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 創辦學堂育人才

字數:4814   加入書籤

A+A-


    宣城的初秋,天高氣爽,敬亭山腳下的一片開闊地被收拾得幹幹淨淨,幾間嶄新的青磚瓦房拔地而起,門前懸掛著一塊燙金匾額,上書 “宣義學堂” 四個大字 —— 這是趙玥為宣城百姓與聯盟將士創辦的學堂,也是江南抗金聯盟培育人才的搖籃。
    開學典禮這天,學堂前的空地上擠滿了人。有牽著孩子來報名的百姓,有穿著鎧甲來聽課的士兵,還有白發蒼蒼的老者來旁聽。趙玥身著素色長衫,站在學堂門前的高台上,看著眼前一張張充滿期待的臉龐,心中滿是感慨 —— 她深知,抗金事業不僅需要精良的武器與充足的糧草,更需要有知識、有抱負的人才。隻有培育出足夠多的人才,才能讓抗金事業薪火相傳,才能最終實現收複失地、複興大宋的目標。
    “鄉親們,將士們!” 趙玥的聲音清晰而有力,透過清晨的薄霧,傳到每個人的耳中,“今天,‘宣義學堂’正式開學了!這所學堂,不是為了培養隻會讀書寫字的文人,而是為了培養能文能武、心懷家國的抗金人才!在這裏,孩子們可以學習文化知識,了解大宋的曆史與山河;將士們可以學習軍事謀略,提升作戰能力;百姓們也可以來聽課,增長見識,明白抗金的意義。我希望,從這所學堂走出去的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守護江南、抗擊金兵的棟梁之材!”
    台下爆發出熱烈的掌聲,百姓們紛紛歡呼,士兵們也挺直了腰板,眼中滿是堅定。隨後,趙玥宣布了學堂的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台下的人們聽得格外認真,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節。
    一、課程設置:文武並重,貼合抗金需求
    宣義學堂的課程分為 “文課” 與 “武課” 兩大類,兼顧文化知識與軍事技能,確保學生能全麵發展。
    (一)文課:明事理,知家國
    1.蒙學啟蒙:針對適齡兒童,開設《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課程,教孩子們識文斷字,培養基本的文化素養。趙玥特意挑選了幾位學識淵博的老秀才擔任蒙學老師,他們不僅教學經驗豐富,還善於用生動有趣的故事講解課本內容,讓孩子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
    2.經史子集:針對年齡稍大的學生與成年士兵,開設《論語》《孟子》《孫子兵法》《史記》等課程。教授《論語》《孟子》,是為了讓學生明白 “仁義禮智信” 的道理,培養家國情懷;教授《孫子兵法》,是為了讓學生學習軍事謀略,了解戰爭的規律;教授《史記》,是為了讓學生了解大宋的曆史與先輩的英雄事跡,激發愛國熱情。
    3.時務策論:這是學堂的特色課程,由趙玥親自授課。課程內容圍繞當前的抗金形勢、江南的民生狀況、聯盟的發展策略等展開,引導學生關注現實問題,學會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每次課後,趙玥都會布置策論作業,讓學生們針對某個具體問題發表看法,優秀的策論會被張貼在學堂的公告欄上,供大家學習交流。
    4.算術與實用技能:開設算術課程,教授學生基本的加減乘除、度量衡換算等知識,滿足日常生產生活與軍事後勤的需求;同時開設文書寫作、地圖繪製等實用技能課程,培養能勝任文書、參謀等工作的人才。
    (二)武課:強體魄,精技藝
    1.基礎體能訓練:針對所有學生,每天清晨開設體能訓練課程,包括跑步、爬山、舉重、射箭等項目。通過基礎體能訓練,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為後續的軍事技能訓練打下基礎。趙玥從聯盟中挑選了經驗豐富的老兵擔任體能教練,他們會根據學生的年齡與身體狀況,製定個性化的訓練計劃,確保訓練效果的同時,避免學生受傷。
    2.軍事技能訓練:針對成年學生與士兵,開設長槍、彎刀、弓箭、馬術等軍事技能課程。教授長槍,注重刺殺、格擋等基礎動作的訓練,讓學生掌握在戰場上近距離作戰的能力;教授彎刀,注重劈砍、削切等技巧的訓練,讓學生在騎兵作戰或近身格鬥中占據優勢;教授弓箭,注重瞄準、射擊等技能的訓練,提高學生的遠程攻擊能力;教授馬術,注重騎馬、馭馬等技巧的訓練,培養能勝任騎兵作戰的人才。
    3.戰術演練:這是武課的高級課程,由陳烈、周峰等聯盟將領親自授課。課程內容包括隊列訓練、攻防戰術、協同作戰等,通過模擬戰場環境,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戰術知識,提高應對複雜戰場情況的能力。每次戰術演練,都會將學生分成攻方與守方,進行實戰對抗,將領們會在一旁觀察指導,指出學生在演練中的問題與不足,幫助他們不斷改進。
    二、師資力量:廣納賢才,因材施教
    為了確保學堂的教學質量,趙玥廣納賢才,從江南各地招募了一批學識淵博、經驗豐富的老師,組成了一支強大的師資隊伍。
    1.文課老師:主要包括三類人才。一是退休的官員與秀才,他們學識淵博,教學經驗豐富,負責教授蒙學、經史子集等課程;二是有識之士與隱士,他們雖未為官,卻心懷家國,對當前的抗金形勢有獨到的見解,負責教授時務策論等課程;三是聯盟中的文職官員,他們熟悉文書寫作、算術等實用技能,負責教授算術與實用技能課程。
    2.武課老師:主要包括兩類人才。一是聯盟中的資深將領,如陳烈、周峰、王虎等,他們身經百戰,軍事經驗豐富,負責教授軍事技能、戰術演練等課程;二是民間的武術高手,他們身懷絕技,擅長長槍、彎刀、弓箭等兵器的使用,負責教授基礎的軍事技能課程。
    為了讓老師們能更好地因材施教,趙玥還組織老師們定期開展教學研討活動,交流教學經驗,討論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同時,她還建立了 “學生檔案”,記錄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興趣愛好、特長優勢等,讓老師們能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製定個性化的教學計劃,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潛力。
    三、招生政策:公平公正,廣納英才
    宣義學堂的招生政策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則,麵向宣城所有百姓與聯盟將士,不設身份、性別、年齡限製,隻要有學習意願、心懷家國,都可以報名入學。
    1.針對兒童:凡是年齡在 615 歲的兒童,無論出身貧富、性別男女,都可以免費入學。學堂還為貧困家庭的兒童提供書本、筆墨等學習用品,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趙玥深知,兒童是國家的未來,是抗金事業的希望,隻有讓更多的兒童接受教育,才能為抗金事業培育更多的後備人才。
    2.針對士兵:聯盟中的所有士兵,無論職位高低、軍齡長短,都可以利用訓練之餘的時間來學堂聽課。學堂會根據士兵的作息時間,開設夜間課程與周末課程,確保士兵們能在不影響軍事訓練的前提下,學習文化知識與軍事技能。
    3.針對百姓:宣城的所有百姓,無論年齡大小、職業高低,都可以來學堂旁聽或報名參加短期培訓課程。學堂開設的短期培訓課程包括算術、文書寫作、基礎軍事技能等,旨在提高百姓的綜合素質,讓他們能更好地支持聯盟的抗金事業。
    為了鼓勵更多的人入學,趙玥還製定了獎勵政策: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不僅能獲得 “優秀學員” 的稱號,還能得到糧食、書籍等獎勵;在戰場上表現突出的士兵學員,還能獲得晉升的機會;為學堂的發展做出貢獻的百姓學員,還能獲得聯盟頒發的榮譽證書。
    四、學堂影響:人才輩出,助力抗金
    宣義學堂的創辦,很快就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越來越多的兒童、士兵與百姓走進學堂,學習文化知識與軍事技能,學堂裏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1.兒童學員:他們在學堂裏不僅學會了識文斷字,還了解了大宋的曆史與抗金的意義,小小年紀就立下了 “抗擊金兵、複興大宋” 的遠大誌向。有的兒童學員在算術課程中表現出過人的天賦,能快速準確地計算出複雜的算術題,未來有望成為聯盟的後勤人才;有的兒童學員在弓箭課程中表現突出,射箭精準度遠超同齡人,未來有望成為優秀的弓箭手。
    2.士兵學員:他們通過學習經史子集與時務策論,提高了文化素養與思想覺悟,更加明白了抗金的意義與責任;通過學習軍事技能與戰術演練,提高了作戰能力與指揮水平,在戰場上的表現越來越出色。不少士兵學員在學習後,從普通士兵晉升為班長、排長甚至連長,成為聯盟的中基層軍事骨幹。
    3.百姓學員:他們通過學習算術與實用技能,提高了生產生活能力,有的成為了聯盟的後勤人員,負責糧草的統計與運輸;有的成為了學堂的助教,幫助老師教授蒙學課程;有的則利用學到的知識,向其他百姓宣傳抗金的意義,動員更多的人支持聯盟的抗金事業。
    隨著學堂培養的人才越來越多,聯盟的整體素質與戰鬥力也得到了顯著提升。在隨後的抗金戰鬥中,從宣義學堂走出去的學員們表現突出,有的在戰場上衝鋒陷陣,斬殺金兵;有的在後方出謀劃策,製定作戰計劃;有的則在地方上安撫百姓,組織生產,為聯盟的抗金事業提供了堅實的支持。
    站在宣義學堂的窗前,看著教室裏孩子們認真讀書的身影,聽著操場上士兵們刻苦訓練的呐喊聲,趙玥心中滿是欣慰。她從懷中掏出父皇的白玉佩,輕輕貼在胸前,輕聲說道:“父皇,母後,女兒創辦了宣義學堂,為抗金事業培育了越來越多的人才。女兒知道,這隻是抗金路上的一小步,未來還有更長的路要走,還有更多的挑戰在等著我們。但女兒有信心,有這些優秀的人才,有這些堅定的百姓,有這些英勇的士兵,我們一定能守住江南,一定能將金兵趕出大宋的土地,完成您的遺願。”
    秋風拂過,帶來了學堂裏朗朗的讀書聲,帶來了操場上激昂的呐喊聲,帶來了宣城百姓們安穩的鼾聲。趙玥知道,宣義學堂的創辦,不僅為聯盟培育了人才,更為江南的抗金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隻要堅持下去,不斷發展教育,培育更多的人才,終有一天,他們會將金兵徹底趕出大宋,讓大宋的旗幟重新飄揚在每一寸山河之上,讓百姓們永遠過上安穩、和平的生活。而宣義學堂,也會成為江南抗金史上的一座豐碑,永遠銘記在百姓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