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李隆基的平衡術(13,求追讀求月票)

字數:5135   加入書籤

A+A-


    八月初五,秋雨稀疏。
    大明宮,含元殿。
    韋諒一身淺緋色官袍,和諸兵部郎中站立一處。
    他如今以從五品上尚輦奉禦檢校兵部員外郎,而諸兵部郎中,也是從五品上。
    大家平起平坐的。
    更因為韋諒身上有知靖安事的職司,實際上,他在兵部的地位,僅次於兵部司郎中達奚珣。
    但此時,眾人的目光都不在彼此身上,而多在一身紫色官袍,跪倒在地上領旨的李適之身上。
    皇帝高坐在禦榻之上,俯視群臣。
    殿宇廣闊,森然洞徹。
    黃門侍郎陳希烈站在丹陛一側,手捧聖旨,高聲道:“門下:
    乾坤以陰陽化成,後王以輔相興理,所以寅亮天工,緝熙帝圖,非夫大賢,孰寄斯任。
    刑部尚書,兼禦史大夫李適之,挺其公才,生我王國。體文武之道,則出將入相;盡忠貞之節,亦前疑後丞,祇膺時命,無替厥庸。
    可侍中,弘文館學士,授上柱國、光祿大夫,封渭源縣開國公,仍賜實封八百戶,餘如故,欽此!”
    “臣李適之,叩謝陛下隆恩,陛下萬壽無疆!”李適之沉沉的叩首在地,聲音無比的洪亮,整個大殿都在輕輕回響。
    刑部尚書,兼禦史大夫李適之,一步從亞相,直接聖人門下侍中。
    門下侍中,門下省之首。
    掌出納帝命,相禮儀,凡國家之務,與中書令參總,而顓判省事,審查詔令,簽署章奏,有封駁之權。
    封駁之權,對中書省起草的詔書,門下省,尤其是李適之有駁回的權利。
    李適之性情耿直,做禦史大夫的時候,很多事情他都是看不慣的。
    特別是對李林甫。
    如今他任了門下侍中,必然不可能和牛仙客那種點頭宰相一致。
    李林甫日後還有得頭疼。
    然而,殿中群臣這時候,卻不由麵麵相覷起來。
    詔書中沒有提兼任兵部尚書。
    李適之這個新任侍中沒有兼兵部尚書。
    便是李林甫聽完整個詔書,也忍不住瞳孔放大,皇帝竟然沒有授李適之兵部尚書。
    不兼任兵部尚書的門下侍中,還擁有左相那種令人驚心動魄的威權嗎?
    李林甫不由得感到一陣發自內心的欣喜,隨即他微微低頭,目光卻不經意的上挑,皇帝想做什麽。
    不知道為什麽,李林甫的心中突然又有些不安起來。
    李隆基目光看向李適之,神色溫和起來:“門下省,卿要快速熟悉上手,短時間內專心一些,至於兵部的事情……想起兵部,朕總是不由得想起豳國公,先放放吧,等愛卿熟悉了門下省,再兼理兵部。”
    “臣領旨,陛下仁德。”李適之沉沉叩首,雖然皇帝沒有授他兼任兵部尚書,他有些失望,但他現在已經是門下侍中,大唐左相,大唐唯二的宰相,真正的大權在握。
    大唐另外一位宰相,李林甫這時候也是一樣的失望,他原本以為,皇帝是不想讓李適之兼任兵部尚書,沒想到隻是暫時的。
    丹陛之上,李隆基的目光在群臣中掃過,眼底閃過一絲深沉,隨即他看向了兵部群臣之首的達奚珣,還有站在達奚珣身側的韋諒,這才收回目光。
    李隆基微微抬手。
    陳希烈再度打開新的詔書,高聲道:“門下:王命司寇,汝作士師,允迪政刑,旁求望實。
    銀青光祿大夫行,河南尹蕭照,為邦理要,洞入精微,眷茲欽恤,尤賴簡孚,可刑部尚書。”
    一個身形瘦長,身穿紫袍的官員走了出來,跪倒叩首道:“臣,蕭照領旨謝恩,陛下萬壽無疆。”
    陳希烈繼續宣詔:“門下:迺眷清洛,常聞舊尹,重臨黃霸,欽若古人,銀青光祿大夫、宣州刺史裴敦複,適務宏才,徇公清節,可河南尹。”
    麵色冷硬,身穿深緋官袍的裴敦複走了出來,跪倒叩首道:“臣裴敦複領旨謝恩,陛下萬壽無疆!”
    “平身吧。”李隆基抬手,蕭照和裴敦複同時站了起來,拱手站立一側。
    “刑部的事情,要加緊掌握,還有洛陽,糧草轉運中樞要害,不可輕忽。”李隆基神色嚴肅。
    蕭照和裴敦複同時拱手道:“臣等謹遵聖命。”
    韋諒站在一側,看著蕭照和裴敦複,不由得微微皺眉。
    蕭照接替李適之做了刑部尚書,但卻沒有兼任禦史大夫,如此就不算是亞相。
    這感覺和不讓李適之兼任兵部尚書是同樣意思。
    如今朝中,李林甫是中書令兼任吏部尚書,其下李適之是侍中,蕭照是刑部尚書。
    參照牛仙客沒死之前的格局,李林甫依舊大權在握,李適之即便是成了侍中,但沒有兵部在手,哪怕他性格直率,但也無法對李林甫構成真正的威脅。
    原本李適之任刑部尚書兼任禦史大夫,是用來製衡李林甫的,但現在,感覺他升任侍中,影響雖然有所增加,但增加不大。
    這就蕭照,他出身蘭陵蕭氏,是蕭嵩的親侄子。
    蕭嵩不僅是李瑛時的太子少師,還是李亨的太子太師,即便是已經致仕,他在朝中依舊有很大的影響力,尤其戶部尚書陸景融是他的親戚。
    如果加上蕭照這個刑部尚書,那也就意味著,東南一係,在朝中的影響大大增強。
    皇帝在通過蕭照和陸景融,同時製衡李適之和李林甫,但不加禦史大夫,他們的影響要和不大。
    所以,牛仙客死後,雖然諸般權力調動,看起來各有所得,但實際上,得的最多的人,是皇帝。
    ……
    李隆基坐在禦榻上,目光看向禦案,最後他抬頭道:“有些事,終究要決定的。”
    群臣忍不住的微微抬頭。
    皇帝在說什麽?
    “今年千秋節停辦吧。”李隆基一句話說出,群臣頓時震驚。
    再有十幾天就是千秋節,也就是皇帝的壽誕之日,往年都是要大操大辦的,怎麽今年停了。
    “陛下!”李林甫第一個忍不住的站了出來,拱手要說什麽。
    李隆基擺擺手,打斷他道:“牛相為國多年,如今病逝,朕心情不好,就停辦千秋節吧,加上西域戰事,將千秋節的費用,轉為軍中所需吧。”
    “陛下仁德,賢明千古。”殿中群臣齊齊拱手,心中也是驚訝。
    韋諒站在無數朱紫之間,同樣讚佩的拱手,心思卻在暗轉。
    如今的李隆基,才五十八歲,他還沒有昏庸到那種地步,對天下,對朝堂都還有足夠的掌握,尤其是權力平衡。
    今日之事,韋諒已經隱約能窺見一些。
    ……
    興慶門下。
    達奚珣翻身上馬,同時對著韋諒麵色凝重的拱手:“韋賢弟,戌時,平康坊見!”
    “弟記下了,兄長慢走。”韋諒神色認真拱手。
    “駕!”達奚珣立刻騎馬朝著太極宮而去。
    今日是初五,早朝之後,就休沐了,不過達奚珣要回兵部值守。
    如今,雖說達奚珣和韋諒之前都有所猜測,但當真的看到李適之不兼兵部尚書的時候,兩人依舊感到有些驚愕,所以相約平康坊商量接下來的事。
    韋諒今日雖不用去兵部,但他得去十六王宅,太子府,這是已經提前約好的事情。
    韋諒牽著馬匹朝著宮門對麵而去。
    一輛裝滿了綢緞,時令水果,新鮮糕點,還有一些玩具書籍的馬車,停在前方百丈之外。
    韋祿站在馬車畔,看到韋諒牽馬而來,他立刻拱手道:“見過少郎。”
    “嗯!”韋諒點頭,道:“走吧,我們去太子府。”
    “諾!”韋祿拱手,轉身,馬車緩緩而動,從興慶門,往十六王宅而去。
    韋諒剛要翻身上馬,就在這個時候,一輛自紫篷馬車緩緩的停在他的身側。
    一道人影掀開車簾探出頭道:“韋家少郎,去十六王宅嗎?”
    韋諒趕緊轉身,對著賀知章拱手道:“見過賀監。”
    “不用多禮。”賀知章笑著點頭,道:“把馬交給侍衛,你和老夫一起坐馬車走吧。”
    “敢不從命。”韋諒趕緊拱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