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林凡,歡迎回家

字數:10729   加入書籤

A+A-


    1994 年 4 月中旬的北京,春寒尚未完全褪去。
    胡同裏的國槐剛抽出指甲蓋大小的嫩黃新芽,風掠過灰瓦時還帶著幾分涼意,但位於東四頭條的蘇家四合院,青磚縫隙裏已飄出勾人的飯菜香 ——
    這是蘇家每季度一次的家族家宴,既是親人團聚的契機,更是這個紮根北京數十年的世家,在時代浪潮中梳理秩序、傳遞認可的隱秘場域。
    當正廳那盞 1960 年代產的水晶吊燈被點亮時,直徑兩米的紅木圓桌已按老北京世家的 “尊卑長幼” 規矩排定座次。
    這張圓桌是蘇老太爺蘇定方 1978 年從榮寶齋定製的,桌麵采用東南亞進口的小葉紫檀,桌腿雕刻著 “鬆鶴延年” 紋樣,
    1994 年時市值已超 10 萬元,相當於普通職工近 20 年的工資總和。而這種座次安排,絕非單純的禮儀講究,每把椅子的位置、與主位的距離,都無聲映射著蘇家成員在家族中的身份權重與權責分工。
    座次裏的家族秩序:1994 年的身份與時代責任
    蘇老太爺蘇定方端坐主位,身下那把酸枝木太師椅的扶手已被歲月摩挲得泛出琥珀般的溫潤光澤。
    椅背上暗刻的 “萬字紋” 裏,藏著一組細微的 “常委專屬” 工藝標識 ——
    1980 年代他任職領導時,北京木器廠特意按 “部長級以上家具標準” 定製,全國同規格的椅子僅七把,如今另外六把分別在三位老同事、兩位老部下家中,
    這把椅子不僅是家具,更是蘇家 “功勳傳承” 的具象象征。
    老太爺左手邊,姥姥秦淑慧抱著剛滿四歲的笑笑,孩子坐的兒童椅是小舅蘇瑾瑜托上海 “虹橋涉外家具廠” 定製的 ——
    這家工廠 1992 年才成立,主打為外籍家庭和高幹家庭提供定製家具,1994 年全年僅生產了 120 把兒童人體工學椅。
    椅麵采用 1994 年最新的 “S 型脊柱貼合設計”,能根據幼兒坐姿自動調整弧度,椅腳包裹著三層新西蘭進口羊毛靜音墊,即便孩子在席間扭動,也不會發出半點聲響。
    當時北京普通家庭的兒童椅多是街邊木匠鋪做的木質硬椅,帶靜音墊的定製款,僅在外交部幼兒園、北京國際學校等少數場所可見。
    圓桌其餘位置嚴格遵循 “長幼 + 權責” 雙重排序,每個座位的安排都暗藏深意,且與 1994 年的時代背景緊密交織:
    大舅蘇瑾華與大舅媽李芸(主位右手第一順位):
    蘇瑾華時任華北軍區領導,1994 年華北軍區正推進 “後勤標準化改革”——
    此前部隊食堂曾因食材來源不透明出現過兩次衛生問題,他牽頭的 “食材溯源體係” 剛在石家莊、保定等 5 個軍分區試點成功,
    將食材合格率從 89% 提升至 100%,因此入座時還下意識問了句 “張廚,鱖魚的檢疫證明留著嗎”。
    大舅媽李芸出身總政文工團,1990 年代初文工團開始市場化轉型,不再完全依賴部隊撥款,她正籌備 “軍**歡五一晚會”,已拉到北京卷煙廠、北京啤酒廠共 15 萬元讚助,
    隨身的黑色手包裏還裝著用鉛筆修改的節目單草稿,其中 “軍旅歌曲聯唱” 的節目旁,標注著 “需協調戰士演員彩排時間”。
    二舅蘇瑾國與二舅媽周婉茹(主位右手第二順位):
    蘇瑾國時任燕京市委領導,1994 年北京正籌備第四屆全國城市運動會 ——
    這是北京繼 1990 年亞運會後承辦的又一大型賽事,需新建或改造 12 個體育場館,他每天要開 3 場場館建設協調會,重點解決建材供應和工期問題,
    席間指尖無意識輕點桌麵的動作,正是他在會議上聽匯報、想方案時的標誌性習慣。
    二舅媽周婉茹是北大中文係副教授,當時正主持 “明清家族宴席文化” 課題研究,已在《文學遺產》期刊發表 2 篇相關論文,看到桌上的紅燒肉時,還輕聲和身邊的老公說:
    “這火候和袁枚《隨園食單》裏寫的‘文火慢燉六時辰,肉酥而不爛’剛好對上,比我上次在故宮博物院看的清代宴席複原菜還講究。”
    大姑奶奶蘇振英與小姑奶奶蘇靜婉(圓桌兩側):
    大姑奶奶蘇振英在中央統戰部負責港澳台事務,1994 年正值兩岸交流升溫 ——
    當年 3 月剛舉辦 “海峽兩岸經貿洽談會”,她剛從福建廈門調研回來,包裏裝著台灣 “統一企業” 負責人贈送的鳳梨酥,這種包裝印著 “兩岸同心” 字樣的鳳梨酥,
    1994 年在大陸還未上市,僅作為台商交流禮品流通。小姑奶奶蘇靜婉是同濟醫院副院長,當時醫院兒科正麵臨春季流感高發期,日均門診量突破 2000 人次,
    比平時增加了 60%,她特意帶了醫院自製的 “兒童消食片”,放在笑笑的餐具旁 ——
    這款消食片是按明代《本草綱目》記載的 “麥芽山楂方” 改良,不含西藥成分,1994 年在同濟醫院兒科的使用率達 90%,深受家長認可。
    林凡(靠近過道位置):
    這個座位看似 “邊緣”,實則是照顧笑笑的最佳位置 ——
    起身遞餐具、去廚房拿輔食都無需繞開他人,且能隨時觀察孩子的狀態。
    更關鍵的是,林凡被特意安排在小舅蘇瑾瑜旁邊,而蘇瑾瑜掌舵的蘇家集團,1994 年營收已突破 2 億元,根據北京市工商局公布的數據,
    當年北京市民營企業總數約 1.2 萬家,總營收約 667 億元,蘇家集團的營收占比達 0.3%,在民營製造業中排名前 50,是蘇家年輕一代中掌握經濟命脈的核心。
    這種鄰座安排,在講究 “親疏遠近” 的世家宴席中,等同於向所有人宣告 “林凡已被納入家族核心圈”——
    1994 年時,蘇家還從未讓 “外人”(非蘇家血緣成員)與家族核心成員鄰座,這一細節讓席間不少人悄悄打量林凡,眼神裏多了幾分認可。
    菜肴裏的極致講究:1994 年的稀缺資源與用心
    桌上的菜肴沒有獵奇的山珍海味,卻處處透著 “非尋常家庭可及” 的精細。每一道菜的食材、製作、調味,
    都深深烙著 1994 年的時代印記,背後是普通人難以觸及的資源與不計成本的用心:
    鬆鼠鱖魚:跨越千裏的鮮活與匠心
    這道菜的食材是李芸托民航係統舊友訂的千島湖活水鱖魚。
    1994 年國內鮮活水產空運尚屬稀缺 —— 當時民航貨運以幹貨、文件為主,鮮活水產因需要恒溫箱、氧氣供應,運輸成本極高,且僅北京、上海、廣州等少數城市的機場能承接。
    從千島湖機場到北京南苑機場的早班貨機,全程需 4 小時,僅運費就要 200 元,而 1994 年北京普通職工的月平均工資約 400 元,這一筆運費相當於半個月工資。
    魚運到四合院時,還裝在特製的有氧水箱裏,成活率達 100%——
    當時鮮活水產空運的成活率普遍不足 80%,李芸的朋友特意安排了專人在千島湖機場打包,全程盯著裝卸,才保證了鱖魚的鮮活。
    處理鱖魚的是曾在釣魚台國宴廳掌勺十年的張廚。這位張廚 1980 年代曾參與接待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美國總統裏根的國宴,最擅長 “去刺留型” 的絕技 ——
    能在不破壞魚身 “鬆鼠造型” 的前提下,剔除所有細刺,包括貼近魚骨的小刺,確保老人和孩子吃的時候無需擔心卡喉。
    1994 年時,張廚已退休在家,北京飯店、長城飯店想請他上門做菜,單次服務費就要 500 元,還需提前一個月預約,蘇家能請到他,
    是因為蘇老太爺 1980 年代曾幫過他家人的忙,這份人情讓張廚每年都會來蘇家做幾次菜。
    更貼心的是調味:秦淑慧知道老太爺有糖尿病,怕甜;笑笑年紀小,太甜的口味也不適應,特意讓張廚調整了澆汁配方 ——
    將傳統鬆鼠鱖魚的 “七分甜” 降到 “三分甜”,用少量蜂蜜替代白糖,既保留了甜味的層次感,又不會讓血糖波動。
    張廚試做了三次,才確定最終的配方,席間老太爺嚐了一口,難得點頭說:“這個甜度剛好,不齁嗓子。”
    紅燒肉:時光沉澱的秘方與標準
    紅燒肉選用的是北京南郊國營農場的黑毛豬五花。
    1994 年北京市場上普通豬肉價格約 4 元 / 斤,這種黑毛豬是農場引進的英國 “巴克夏豬” 品種,生長周期是普通白豬的 2 倍,肉質更緊實,五花三層的比例更均勻,
    價格要 12 元 / 斤,且需提前一周預訂 —— 農場每月僅出欄 50 頭黑毛豬,多供給機關單位和高端餐廳,個人很難買到。
    周婉茹為了這道菜,提前 10 天就托人訂了 5 斤,特意囑咐要 “肋條部位的五花”,這個部位的脂肪分布最均勻,燉出來口感最好。
    燉肉的秘方更是藏著時光的味道:周婉茹用的是家傳的 “三層調味法”,除了常規的醬油、冰糖,還加了三年陳陳皮 ——
    這陳皮是她姥姥(清末清宮禦廚劉懷安的徒弟)留下的,用陶缸密封保存了幾十年,表皮已呈深褐色,聞起來有濃鬱的藥香。
    1994 年潘家園古玩市場剛形成規模,有專門收 “老食材” 的攤位,這種年份的陳皮已能賣到 100 元 / 兩,
    相當於普通職工半個月的工資,周婉茹每次燉肉隻舍得放 3 克,說 “放多了會搶肉的香味”。
    張廚燉肉時更是嚴格到 “用數據說話”:他用砂鍋慢燉六小時,期間每隔一小時就用筷子戳一下肉的軟爛度,最後還用量杯測了油脂含量 ——
    剛好降到 35%。這個數據是周婉茹特意要求的,既符合 “不膩口” 的標準,又能鎖住肉香,不會讓肉質變柴。
    1994 年時,普通家庭燉肉全憑經驗,很少會做油脂檢測,張廚這套 “標準化操作”,讓二舅蘇瑾國笑著說:“你這燉肉比我們開會製定標準還嚴格。”
    清炒雞毛菜:平凡中的極致新鮮
    這道菜看似普通,卻是蘇家後院有機菜圃剛摘的。
    1994 年 “有機蔬菜” 的概念還未在國內普及,大多數人甚至沒聽過這個詞,蘇家的菜圃是 1992 年請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專家指導建設的,
    麵積約 20 平方米,隻種應季綠葉菜和番茄、黃瓜等蔬菜。
    種植時不施化肥、農藥,僅用芝麻醬、黃豆發酵的有機肥,連澆水都用過濾後的雨水 —— 專家說這樣能避免自來水含有的氯影響蔬菜口感。
    張廚對這道菜的 “新鮮度” 要求到了極致:
    他說綠葉菜采摘後每多放一小時,維生素 C 就會流失 15%,因此特意讓菜圃的師傅在開席前 2 小時 40 分鍾采摘雞毛菜,采摘後立即用冰袋包裹,
    送到廚房後快速清洗、清炒,從采摘到上桌僅用了 2 小時 40 分鍾,維生素 C 流失率低於 5%。
    而 1994 年北京菜市場的綠葉菜,大多是從河北固安、山東壽光等地運來,從產地采摘到運到攤位,至少要 12 小時,期間沒有恒溫保存,維生素 C 流失率超過 40%,口感也會變差。
    席間蘇靜婉嚐了一口,說:
    “這菜比我們醫院食堂的青菜新鮮多了,吃著有股清甜的味道。”
    細節裏的溫情:1994 年的育兒方式與家族認可
    家宴的溫情不藏在華麗的辭藻裏,而藏在無數細碎的細節中。
    這些細節既透著 1994 年的時代特色,也藏著蘇家對林凡這位 “外人” 的接納與認可,每一個小物件、每一句對話,都在悄悄傳遞著家族的溫度:
    笑笑的 “專屬裝備”:1994 年的精細化育兒
    秦淑慧給笑笑用的純銀兒童餐具,是蘇靜婉特意從上海老鳳祥定製的,一套包含小碗、小勺子、小叉子,總重約 100 克,價格 800 元。
    蘇靜婉怕純銀餐具含鉛,還特意拿到同濟醫院檢驗科做了 “抑菌檢測”,確認不含重金屬、抑菌率達 99% 才給笑笑用 ——
    1994 年普通家庭多用水晶碗或搪瓷碗,純銀餐具因價格昂貴,僅在高幹家庭或富裕的個體戶家庭中使用,不少人甚至覺得 “用銀碗吃飯是浪費”。
    笑笑手裏的 Montessori(蒙氏)小勺子,是蘇瑾瑜 1993 年去美國考察時從紐約一家蒙氏教育用品店買的,當時國內還沒有 “蒙氏教育” 的概念,
    幼兒園大多是 “集體化教學”,很少關注孩子的 “精細動作訓練”。
    這把勺子的手柄設計成粗圓型,剛好適合兩歲孩子的小手抓握,勺頭邊緣是圓潤的弧度,不會劃傷孩子的嘴巴。
    1994 年北京友誼商店(當時的涉外超市)也有類似的進口餐具賣,售價 60 元,而林凡開的 “笑笑寶貝屋” 童裝店,每件童裝的利潤約 5 元,
    這把勺子的價格相當於他 3 天的利潤總和,林凡看到時,悄悄在心裏對自己說:“笑笑小舅也太用心了,這勺子我都沒見過。”
    孩子胸前的防水圍兜,用的是北京第三印染廠生產的醫用級防水布。
    這種布料原本用於製作手術衣,不含熒光劑,耐洗且柔軟,即使反複清洗 50 次也不會變硬,每米價格 18 元,是普通防水布(6 元 / 米)的 3 倍。秦淑慧說:
    “孩子皮膚嫩,普通防水布含甲醛,我特意托人買了這種醫用布,找裁縫做了三個圍兜,換著用。”
    1994 年時,多數家庭給孩子用的是塑料圍兜,又硬又不透氣,孩子戴著容易哭鬧,笑笑卻願意戴這個醫用布圍兜,因為 “軟乎乎的不硌脖子”。
    林凡的 “身份確認”:數據裏的認可與接納
    蘇瑾瑜是第一個 “公開認可” 林凡的人。
    他適時提起去年去小縣城看望林凡父女的經曆,話裏藏著具體的數據與細節,讓所有人都知道林凡的能力:
    “去年我去林凡的店,發現他的‘笑笑寶貝屋’是小縣城裏少有的‘精品童裝店’,當時縣城裏有 12 家童裝店,大多賣的是散裝的便宜貨,就他的店賣品牌童裝,還做了會員體係。
    他每月盤點兩次,滯銷童裝控製在 5% 以內,而當時縣城童裝店的滯銷率普遍在 15% 以上,有的甚至到 25%,壓了一堆貨賣不出去。”
    這番話讓大舅蘇瑾華忍不住看了林凡一眼,點頭說:“能把滯銷率控製這麽低,說明你會做生意,懂市場。”
    蘇瑾瑜還提到了林凡的 “精細化育兒”:
    “我上次去,看到林凡給笑笑做輔食,記了滿滿一個 32 開的本子,裏麵詳細記錄了‘每頓輔食的蛋白質、鈣含量’,比如今天吃了多少蛋黃、多少米粉,算出來鈣含量夠不夠。
    1994 年小縣城裏很少有人這麽做,大多是‘有啥吃啥’,林凡這份細心,比不少大城市的家長都強。”
    這番話既誇了林凡對孩子的用心,也暗示他 “符合蘇家的做事風格”—— 蘇家向來注重 “細節與標準”,林凡的這種習慣,剛好與家族文化契合。
    大舅的 “一杯酒” 與姥爺的 “沉默信號”:老一輩的最終認可
    蘇瑾華給林凡斟的酒,是 1994 年茅台廠為紀念建廠 50 周年推出的 “年份預標款”。
    這款酒是茅台廠首次推出 “預標年份” 的產品,僅生產了 2000 瓶,瓶身印有 “1994 年紀念建廠 50 周年” 的燙金字樣,當時售價 800 元 / 瓶,相當於普通職工 2 個月的工資。
    蘇瑾華通過部隊後勤係統才拿到兩瓶,一瓶自己留著,一瓶特意帶來家宴。
    他給林凡斟了小半杯,舉杯說:“林凡,歡迎回家。”
    這句話分量極重 ——
    1994 年部隊係統等級森嚴,蘇瑾華作為副司令,很少對 “外人” 說 “回家” 這種親近的話,這句話等同於蘇家老一輩核心對林凡 “家族成員身份” 的正式認可,林凡起身舉杯時,手都有點微微發抖。
    一直沉穩吃飯的姥爺蘇振邦(時任軍部裝備部部長)突然放下筷子,這個動作讓席間瞬間安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