吞噬。
“放箭!”孟之繼高聲下令。
“咻咻咻——”
數千支弩箭同時離弦,在空中織成一張密集的箭網,朝著蒙古騎兵罩去。衝在最前麵的蒙古兵紛紛中箭落馬,慘叫聲此起彼伏,衝鋒的勢頭頓時一滯。
但蒙古人的悍勇遠超想象,後續的騎兵踩著同伴的屍體繼續衝鋒,很快便衝到了槍陣前。
“舉槍!”
步甲營的士兵們齊聲大喝,將長槍放平,槍尖直指前方。蒙古騎兵的戰馬撞在槍陣上,發出骨骼斷裂的脆響,騎士們紛紛被挑飛,摔在地上生死不知。
“殺!”孟之繼身先士卒,策馬衝向一名蒙古千夫長。長槍一抖,槍尖如毒蛇出洞,避開對方的彎刀,直取心口。那千夫長猝不及防,被一槍洞穿胸膛,慘叫著墜馬。
忠順軍士氣大振,王大用率領騎兵營從兩翼殺出,馬刀揮舞間,不斷有蒙古兵落馬。雙方在官道上展開了慘烈的廝殺,刀光劍影,血肉橫飛,屍體很快堆積如山,堵住了原本寬闊的道路。
這一戰,從清晨殺到黃昏,蒙古援軍發起了十數次衝鋒,卻始終沒能突破忠順軍的防線。孟之繼渾身浴血,手臂被刀砍傷,滲出血跡染紅了戰袍,卻依舊屹立在陣前,長槍舞動如龍,死死擋住蒙古人的進攻。
夜幕降臨時,蒙古援軍終於鳴金收兵。官道上一片狼藉,雙方的屍體交疊在一起,空氣中彌漫著濃重的血腥味。忠順軍也傷亡慘重,一萬五千人折損了近四千,剩下的士兵個個帶傷,疲憊不堪。
“將軍,我們快撐不住了。”王大用拄著刀,大口喘著氣,“蒙古人兵力太多,再這樣下去……”
孟之繼望著蒙古營地的篝火,沉聲道:“撐不住也要撐。襄陽還沒消息,我們多拖一刻,城裏的弟兄就多一分勝算。”他轉向傳令兵,“去,讓炊事營煮些熱粥,給傷員換藥。今夜加強戒備,防止蒙古人劫營。”
接下來的幾日,蒙古援軍又發動了數次猛攻,卻都被孟之繼用計擊退。他時而派小隊人馬襲擾蒙古軍營,燒毀他們的糧草;時而利用地形設下埋伏,斬殺對方的先鋒;甚至故意示弱,引誘蒙古人進入包圍圈,再用弩箭給予痛擊。
忠順軍的士兵們雖然疲憊,卻在孟之繼的鼓舞下咬牙堅持。他們知道,自己多擋住一刻,襄陽城裏的同胞就多一分希望。
到了第五日清晨,就在孟之繼快要彈盡糧絕之際,一名斥候騎著快馬從襄陽方向疾馳而來,手中高舉著一麵染血的宋旗。
“將軍!襄陽收複了!”斥候在陣前勒住馬,聲音嘶啞卻帶著狂喜,“別參謀聯絡鄉勇豪紳,郭大俠夫婦在城內策應,昨夜三更攻破城門,蒙古守將被斬殺,襄陽城已經回到我們手中了!”
“襄陽收複了!”
“我們贏了!”
忠順軍的陣中爆發出震天的歡呼,士兵們互相擁抱,喜極而泣。連日的疲憊與傷痛,在這一刻都化作了勝利的喜悅。
孟之繼望著襄陽的方向,緊繃的肩膀終於鬆弛下來,嘴角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容。他勒轉馬頭,高聲道:“弟兄們,襄陽已複,我們的任務完成了!傳令下去,全軍後撤,與襄陽援軍會合,將這股蒙古殘兵徹底殲滅!”
“是!”
忠順軍將士們士氣大振,有序地後撤。蒙古援軍得知襄陽失守,士氣大跌,又見忠順軍後撤時陣型不亂,以為有埋伏,竟不敢追擊。
與此同時,襄陽城內的郭靖黃蓉夫婦也接到了消息。黃蓉利用自己對襄陽城的熟悉,製定了詳細的內應計劃:先是聯絡城內仍心向大宋的百姓,讓他們悄悄傳遞消息;再趁夜帶領江湖義士突襲蒙軍的軍械庫,燒毀他們的糧草;最後在別之傑率領的民團攻城時,打開城門,裏應外合。
五月初五,端午佳節。當蒙軍正在城中歡度節日時,郭靖黃蓉突然率領江湖義士發難,迅速控製了西城門。城外的民團鄉勇見狀,立刻發起猛攻,蒙軍猝不及防,隻得倉皇撤退。
襄陽城,光複了!
消息傳到孟之繼的軍營時,他正在阻擊一支蒙軍的小股部隊。聽聞襄陽收複,他忍不住勒住馬,望向襄陽的方向,嘴角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容。雖然沒能親眼見到黃蓉,但他知道,以她的智計,定能在這場光複戰中安然無恙。
而此時的襄陽城內,黃蓉正站在城頭,望著鄧州的方向,若有所思。這些日子,鄧州的蒙軍援軍屢屢受阻,她不用想也知道,定是那位少年將軍孟之繼的手筆。這個年僅十二歲的少年,不僅有勇有謀,更有著超乎常人的沉穩與擔當,實在難得。
“在想什麽?”郭靖走過來,遞給她一塊粽子。
黃蓉接過粽子,笑道:“在想那位孟小將軍。若不是他在鄧州阻擊援軍,我們怕是沒這麽容易收複襄陽。”
郭靖點頭:“孟將軍有這樣的兒子,真是大宋之幸。等安定下來,我們該好好謝謝他才是。”
黃蓉笑著點頭,心中卻對那位素未謀麵的少年將軍,生出了幾分好奇與欽佩。她隱隱覺得,這位少年將軍的未來,定不會平凡。
江陵城內,孟之經看著襄陽光複的捷報,對孟之繼道:“之繼,這次你阻擊援軍有功,朝廷定會嘉獎。隻是襄陽剛光複,蒙軍肯定不會善罷甘休,我們還得加把勁,守住這來之不易的勝利。”
孟之繼躬身道:“大哥放心,小弟明白。”他望著襄陽的方向,心中默默道:郭夫人,襄陽已光複,你定要安好。等將來有機會,我定會親自到襄陽,向你道謝——謝你守住了這座城,也謝你……讓我在這亂世中,有了一份牽掛。
當孟之繼率領殘部抵達襄陽城下時,城門大開,別之傑與郭靖夫婦正站在城門口等候。郭靖雖然身上帶傷,卻精神矍鑠,看到孟之繼,大步迎了上來:“小孟將軍,辛苦了!若非你在鄧州死死拖住援軍,我們也難以如此順利收複襄陽。”
黃蓉也走上前,眼中帶著感激:“小孟將軍少年英雄,這份功勞,襄陽百姓永遠不會忘記。”
孟之繼翻身下馬,抱拳行禮:“不敢居功。全賴將士用命,郭大俠與郭夫人運籌帷幄,方能收複此城。”再次細看黃蓉,除了些許疲憊外沒有任何傷勢,不由得暗自鬆了口氣。
陽光灑在襄陽城頭,宋旗迎風招展。孟之繼望著這座失而複得的城池,心中充滿了豪情。他知道,這隻是開始,蒙古人的威脅仍在,但隻要軍民同心,上下協力,終有一日,能將侵略者徹底趕出大宋的土地。
城內外,百姓們敲鑼打鼓,歡呼雀躍。重建家園的希望,如同這清晨的陽光,照亮了每一個人的臉龐。而孟之繼知道,他與這座城池的緣分,才剛剛開始。
接下來的日子,孟之繼率領三千兵馬進駐鄧州與襄陽之間的要道,多次成功阻擊了蒙軍的援軍。他用兵靈活,時而襲擾糧道,時而設下埋伏,讓蒙軍疲於奔命,始終無法靠近襄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