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擁立
字數:4065 加入書籤
在許安的努力下,李幼澄的呼吸漸漸恢複暢通,人也自然而然醒了過來。
剛才那一眾出聲質疑的官員就如同突然被掐住脖子的鴨子沒了聲音。
好半晌,那名為首的文官才輕聲說了一句“即便救人也不該行為如此輕浮。”說罷拂袖退了回去。
李幼澄從昏迷中醒來,有些茫然的看了一眼四周,隨即發覺自己竟然以一個極不雅的姿勢坐在一個陌生男人腿上,不經“啊”的驚叫出聲。
許安也被嚇了一跳,本能的放開手,李幼澄剛剛醒來氣力不濟,加上事出突然整個人不經向前跌倒而去。
許安見狀心道不妙,連忙伸手去扶避免這位公主殿下來個當眾用臉刹車。
隻是慌亂之間許安雙手竟然直接抱住了李慧明的胸口,隻感覺兩團飽滿入手,他竟然還本能的抓了一下。
嗯,挺軟。
“你,給我放開。”李幼澄羞憤欲絕,當著大庭廣眾這麽多人,自己竟然被人如此輕薄,簡直丟死人了。
許安也察覺到不妥,連忙把人扶正後放開,退後行禮道“末將侍衛司從馬直都虞候許安參見公主殿下,末將剛剛救人心切,情急之下一時無狀,還請殿下恕末將失禮不恭之罪。”
好在李幼澄畢竟不是長居深宮不知世事的女子。
李從珂起兵之前深受李從厚(唐閔帝)猜忌,她作為女兒多次被召入京作為人質,心智早在這些年的經曆中鍛煉的成熟,因此很快平複了情緒。
沒有急著開口嗬斥,而是把目光投向一旁的兩名宮女。
這兩名宮女連忙上前,在她耳邊悄聲稟報著剛才發生之事。
李幼澄點了點頭,此時她的神色已經恢複,先是轉身對著玄武樓跪伏下去磕了三個頭,隨後才看向許安道“許虞侯冒死入火海救得本宮性命,本宮又怎會怪罪。
隻是父皇有令,我皇室之人盡皆殉國,虞侯將本宮救出,卻讓本宮有了不忠不孝之嫌。”
許安當即說道“殿下切忽如此言,古語有雲,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陛下有後留世告慰列祖列宗,此乃大孝。
如今叛軍臨城,家國淪陷,臣願扶保殿下與二位皇子殺出洛陽,召各地勤王之師平叛剿逆,此乃大忠。
還請殿下下令突圍,臣願為殿下先驅。”
許安已經想明白了,雖然李從珂和李重美沒能救出來,但救出來兩人的兒子,一個皇子一個皇孫,仍然可以奉為正朔。
但問題是這兩人都不足十歲扛不起大旗,這個時候作為皇室唯一存活的成年人,趙國公主李幼澄就成了皇室的代表。
所以許安現在需要得到這位公主殿下的支持。
就在此時,他又想到了袖子中那方玉印,不經神色一動,當即跪下取出玉印高舉頭頂道“今國勢衰微,萬民待拯,二位皇子年紀尚幼,值此社稷存亡之際,臣請公主殿下仿前唐太平公主之例,參知政事,監理國事,重振山河。”
“傳國玉璽。”看到那方玉印,好幾個老臣當場驚呼出聲。
不過隨即,眾人的目光就死死落在了許安身上。
這個家夥好大的膽子,一個小小的都虞候竟然敢帶頭勸進,這完全於禮不合。
但即使如此,現場卻沒人阻止,無他,因為朝廷現在需要這麽一個監國。
但兩皇子年齡都太小,擔不起大任,而李從珂這一係成年的就隻剩這位公主了。
而且監國畢竟不是皇帝,轉圜餘地很大。
“臣請公主殿下監國。”
許安身後,在幾位將官的帶領下,“嘩啦嘩啦”跪倒了一大片士兵。
得到了武力的支持,麵對眾多兵將凶狠的眼神,在場文官們也一個個跪倒在地。
其中還包括三司使張延朗以及同平章事韓昭胤兩名宰相,總算讓這個勸進不算是太兒戲。
李幼澄也是果決之人,接過許安手中的傳國玉璽,神情莊重道“先帝蒙難,家國危亡,值此生死存亡之秋,本宮秉承先帝遺誌,監理國事,還望眾卿全力相助,本宮在此先行謝過。”
“監國千歲千歲,千千歲。”群臣當即三跪九叩,確定君臣名分。
李幼澄稍作思索便看向許安問道“許虞侯,如今叛軍入城,你看該如何應對?”
許安對此早有打算,毫不猶豫的答道“殿下,叛軍勢大,不可正麵力敵,臣意,趁叛軍還沒有徹底掌控京城之前,臣願護送殿下與二位皇子突圍。
臣進宮前已命從馬直人馬在曜儀西門外等候,還請殿下與兩位皇子速速移駕,先突圍出城再圖大計。”
一聽有上千騎兵在外接應,在場文武皆是神情一振。
李幼澄當即下令道“許安聽旨。”
“臣在。”
“本宮任命你為大內都檢點,並兼任從馬直都指揮使,全權負責突圍事宜,在場兵馬全皆交你節製,違令者本宮賜你先斬後奏之權。”
“臣謝監國隆恩。”許安大喜。
大內都檢點之職,一般負責皇帝出征、巡行時的安保工作,屬於臨時性職務,回宮後就收回。
李幼澄這個任命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大內都檢點一職是李幼澄對他救駕以及擁立之功的回報,同時讓他合法取得了在場所有兵馬的指揮權。
但這個官職又是臨時性官職,不至於讓其他人因為嫉妒而對其記恨,讓這個臨時小團體離心離德。
不過即使得到了李幼澄任命,許安還需要得到在場軍隊的認同。
他的目光看向了內殿直副都指揮使楊彬和忠順軍都虞候吳昭。
這兩人是在場武將之中除了他以外軍職最高的實權派。
如今在場總共有三個營的兵力,其中兩營屬於內殿直,聽從楊彬指揮,另外一個營則隸屬於忠順軍,歸屬吳昭指揮。都屬於侍衛司序列。
隻有得到這兩個人的支持,他才能徹底掌控當下局勢。
楊彬和吳昭顯然也清楚這一點,兩人默契的對視一眼走到許安麵前。
三人都是出身李從珂親衛營,如今又都在侍衛司任職,相互之間就算不熟也至少照過麵,因此也沒多少廢話。
楊彬先是對李幼澄行了一禮,然後看向許安問道“許都檢點,對於突圍不知你可有計劃?”
許安對此早有準備,當即說出了自己的計劃“二位將軍,叛軍從東門入城,以洛陽之大想要控製全城沒那麽容易,我等先從曜儀西門出宮,離的最近的城門應該是南城的厚載門,而且相比北邊,南邊的叛軍數量要少的多,適合突圍。
等出了城,我等一路向西沿潼關道入漢中,還於舊都,到時可借潼關天險抵禦叛軍,再號召天下勤王。
二位將軍若有其他策略或者建議要補充的請講,我等再一起推敲。”
雖然手握大權,但許安對楊彬和吳昭仍然非常客氣,哪怕時間緊迫,他仍然耐著性子等待二人表態而不是獨斷專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