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聯絡義軍謀聯盟
字數:4916 加入書籤
晨霧剛散,趙玥就在中軍帳內鋪開了江南地形圖。指尖劃過標注著“宜興”“無錫”“江陰”的墨跡,她目光停在三個紅點上——這是斥候隊探明的三支義軍駐地,為首的分別是宜興張毅、無錫陳奎、江陰吳濤。帳外傳來腳步聲,周峰捧著三封用火漆封口的書信走進來,牛皮紙信封上分別寫著三位義軍首領的名字,右下角小小的“護宋軍”印章鮮紅醒目。
“殿下,書信都按您的吩咐寫好了,措辭上既提了鷹嘴穀大捷的戰績,也沒擺護宋軍的架子,隻說‘同仇敵愾,共護大宋’。”周峰將書信放在案上,指尖劃過“張毅”二字,“隻是張毅此人,聽說性格孤傲,之前拒絕過金兵的招降,也沒接受過其他義軍的聯合提議,咱們的使者怕是要多費些口舌。”
趙玥拿起寫給張毅的書信,指尖拂過信紙——信中不僅提了聯合抗金的誠意,還附上了宜興周邊金兵布防的簡圖,這是李二柱帶著斥候隊連夜繪製的,標注著金兵糧道、巡邏路線,甚至連守軍換崗的時間都寫得清清楚楚。“張毅若真是一心抗金,看到這布防圖,就該知道我們的誠意。”她將三封書信分好,抬頭看向帳外,“傳三位使者進來吧。”
很快,三名護宋軍士兵走進帳內。為首的是曾在禁軍擔任過傳令兵的老鄭,負責前往宜興聯絡張毅;另外兩人分別是熟悉無錫地形的農戶出身士兵阿福,以及江陰本地人的斥候隊員小吳。三人單膝跪地,雙手接過書信,齊聲領命:“末將定不辱使命,說服三位首領與護宋軍聯合!”
趙玥起身走到三人麵前,親自為他們整理了衣襟:“路上務必小心,金兵在各州縣都有巡查,若遇到盤查,就說是‘走親訪友的農戶’,書信藏在夾層裏。若是實在無法過關,保命要緊,聯合之事,我們再想其他辦法。”
三人重重點頭,轉身帶著書信,各自朝著目的地出發。趙玥站在帳外,看著他們的身影消失在山路盡頭,心中既有期待,也有忐忑——江南義軍各自為戰已久,有的為了爭奪糧草甚至發生過摩擦,想要將他們聯合起來,絕非易事。
宜興:說服孤傲張毅老鄭帶著書信,走了兩天兩夜才抵達宜興境內。張毅的義軍駐紮在宜興城南的善卷洞,洞口設了三道崗哨,看到老鄭,立刻舉起長槍攔下:“來者何人?擅闖義軍駐地,不怕丟了性命?”
老鄭拱手笑道:“在下老鄭,是護宋軍派來的使者,有要事求見張首領,還請通報。”
崗哨進去通報後,過了半柱香的時間,才出來說“首領讓你進去”。老鄭跟著崗哨走進洞內,隻見洞內寬敞幹燥,兩側站著數十名手持武器的義軍士兵,個個眼神銳利。張毅坐在洞中央的石凳上,穿著一身黑色短打,腰間別著一把彎刀,臉上沒什麽表情:“護宋軍?就是那個在鷹嘴穀打贏金兵的隊伍?找我何事?”
老鄭呈上書信,恭敬地說道:“我家殿下趙玥公主,聽聞張首領率義軍抗擊金兵,保宜興百姓平安,心中敬佩。如今金兵在江南增兵,單靠一支義軍難以長久,故派在下前來,提議護宋軍與張首領的義軍聯合,共抗金兵,複我大宋河山。”
張毅接過書信,拆開後先看了附在裏麵的布防圖,眉頭微微一動——圖上標注的金兵糧道,正是他最近想偷襲卻苦於不知具體布防的地方。他接著看書信,看到“金兵不滅,大宋不存;義軍不聯,百姓難安”一句時,手指頓了頓,抬頭看向老鄭:“你們護宋軍,真願意跟我們這些‘山野義軍’平起平坐?不搶我們的糧草,不奪我們的地盤?”
“張首領多慮了。”老鄭從容回道,“我家殿下常說,所有抗擊金兵的隊伍,都是大宋的兄弟。護宋軍的糧草,有百姓支援;護宋軍的目標,是趕走金兵,不是爭奪地盤。此次聯合,我們願共享情報、共分糧草,若是作戰,也會根據雙方兵力分配任務,絕不讓張首領的弟兄吃虧。”
張毅沉默了片刻,起身走到洞壁前——那裏掛著一張破舊的大宋地圖,江南一帶已被密密麻麻的“金”字覆蓋。他手指劃過“常州”“宜興”,聲音低沉:“我張毅當年帶著弟兄們離開家鄉,就是因為金兵殺了我全家。這些年,我拒絕聯合,是怕遇到打著抗金旗號卻搶百姓糧食的敗類。既然護宋軍有誠意,又有真本事,我張毅就信你們一次!”
他轉身看向老鄭,伸手握住他的手:“回去告訴趙玥公主,我張毅願率兩百弟兄,與護宋軍聯合,共抗金兵!”
無錫:說動務實陳奎阿福抵達無錫時,正趕上陳奎的義軍在收割百姓捐贈的稻穀。陳奎是個四十多歲的莊稼漢,皮膚黝黑,手上滿是老繭,看到阿福,放下手中的鐮刀,抹了把汗:“護宋軍的使者?先別急著說聯合,等我把這畝稻子收完——這可是弟兄們半個月的口糧。”
阿福也不著急,拿起鐮刀幫忙收割。兩人一邊幹活,一邊閑聊。阿福說起鷹嘴穀大捷時,如何用滾石、火油伏擊金兵,陳奎聽得眼睛發亮;說起護宋軍如何保護百姓,百姓又如何主動捐贈糧草,陳奎停下鐮刀,歎了口氣:“我這隊伍,最缺的就是糧草。上次偷襲金兵糧道,損了十幾個弟兄,才搶回兩馬車糧食,根本不夠吃。”
阿福趁機掏出書信和布防圖,遞到陳奎手中:“陳首領,我家殿下說了,隻要咱們聯合,護宋軍願先支援無錫義軍五十石大米、十頭豬。這布防圖上,標注了無錫城外金兵的一個小糧站,守軍隻有五十人,咱們可以聯手拿下,糧草一人一半。”
陳奎看著布防圖,又看了看書信上“共享糧草、共分戰果”的承諾,眼中滿是動容。他想起去年冬天,弟兄們餓著肚子跟金兵作戰,不少人凍餓而死;想起百姓們偷偷送來的紅薯,自己舍不得吃,都留給受傷的士兵。他握緊拳頭,對阿福說:“我陳奎沒啥大誌向,就想讓弟兄們能吃飽飯,能保護無錫的百姓。護宋軍有誠意,又肯幫我們,我願帶著一百五十弟兄,跟你們聯合!”
江陰:勸服謹慎吳濤小吳回到家鄉江陰時,心裏既緊張又期待。吳濤的義軍駐紮在江陰江邊的一座破廟裏,以水戰聞名,曾多次偷襲金兵的運糧船。小吳找到吳濤時,他正在檢修船隻,看到小吳,警惕地問:“你是護宋軍的人?怎麽證明你不是金兵的探子?”
小吳從懷裏掏出一塊護宋軍的令牌,又說起江陰的風土人情——哪裏的江魚最肥,哪裏的碼頭最隱蔽,甚至說出了吳濤當年在江邊救過一個落水孩童的舊事。吳濤這才放下警惕,讓他進廟說話。
“聯合抗金?”吳濤看著書信,眉頭皺得很緊,“我聽說過護宋軍的戰績,但金兵勢大,咱們幾支義軍加起來,也不到兩千人,跟金兵硬拚,怕是凶多吉少。”
“吳首領,正是因為金兵勢大,我們才要聯合。”小吳急道,“單打獨鬥,遲早會被金兵逐個消滅。護宋軍有陳烈老將軍坐鎮,他熟悉金兵戰術;還有趙玥公主,不僅懂謀略,還能凝聚人心。上次鷹嘴穀大捷,我們以一千人擊潰兩千金兵,若是聯合起來,兵力翻倍,還怕打不贏金兵?”
他指著布防圖上江陰江麵的金兵戰船路線:“您看,這是金兵運糧船的必經之路,若是咱們護宋軍的步兵在岸上伏擊,您的水軍在江上攔截,裏應外合,定能拿下金兵的糧船,到時候糧草充足,咱們就能跟金兵長久抗衡!”
吳濤看著布防圖,又想起這些年獨自抗擊金兵的艱難——弟兄們傷亡越來越多,糧草越來越少,若是再這樣下去,遲早會撐不住。他沉默了許久,終於點頭:“好,我信你們一次。我吳濤願率一百二十弟兄,與護宋軍聯合,一起守護江陰江麵,不讓金兵的船隻再肆意橫行!”
三天後,三位使者陸續返回護宋軍營地,帶回了張毅、陳奎、吳濤同意聯合的消息。趙玥看著帳內的地形圖,將三個紅點與護宋軍的駐地用紅線連接起來,形成了一張覆蓋常州、宜興、無錫、江陰的抗金聯盟地圖。
“殿下,四位首領約定,三日後在常州城外的天寧寺會麵,商議具體的聯合事宜。”周峰興奮地說道,“到時候,咱們江南抗金的力量,就能真正擰成一股繩了!”
趙玥點點頭,眼中滿是堅定:“通知下去,做好迎接三位首領的準備。另外,讓陳烈將軍準備好聯合作戰的方案,咱們不僅要聯合義軍,還要製定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抗金計劃,讓金兵知道,江南的百姓,不是好欺負的!”
三日後,天寧寺內熱鬧非凡。張毅、陳奎、吳濤帶著各自的核心將領前來赴會,趙玥、陳烈、周峰親自迎接。幾人走進大殿,看著殿內懸掛的大宋旗幟,心中都湧起一股莫名的激動。
“各位首領,今日咱們聚在這裏,不為別的,隻為‘抗金’二字。”趙玥站在大殿中央,聲音清亮,“金兵占我河山,殺我百姓,咱們若是再各自為戰,遲早會被逐個消滅。隻有聯合起來,共享情報、共分糧草、共商戰術,才能真正擋住金兵,保護江南的百姓,為大宋保留一絲希望!”
張毅率先起身,拱手說道:“趙玥公主說得對!我張毅願率義軍,聽從聯盟調遣,絕無二話!”
陳奎、吳濤也紛紛起身,齊聲說道:“我等願聽從聯盟調遣,共抗金兵,複我大宋!”
陳烈拿出早已準備好的聯合作戰方案,分發給各位首領:“根據金兵的布防,我們計劃先拿下常州城外的金兵大糧營,斷其糧草;再聯合水軍,攔截江陰江麵的金兵運糧船;最後集中兵力,攻打無錫的金兵據點,逐步將金兵趕出江南!”
各位首領看著作戰方案,紛紛點頭讚同。張毅提出由他的義軍負責偷襲糧營的側翼,陳奎主動請纓帶領步兵正麵進攻,吳濤則表示會派出水軍,在糧營附近的河流設伏,防止金兵逃跑。
會議結束後,四位首領在大宋旗幟下歃血為盟,發誓“同生共死,共抗金兵”。夕陽透過大殿的窗戶,灑在幾人的身上,為他們鍍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芒。
趙玥站在殿外,看著夕陽下的天寧寺,心中滿是感慨。她知道,江南抗金聯盟的成立,隻是一個開始。未來,還會有更多的義軍加入,還會有更多的百姓支持,總有一天,他們會將金兵趕出大宋,讓大宋的旗幟重新飄揚在每一寸山河之上。
夜深人靜時,趙玥打開錦盒,看著裏麵的遺詔、兵符和白玉佩。她輕輕撫摸著這些信物,在心中默念:“父皇,母後,江南的義軍聯合起來了。女兒一定會帶領大家,繼續戰鬥下去,完成您的遺願,讓大宋重新走向繁榮昌盛。”
窗外的月光皎潔,灑在大殿的大宋旗幟上,旗幟在風裏輕輕飄動,仿佛在回應著她的誓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