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鼓勵農耕保糧食

字數:4480   加入書籤

A+A-


    宣城的初春,殘雪尚未完全消融,田埂上還覆著一層薄薄的霜白。趙玥踩著晨露,沿著水陽江畔的農田緩緩行走,手中握著一把剛從土裏拔出的麥苗 —— 嫩綠的芽尖還沾著濕潤的泥土,卻已透著勃勃生機。她身後跟著負責農耕事務的陳奎與幾位老農,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對收成的期許,也藏著一絲對未來的憂慮。
    “趙盟主,您看這土地。” 老農王伯蹲下身,用手扒開田埂上的泥土,露出下麵板結的土層,“金兵占領那兩年,隻顧著搶糧,根本不管農田養護,不少良田都荒了,地力也差了不少。今年要是想有好收成,得先把地力養回來,還得修水利,不然遇到旱澇,還是白搭。”
    趙玥點點頭,將麥苗輕輕放回土裏,指尖拂過板結的土地 —— 她自幼在臨安長大,雖未親耕過農田,卻從父親口中聽過不少農耕的重要性。如今聯盟以宣城為根據地,數萬士兵與百姓的口糧全靠這片土地,農耕之事,已是重中之重,容不得半點馬虎。
    “王伯說得對,農耕是咱們的根本,必須做好。” 趙玥轉身對陳奎說道,“從今日起,成立‘農耕司’,由你兼任司長,專門負責農田開墾、水利修複與糧食種植之事。咱們要製定一套完整的農耕政策,既要讓百姓有積極性,也要確保糧食能豐收,保障聯盟的糧草供應。”
    陳奎立刻領命,眼中滿是堅定:“請盟主放心,屬下一定竭盡全力,做好農耕之事,絕不讓大家餓肚子!”
    隨後幾日,趙玥與陳奎、老農們一起,走遍了宣城周邊的農田,製定出一套詳細的農耕政策,並以布告的形式張貼在宣城的大街小巷,引得百姓們紛紛駐足觀看,議論聲不絕於耳。
    第一策:開墾荒地,誰種誰收宣城周邊有不少因戰亂而荒廢的農田,有的甚至已荒了三四年,長滿了雜草。趙玥下令,凡是願意開墾荒地的百姓,無論男女老少,均可向農耕司申請土地,開墾後的土地歸開墾者所有,前三年免征賦稅,第四年起隻征收三成賦稅,遠低於之前朝廷與金兵統治時期的五成以上。
    布告一出,百姓們立刻沸騰起來。要知道,在之前,土地大多歸地主所有,百姓們隻能租種地主的土地,辛苦一年下來,除了交租,根本剩不下多少糧食。如今不僅能擁有自己的土地,還能享受賦稅減免,這對百姓們來說,簡直是天大的好事。
    布告張貼的第二天,農耕司的門前就排起了長長的隊伍,百姓們紛紛申請開墾荒地。有的甚至全家出動,扛著鋤頭、拿著鐮刀,早早地就去荒地上清理雜草、翻耕土地。水陽江畔的荒地上,很快就布滿了勞作的百姓,到處都是歡聲笑語,一派熱鬧的景象。
    趙玥也時常去荒地上查看,看到百姓們積極勞作的場景,心中滿是欣慰。她還特意從蘇州、常州等地調來一批優質的糧種,免費發放給開墾荒地的百姓,並請老農們現場指導種植技巧,確保種子能順利發芽、生長。
    第二策:修複水利,保障灌溉宣城雖臨水陽江,卻因水利設施年久失修,不少農田在幹旱時無法灌溉,在雨季時又容易積水,導致糧食減產。趙玥深知水利的重要性,下令優先修複宣城周邊的灌溉渠道與堤壩,確保農田能旱澇保收。
    修複水利需要大量的人力與物力,趙玥決定采取 “軍民共建” 的方式 —— 聯盟派出兩千士兵,與百姓們一起參與水利修複;所需的磚石、木材等物資,由農耕司統一采購,費用從聯盟的糧草儲備中支出,不向百姓攤派一分錢。
    消息傳出,百姓們的積極性更高了。每天天不亮,就有百姓來到水利工地,與士兵們一起搬運磚石、挖掘渠道。有的百姓還主動送來茶水、飯菜,犒勞辛苦勞作的士兵與鄉親們。
    在軍民的共同努力下,僅僅一個月的時間,宣城周邊的十條主要灌溉渠道就全部修複完畢,三條主要堤壩也得到了加固。看著清澈的江水順著渠道流入農田,滋潤著幹涸的土地,百姓們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心中對豐收的期盼也更加強烈。
    第三策:獎勵農耕,激發熱情為了進一步激發百姓們的農耕熱情,趙玥還製定了獎勵政策:凡是當年糧食產量超過往年平均水平的農戶,按照超出部分的多少,給予不同的獎勵 —— 超出一成的,獎勵糧食十石;超出兩成的,獎勵糧食二十石,並授予 “農耕能手” 的稱號;超出三成及以上的,除了獎勵糧食三十石,還能免除下一年的賦稅。
    同時,針對家中缺乏勞動力的孤寡老人與殘疾人家庭,趙玥下令由農耕司組織 “互助隊”,安排鄰裏鄉親幫忙耕種,確保這些家庭的農田也能按時播種、收獲,不會因缺乏勞動力而荒廢。
    這些政策的推行,讓宣城的農耕熱情達到了頂峰。百姓們不僅精心照料自己的農田,還互相交流種植經驗,分享優質糧種,形成了互幫互助、共同增收的良好氛圍。老農王伯家的三畝麥田,在他的精心照料與優質糧種的加持下,長勢喜人,比往年高出一大截。他逢人就說:“還是趙盟主的政策好啊!咱們老百姓才有心思、有幹勁種地,今年肯定是個豐收年!”
    第四策:多種經營,保障供給除了糧食種植,趙玥還鼓勵百姓們開展多種經營,種植蔬菜、瓜果、桑麻等經濟作物,養殖雞鴨、牛羊等家畜,既可以豐富百姓們的飲食,也可以增加百姓的收入,同時為聯盟提供更多的物資支持。
    農耕司專門設立了 “農技指導組”,邀請經驗豐富的老農與工匠,向百姓們傳授蔬菜種植、瓜果嫁接、桑蠶養殖等技術。還在宣城城內設立了 “物資交易市場”,百姓們可以將種植的經濟作物與養殖的家畜拿到市場上出售,換取錢財或其他生活物資。
    不少百姓響應號召,在自家的房前屋後種植蔬菜、瓜果,在院子裏養殖雞鴨。有的甚至專門開辟出一片土地,種植桑麻,養蠶繅絲,織成絲綢後拿到市場上出售,收入比單純種植糧食增加了不少。
    宣城的物資交易市場也越來越熱鬧,每天都擠滿了買賣東西的百姓。市場上的商品琳琅滿目,有新鮮的蔬菜、瓜果,有肥壯的雞鴨、牛羊,有手工織成的絲綢、布匹,還有各種農具、日用品。百姓們在這裏交易物資,交流信息,臉上滿是滿足的笑容。
    隨著農耕政策的逐步推行,宣城的農業生產漸漸走上了正軌。到了初夏時節,宣城周邊的農田裏,綠油油的麥苗已長得齊腰高,隨風搖曳,像一片綠色的海洋;田埂邊的蔬菜地裏,黃瓜、茄子、西紅柿等蔬菜掛滿了枝頭,長勢喜人;村莊裏的農家小院中,雞鴨成群,牛羊肥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趙玥看著眼前的豐收景象,心中滿是感慨。她知道,糧食是百姓的命根子,也是聯盟抗金的基礎。隻有保障了糧食供應,百姓們才能安居樂業,聯盟才能有足夠的力量抗擊金兵,守護江南。
    一天傍晚,趙玥來到水陽江畔的農田,看到王伯正帶著家人在麥田裏除草。她走上前,與王伯一起勞作,問道:“王伯,今年的麥子長勢這麽好,估計能有多少收成啊?”
    王伯直起身,擦了擦臉上的汗水,笑著說道:“趙盟主,托您的福,今年的麥子長得比往年好太多了!估計一畝地能收個三百多斤,我家三畝地,能收一千多斤呢!除了自己吃,還能賣不少錢,明年還能再多種幾畝!”
    趙玥點點頭,眼中滿是欣慰:“這就好,隻要大家能有好收成,能過上好日子,咱們的辛苦就沒白費。”
    王伯看著趙玥,真誠地說道:“趙盟主,要是沒有您的好政策,咱們老百姓哪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啊!您放心,咱們一定好好種地,多打糧食,支持聯盟抗金,把金兵早日趕出江南!”
    趙玥心中一暖,她知道,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百姓們的認可與支持,就是聯盟最大的力量。
    到了秋收時節,宣城迎來了大豐收。農田裏,金黃的麥子沉甸甸地壓彎了麥稈,農民們揮舞著鐮刀,忙著收割麥子,臉上滿是豐收的喜悅;場院裏,曬滿了金黃的麥子、稻穀,空氣中彌漫著糧食的清香;百姓們的家中,糧囤裏堆滿了糧食,再也不用像往年那樣擔心餓肚子。
    農耕司統計的數據顯示,宣城當年的糧食總產量比往年增加了五成以上,不僅滿足了百姓們的口糧需求,還為聯盟儲備了充足的糧草,足夠聯盟數萬士兵食用一年以上。同時,經濟作物的種植與家畜養殖也取得了顯著成效,為聯盟提供了大量的蔬菜、肉類、絲綢等物資,極大地改善了士兵與百姓們的生活。
    站在宣城的城樓上,看著眼前豐收的景象,聽著百姓們的歡聲笑語,趙玥心中滿是堅定。她從懷中掏出父皇的白玉佩,輕輕貼在胸前,輕聲說道:“父皇,母後,女兒做到了。女兒推行農耕政策,讓宣城的百姓們有了飯吃,讓聯盟有了充足的糧草。女兒知道,這隻是抗金事業的基礎,未來還有更長的路要走,還有更多的挑戰在等著我們。但女兒有信心,有這些勤勞的百姓,有這些充足的糧草,我們一定能守住江南,一定能將金兵趕出大宋的土地,完成您的遺願。”
    夜風拂過,帶來了農田裏糧食的清香,帶來了百姓們的歡聲笑語,帶來了軍營中士兵們訓練的呐喊聲。趙玥知道,農耕政策的成功,不僅為聯盟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也讓百姓們更加堅定了支持聯盟抗金的決心。隻要堅持下去,不斷發展生產,壯大力量,終有一天,他們會將金兵徹底趕出大宋,讓大宋的旗幟重新飄揚在每一寸山河之上,讓百姓們永遠過上安穩、富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