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納入科舉,如何?
字數:4631 加入書籤
宮城廣場上,其餘未能占據值房的官員們,正三三兩兩尋覓暫歇之處。
孫承宗、盧象升,與英國公張維賢及其子張之極,走在一起。
四人沿雪後掃出的小徑緩緩而行,目光掠過前方那些神色各異、明顯按派係親疏抱團的官員們。
孫承宗,裹著厚實棉袍,見身旁的盧象升在寒風中行得筆直,便將自己手中的暖爐遞了過去,溫和道:
“建鬥,你也暖一暖。”
盧象升連忙擺手:
“多謝先生,晚輩身子骨結實,耐得住。”
他雖科舉出身,但少年時便好武事,尤精槍法,體魄遠勝尋常文人;
縱使在寒冷的室外旁聽許久,足底依舊溫熱。
這邊話音剛落,另一側的張之極卻尷尬了。
他剛剛才接過父親張維賢遞來的手爐,眼下見盧象升這般,隻把自己襯得不孝,連忙將手爐往回推,逞強道:
“爹,您自己用,我身體也——阿嚏!阿——嚏!”
話未說完,便是兩個響亮的噴嚏。
英國公張維賢看著兒子一邊擤鼻子,一邊滿臉窘迫,淡淡道:
“用著吧。”
張之極訕訕地收回手,抱緊暖爐。
孫承宗為解尷尬,將話題引向正軌:
“國公對種竅丸分配之事,可有想法?”
張維賢久經官場,深知此事敏感,回答得極為謹慎:
“張某不敢妄言,隻知此前,陛下於奉天門拍賣首批五十枚種竅丸時,便已在聖旨中暗示,仙丹並非僅此一批。”
他頓了頓:
“仙丹充盈,對大明自是好事,意味著更多英才可得仙緣。至於如何分配……”
他恰到好處地停住,搖頭說道:
“或由陛下聖心獨斷,或經內閣票擬。張某身為武勳,不敢僭越。”
顯然,英國公不肯輕易表露真實想法。
孫承宗平日也是謹慎之人,但想到稍後議事,若能爭取到英國公的支持,或能對分配方案施加些有益影響。
猶豫片刻,老人決定冒險試探:
“假使後續發放,仍依前例,以錢帛論之。定一高價,譬如五千兩一枚;或價高者得。國公以為如何?”
張維賢沒料到,孫承宗會如此直接地提問。
瞧這架勢,分明是要與他深入探討。
張維賢心中快速權衡:
‘孫承宗本為帝師,一度去職,如今明顯有起複之勢,清流中威望極高……’
自己本就有意與他拉攏關係。
一味推諉,隻會疏遠彼此。
沉吟片刻後,張維賢不打太極,凝重答道:
“照孫大人之問……恕張某直言,恐怕有失公允。”
“純以錢財論,仙緣恐盡數落入豪商巨賈、官紳地主囊中。”
“他們或可憑此延續家族富貴,甚至淩駕於法度之上。”
“長此以往,富者愈富,強者恒強,於仙朝根基,恐非幸事。”
旁邊的張之極早就憋不住了,聽父親開了口,立刻加入道:
“確實不公!我等勳貴,不能明目張膽經商,俸祿和祖產,才值多少?往後如何買到更多種竅……”
盧象升見張之極越說越直白,便拉住他的胳膊,笑道:
“張兄,盧某有些關於京營操練的問題,一直想向你請教。不如我們到前邊細說?”
說著,便將張之極半拉半勸地帶遠了,留孫承宗與張維賢深入對話。
見兩個年輕人離開,孫承宗目光重新回到張維賢身上,語氣感慨:
“國公在陛下登基之初,撥亂反正,力挽狂瀾,可謂出力甚巨。”
他指的是張維賢在崇禎清算魏忠賢過程中,率勳貴堅定支持新帝,穩定京畿大局的功勞。
張維賢肅然道:
“臣子本分,不敢言功。天命所歸,本就該屬於今上。”
孫承宗不讓他輕易帶過,進一步點明:
“當時閹宦勢大,朝局晦暗,若非國公與一眾忠良鼎力扶持,由魏忠賢之流左右大統,大明江山,還不知是何光景。”
孫承宗注視著張維賢的眼睛,誠懇道:
“滿朝勳貴,論忠心報國,首推英國公。老夫鬥膽,請英國公推心置腹:怎樣分配,方能稱得上‘公’?”
張維賢沉默片刻,視線掃過遠處那些分成不同群體的官員,緩緩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以帝王立場,朝廷維係,莫過於‘平衡’二字。”
他伸手虛點幾下:
“文臣、武將、勳貴、內侍、乃至外戚,各方勢力,皆需有所顧及,不可使一方獨大,亦不可使某一方徹底失勢。”
“種竅丸乃未來仙朝根基,其分配,理應遵循此理。”
“需在各方勢力間尋得平衡,使各方皆能看到希望,有所得,有所製。”
“方能維係朝局穩定。”
這是他基於自身地位,和多年政治經驗得出的核心觀點——
製衡。
孫承宗聽罷,緩緩點頭,似乎表示認可,隨即拋出關鍵問題:
“國公深謀遠慮,老夫佩服。隻是這平衡之中,可曾慮及百姓?”
“百姓?”
張維賢微微一怔,臉上露出複雜的苦笑:
“孫大人心係蒼生,張某敬佩。張某雖不才,也知‘民為邦本’之理,豈能不關心百姓福祉?然則……”
他話鋒一轉:
“孫大人以為,你我若在廷議之上,提出將部分種竅丸分配予尋常百姓——同僚作何反應?”
無需明指,孫承宗自然明白,“同僚”主要指把持朝議話語權的文官集團。
尤其是東林一係與溫體仁一方。
張維賢繼續道:
“他們隻會覺得,分給武將、勳貴、內侍都不宜過多,否則便會侵占屬於士大夫的清貴仙緣。又怎能容忍升鬥小民分一杯羹?”
孫承宗麵色一肅,挺直腰背,堅定道:
“英國公所言,確是現實之艱。”
“正因其艱,更需有人倡言。”
“陛下欲創立者,乃大明仙朝,非士大夫之仙朝,更非權貴之仙朝!”
“【衍民育真】需千億丁口。若百姓始終困頓,不得仙緣,無望超脫,為何要傾力支持仙朝?”
“若無億兆黎庶為土壤,又何來三百萬修士參天……”
張維賢默默聽著。
哪怕並不完全認同,但也不得不為孫承宗的理想與氣魄所動。
待孫承宗說完,張維賢再次沉吟良久,問:
“不知孫大人可有具體建議?”
孫承宗顯然對此已有思量。
“將種竅丸分配,納入科舉,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