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謊稱君子不沾泥

字數:4781   加入書籤

A+A-


    依大明製,官員年假從臘月二十四開始,直至次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後,共計二十多天。
    雖不比前宋假期優渥,也足以讓辛苦一年的京官們得以喘息。
    往年,許多自認無關緊要的衙門,在月初便會進入“半歇”狀態。
    官員們心照不宣地尋由頭告假,隻為提早返鄉省親。
    今年的臘月初一,氣氛卻截然不同。
    承天門外,廣場周遭,乃至更遠的街道,人群圍得水泄不通。
    身著各色品級官服的官員們翹首以待。
    更有無數消息靈通的士子、吏員、豪仆、商賈,也都伸長了脖子,朝宮門方向張望。
    人人臉上都混雜著好奇。
    這時,一位風塵仆仆的老者,在兩名隨從的陪伴下,穿行而過。
    年紀約莫六旬,官袍雖舊卻漿洗得幹淨挺括,麵上滿是久經沙場的剛毅與長途跋涉的疲憊。
    他奉詔從地方趕來京師複官,卻被盛況空前的景象弄得一怔。
    老者詫異之下,順手拉住一個拚命往外跑的小吏:
    “今日並非大朝會,為何聚集如此多人?各部衙署為何無人辦公?”
    那小吏被人拉住,本不耐煩。
    一看老者官威隱隱,立刻換了副麵孔,咋舌道:
    “這位大人,您是從外地剛回京吧?六日前,咱們陛下出關,得了真武大帝親傳仙法,如今已是陸地神仙一般的人物了!”
    老者眉頭十分明顯地皺了一下。
    旁邊另一個吏員見他似有不信,忙湊過來佐證:
    “千真萬確!那日陛下騰雲駕霧,懸在奉天門上空,小的家就在附近,親眼所見!滿朝文武都跪拜迎接呢!”
    孫承宗麵上依舊沉靜,隻淡淡道:
    “哦。那爾等聚在此處,又所為何事?”
    “哎呀,大人您想啊。”
    先前那小吏興奮地手舞足蹈:
    “陛下得了仙法,卻沒有藏私,還從真武大帝那兒求來了仙藥——叫什麽種竅丸!”
    “聽說凡人吃了,就能脫胎換骨,具備修仙資格。”
    “三天前,陛下在奉天門公開拍賣仙藥,好多大人都買到了!”
    “今天就是那些得大人入宮修煉的日子,陛下要親自講授無上道法呢!”
    “我等無緣仙道,但遠遠看一眼仙家氣象,沾點仙氣也是極好的!”
    孫承宗聽完這匪夷所思的敘述,一顆心直往下沉。
    他久在邊關,深知建虜凶頑,國事蜩螗,正是需要天子勵精圖治、臣工同心用命之時。
    誰知,皇帝竟在京城搞起神怪之事。
    莫不是被建奴繞關嚇破了膽,如前宋妄圖靠天兵天將抵禦外侮的趙官家一般,沉溺於虛無縹緲的方術之中了?
    念及於此,孫承宗不由發出一聲沉重的暗歎:
    ‘刀兵之禍,當以刀兵解之。’
    求仙問道,連飲鴆止渴都算不上,何談君所應為?
    如此徒耗國力,必寒前方將士之心。
    他正暗自憂慮,前方人群發生一陣更大的騷動。
    有人高喊:
    “讓一讓!快讓一讓!大人們來了!”
    街角處,幾輛裝飾樸素的馬車在護衛簇擁下駛來。
    人群向兩側分開。
    為首馬車停下,一名麵容清瘦、目光內斂的中年官員緩步而下。
    “是溫大人!”
    “哪個溫大人?”
    “還能有哪個,禮部侍郎溫體仁溫大人啊!”
    “哦——!”
    人群中響起一片羨慕的讚歎:
    “聽說溫大人當日豪擲萬金,一人就拍下了兩顆仙丹呢,簡直深藏不露!”
    “另一顆也不知賜給了哪位子侄或門生,真是天大的造化!”
    溫體仁麵對眾人的指點和議論,臉上非但沒有絲毫不悅,反而如沐春風,向著四周微微頷首示意。
    後在宦官引領下,從容地踏入宮門,身影消失在紅牆黃瓦之間。
    緊接著,更多馬車陸續抵達。
    圍觀人群的情緒也愈發高漲起來。
    “快看!是韓閣老!”
    “成大人!李大人!錢大人——”
    “東林君子們都來了!”
    相較於溫體仁,東林黨一眾官員的出現,顯然更受士子和平民歡迎。
    韓爌、成基命、李標、錢龍錫、侯恂陸續下車。
    盡管他們麵帶疲憊,仍強打精神,努力維持和煦微笑,向周圍官吏百姓拱手致意,還與擠到近前的眼熟士子寒暄兩句。
    “恭喜諸位大人得遇仙緣!”
    “願大人早得大道,護我大明!”
    “清流得道,天下有幸啊!”
    溢美之詞不絕於耳。
    韓爌等人心中稍定。
    隻覺前幾日拍賣引發的非議,已被世人遺忘。
    唯一的美中不足,便是溫體仁故意超車,搶在他們東林君子前頭……
    “呸,偽君子!”
    “啪——”
    “啪!”
    許多爛菜幫子,連帶不知哪裏來的泥塊,越過人群,砸在了韓爌與錢龍錫肩頭。
    熱鬧的場麵霎時一靜。
    眾人都被突如其來的變故驚呆了。
    隨即,人群側麵,爆發出另一群士子的怒吼:
    “狗官,還敢在此招搖!”
    “你們買仙藥的幾十萬兩白銀從何而來?”
    “平日裏滿口仁義道德,兩袖清風,原來家底如此豐厚!”
    “國庫空虛,邊餉欠發,你們卻有錢一擲千金求長生。”
    “東林書院豎清旗,口罵贓官手卻低。民脂民膏悄入袋,謊稱君子不沾泥!”
    “好罵!”
    北京作為大明文化教育中心,擁有國子監、太學以及諸多書院,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精英——
    和憤青。
    他們關心時政,勇於議論朝局,自然就形成了不同的輿論圈子,彼此攻訐亦是常事。
    當下,維護東林黨的學子們,豈容對方如此侮辱心中偶像,立刻反唇相譏:
    “安敢汙蔑朝廷重臣!”
    “爾等受何人指使,在此妖言惑眾!”
    “保護諸位大人——”
    “跟這些無恥之徒拚了!”
    兩幫年輕氣盛的學子如水火相撞,頃刻便拳腳相加。
    咒罵聲、廝打聲響成一片,韓爌等人狼狽不堪,連忙在隨從和友善士子的掩護下,低頭遮麵,擠開混亂的人群,朝皇宮奔去。
    好不容易衝破重圍,將外麵的喧囂隔絕。
    李標與成基命互相看著對方臉上的汙跡,一邊氣喘籲籲地抬袖擦拭,一邊氣得渾身發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