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來到真實的世界

字數:4549   加入書籤

A+A-


    十分鍾後,他放下稿紙,抬起頭,目光深邃地看向顧遠。
    “小遠,你讓我很驚訝。”他的聲音裏帶著一種複雜的情緒,有欣慰,更有凝重。
    “這份構思的成熟度,遠超你的年齡,它很殘酷,也很溫柔。”
    “但是……”
    唐老頓了頓,指尖輕輕點了幾下手稿上的“阿國”三個字。
    “這個故事,需要土壤。”
    “你需要去親身感受戰爭帶給平民的殘酷,看到那些在命運麵前毫無抵抗力的災民。”
    “閉門造車,造不出有血有肉的靈魂。”
    “但這就是最艱難的一點,這不像雲邊鎮那般,你有什麽想法嗎?”
    “我明白,老師。”顧遠深吸一口氣,說出了他深思熟慮後的決定。
    “所以我需要一次實地考察,但目的地,不是阿國。”
    他走到唐老身邊,用手機調出地圖。
    “老師,阿國局勢不穩,君子不立危牆之下。”
    “我的目標不是親曆戰火,而是理解經曆戰火的人。”
    他滑到了阿國西部的鄰國:
    “伊國,特別是馬什哈德。”
    “那裏收容了數十萬阿國難民,是除了巴國之外最大的難民群。”
    “那裏就是一個活著的,關於阿國戰爭與流亡的記憶庫。”
    “在那裏,我能找到無數個‘哈米德’。”
    “我可以安全地聆聽他們的故事,他們對於阿國的回憶與見解,以及對於戰爭的痛恨與悲慘無力。”
    “這些真實的細節,將是我構建小說時,最堅不可摧的基石。”
    唐老靜靜地聽著,眼中的凝重逐漸化為激賞。
    他看著眼前的顧遠,少年展現出來的不是一時衝動,恰恰相反,他展現出了與年齡不符的冷靜執行力。
    再兼具腦海中的澎湃靈感,這一刻,唐老真正看到了一個未來文學巨匠的影子。
    “好!好一個活著的記憶庫!”
    唐老拍了拍手掌,臉上露出了真正舒心的笑容:“小遠,你考慮得非常周全。”
    “這將不再是單純的采風,而是一次帶有明確學術和創作目的的調查。”
    他當即拿起電話,一邊撥號一邊對顧遠說:
    “我在德黑蘭大學有位老朋友,是研究中東社會學的教授。”
    “我請他為你安排,以學術訪問和誌願者的身份前往馬什哈德的難民營。”
    “他會為你配備最可靠的當地向導和翻譯,確保你的絕對安全。”
    放下電話,唐老看著顧遠,語氣鄭重:
    “去吧,去找到你故事的血肉和基石。”
    “然後,把你聽到的、看到的,都帶回來。”
    “是,老師!”
    顧遠鞠了一躬,隨後臉上浮現出了燦爛的笑容。
    他知道,唐老幫助自己搭建了一架橋梁,至於這橋梁通往何方,就要靠自己來掌握了。
    ……
    由於顧遠尚且是未成年,所以孔哥自願留下來陪伴兼照顧顧遠。
    而中國代表團的其他人則乘坐飛機回到華國。
    “謝謝你,孔哥。”
    顧遠真誠地道謝。
    “害,這有什麽的,當公費旅遊了,我還沒去過伊國呢。”
    孔晨峰,也就是孔哥滿不在乎地一笑,拍了拍顧遠肩膀。
    “再說了,你可是未來的大作家,當然要趁早討好你啊。”
    顧遠沒再說什麽,但卻將這份情默默記在心中。
    畢竟哪有旅遊去難民營旅遊的。
    顧遠和孔晨峰坐在機場等待著航班,而另一邊,中國代表團已經抵達國內。
    由於之前故淵和顧遠搞出來的那一檔事,導致這次國際文學交流論壇被大眾廣泛關注。
    其中最讓大家津津樂道的就是,在直播鏡頭中一閃而過的顧遠。
    周圍一群大佬都在麵色嚴肅的思想和話語交鋒,唯有他一個人坐在一邊拿個本子在那記記記。
    還伴隨著點頭表示附和的動作。
    就連和唐老爭論的人發表觀點,他都是認真的記筆記外加點頭。
    因此這滑稽的一幕,很快被製作成表情包,在互聯網上廣為流傳。
    說回代表團,因為此次交流論壇全程備受關注,因此有很多網友以及新聞媒體前往機場登機。
    先走出來的唐老為首的七名作家或學者,沒有顧遠的身影。
    在場眾人還以為顧遠是跑到後麵的工作人員團隊了,結果直到等到最後,也沒有顧遠身影。
    他們急了。
    紛紛接近唐老,七嘴八舌地打聽著顧遠的去向。
    唐老微微一笑,做了個安靜的手勢。
    隨後宣布道:“顧遠已經前往伊國,為新書進行學術研究。”
    記者們顯然不滿足於此:“請問,顧遠新書講的是什麽?為什麽要去伊國?”
    唐老臉上依舊是慈和的笑容:“我隻能說是和阿國有關,其他無可奉告。”
    現場頓時沸騰。
    身後隨行的工作人員立馬上前:“抱歉,唐老以及各位作家一路上舟車勞頓,現在需要休息了。”
    半個小時後,相關內容衝上熱搜。
    #顧遠赴伊國難民營采寫首部長篇#
    “我勒個?我沒看錯?”
    “寫阿國?這麽牛逼?”
    “又一個沒學會走就想跑的,國內的還沒寫出一部,就想著國外了……”
    “將樓上放出來是我的失職。”
    ……
    顧遠沒有關注國內的輿論。
    他和孔哥在唐老的學者朋友安排下,以青年文化研究者的身份,進入了伊國馬什哈德的難民營。
    在進入之前,顧遠接受了全方位的檢查,並且接受了嚴格的叮囑。
    包括隨身佩戴口罩,避免去人群過於擁擠的密閉空間。
    以及不要隨意追問戰爭經曆或創傷細節。
    顧遠一一牢記在心。
    顧遠進去後,麵對成片的簡易帳篷和磚房,以及裏麵人群裏的警惕眼神,他沒有立即開始采訪。
    他準備用一周的時間建立信任並沉浸觀察。
    他幫助分發食物,在簡易診所幫忙記錄,陪孩子們踢一下破爛的足球,或者做一些遊戲。
    在這個過程,他看到了女人們色彩不再鮮豔的頭巾。
    也看到了孩子們眼中殘存的光亮。
    無論前世或者今生,這都是他第一次做。
    走出書中的世界,來到真實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