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李嵩回朝述實情

字數:4670   加入書籤

A+A-


    宣和四年十一月廿二,臨安城外的錢塘江麵上,一艘掛著 “欽差回朝” 旗號的官船正劈波而行。船舷邊,李嵩憑欄而立,望著遠處漸漸清晰的臨安城輪廓,手中緊攥著那份寫滿宣城見聞的密報 —— 紙上的字跡被反複摩挲得有些發皺,每一筆都記錄著他在宣城的所見所感,也藏著他心中反複斟酌的決定。
    三日前離開宣城時,趙玥在碼頭的送別場景仍曆曆在目。她身著紅色都統製官袍,站在寒風中,身後是整齊列陣的士兵與熙攘的百姓,遞來的奏折上不僅有政務簡報,還附著一幅宣城周邊防務圖,圖上用紅筆標注的烽火台與水師布防,雖簡潔卻處處透著嚴謹。“李大人,” 當時趙玥的聲音沉穩有力,“宣城抗金之心,從未動搖。若朝廷需要,宣城隨時可出兵支援,隻求朝廷莫要辜負百姓的期望。”
    那時李嵩便知,此次宣城之行,已徹底改變了他最初的想法。他原是帶著秦檜 “探查虛實、尋找把柄” 的指令而去,卻最終被宣城的民生安穩、軍心凝聚與趙玥的謀略膽識所震撼 —— 那些在農田裏歡笑收割的百姓、在工坊中專注打鐵的工匠、在練兵場上勇猛衝鋒的士兵,還有趙玥那句 “抗金不是為了個人權勢,而是為了守護家園”,都讓他明白,將趙玥視為 “威脅”,實則是朝廷的短視。
    官船靠岸時,臨安城的暮色已濃。秦檜派來的親信早已在碼頭等候,見李嵩下船,立刻上前躬身道:“李大人,相爺已在府中等候,讓您即刻過去回話。”
    李嵩點頭,卻沒有立刻登上去往秦府的馬車,反而對親信說:“煩請告知相爺,本官剛回朝,需先整理宣城的奏報,明日再去拜訪。” 他知道,若此刻去見秦檜,必然會被要求先匯報 “不利於趙玥” 的信息,而他需要時間,先將真實情況稟報給宋高宗 —— 這不僅是對宣城軍民的負責,更是對大宋抗金大業的負責。
    次日清晨,李嵩早早來到皇宮外等候。辰時許,宮門開啟,他手持奏折,跟隨太監走進大慶殿。宋高宗正坐在龍椅上,翻閱著各地送來的奏報,見李嵩進來,放下奏折,語氣平淡:“李嵩,此次去宣城安撫,情況如何?趙玥那邊,可有異動?”
    李嵩躬身行禮,聲音洪亮:“啟稟陛下,臣此次前往宣城,所見所聞,與傳聞大不相同。宣城不僅無任何異動,反而已成為江南抗金的堅固據點,趙玥更是忠君愛國、深得民心,實為我大宋抗金之棟梁!”
    此言一出,大慶殿內頓時安靜下來。宋高宗顯然有些意外,皺起眉頭:“哦?你詳細說說,宣城如今究竟是何情況?”
    李嵩挺直身子,將在宣城的見聞一一稟報:“陛下,宣城自擊退金軍後,民生恢複迅速。城東開墾荒地三千畝,今年秋糧收成達五萬石,除去百姓自用,可儲備軍糧三萬石;城西工坊區每日能打造長槍五十杆、箭頭兩百支,還能自主修繕戰船,軍工能力已能滿足地方防務需求。”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更難得的是,宣城民心穩固。臣在農田視察時,百姓們提及趙玥,無不感激涕零,說她不僅帶領士兵守住了家園,還減免賦稅、安置流民,讓大家能安心耕作;臣去練兵場時,見三千士兵訓練有素,箭術精湛,騎兵衝鋒更是氣勢如虹,他們皆願為抗金戰死,絕無半分懈怠。”
    宋高宗眼中閃過一絲驚訝,手指在龍椅扶手上輕輕敲擊:“你說的這些,可有憑據?趙玥會不會是故意做給你看,實則暗藏私心?”
    “陛下,臣有證據。” 李嵩從懷中掏出那份早已準備好的密報,雙手呈上,“這是臣在宣城期間,每日記錄的見聞,還有宣城的糧草賬目、工坊產出清單與士兵訓練記錄,皆有當地官員與百姓的簽字畫押,絕無半分虛假。臣敢以項上人頭擔保,趙玥確無私心,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抗金,為了守護宣城百姓。”
    太監將密報呈給宋高宗,宋高宗翻開細看,隻見上麵不僅記錄著每日的行程與見聞,還附著不少細節:比如某戶流民因趙玥的安置政策得以安家,某名工匠因工坊的待遇自願留下打造兵器,某隊士兵在訓練中表現突出…… 字跡工整,細節詳實,不似編造。
    “如此說來,趙玥倒是個難得的人才。” 宋高宗放下密報,語氣中多了幾分讚許,“隻是,她手握兵權,深得民心,若日後勢力壯大,恐難控製啊。”
    “陛下多慮了。” 李嵩連忙說道,“臣在宣城期間,曾多次試探趙玥,提及朝廷議和之事,她雖堅持抗金,卻始終表示‘一切聽從朝廷安排’;臣還發現,宣城的兵力雖有三千,卻多駐守在邊境哨卡與水師碼頭,城內僅留五百士兵維持秩序,並無‘擁兵自重’之態。更重要的是,趙玥多次向臣提及,希望朝廷能撥付鐵礦與糧草,支援宣城抗金,可見她心中始終有朝廷,絕非目無君上之輩。”
    宋高宗沉默片刻,緩緩說道:“你說的有道理。如今金國頻頻南侵,江南若能有宣城這樣的抗金據點,也是朝廷之幸。這樣吧,你將密報留下,朕再仔細看看,至於如何處置,容朕與大臣們商議後再定。”
    李嵩躬身應道:“謝陛下!臣還有一事啟奏 —— 趙玥請求朝廷派遣文官協助宣城治理民生,還希望能與周邊州府結成抗金聯盟,共享軍情與糧草,臣以為,此舉有利於江南抗金大局,還望陛下恩準。”
    宋高宗點頭:“此事朕已知曉,待商議後,會給宣城答複。你一路辛苦,先下去歇息吧。”
    李嵩退出大慶殿時,心中終於鬆了一口氣 —— 他雖未能立刻讓朝廷給予宣城實質性的支持,卻至少將真實情況稟報給了宋高宗,打破了秦檜此前對趙玥的不實詆毀。
    然而,他剛走出皇宮,便被秦檜的親信攔住:“李大人,相爺在府中等您許久了,請您即刻過去。”
    李嵩心中清楚,秦檜必然已得知他先麵聖的消息,此次去秦府,免不了一場質問。他整理了一下官袍,跟著親信前往秦府。
    秦府書房內,秦檜坐在太師椅上,臉色陰沉,見李嵩進來,冷冷道:“李嵩,你剛回朝,不先來見我,反而先去麵聖,好大的架子!”
    李嵩躬身行禮,語氣平靜:“相爺息怒,臣剛回朝,需先將宣城的情況稟報給陛下,這是臣的職責所在。”
    “哦?那你在陛下麵前,是如何說趙玥的?” 秦檜眯起眼睛,目光銳利地盯著李嵩。
    李嵩挺直身子,坦然道:“回相爺,臣在陛下麵前,如實稟報了宣城的情況 —— 趙玥忠君愛國,深得民心,宣城已成為江南抗金的重要據點,臣以為,朝廷應支持趙玥抗金,而非猜忌打壓。”
    “你!” 秦檜猛地拍了一下桌案,茶水濺出,“我臨行前是如何叮囑你的?讓你探查趙玥擁兵自重的證據,你卻反而為她說話!你可知,趙玥若勢力壯大,必然會阻礙議和大業,你這是在與我作對!”
    “相爺,” 李嵩語氣堅定,“臣以為,議和並非長久之計,金軍屢次背約南侵,若我們一味妥協,隻會讓他們更加囂張。宣城軍民一心,願為抗金效力,這是大宋的希望,臣不能為了迎合相爺,而隱瞞實情,耽誤抗金大業!”
    秦檜沒想到李嵩竟會公然反駁他,氣得臉色鐵青:“好!好一個‘耽誤抗金大業’!你以為你這樣說,陛下就會信你嗎?趙玥擁兵自重,早晚必成禍患,你等著瞧!”
    李嵩不再爭辯,躬身行了一禮,轉身退出書房。他知道,此舉必然會得罪秦檜,未來在朝中的仕途恐怕會步履維艱,可他並不後悔 —— 在宣城看到的那些百姓的笑容、士兵的決心,讓他明白,有些事情,比個人仕途更重要。
    幾日後,宋高宗召集大臣商議宣城之事。秦檜在朝堂上極力詆毀趙玥,稱其 “擁兵自重,恐有不臣之心”,建議朝廷收回趙玥的兵權,派遣官員接管宣城。然而,李嵩卻在朝堂上據理力爭,不僅詳細陳述了宣城的民生、軍工與軍力情況,還拿出了百姓與士兵的聯名信,信中懇請朝廷保留趙玥的兵權,支持宣城抗金。
    同時,江南製置使也上奏朝廷,稱宣城在抗金中起到了 “屏障作用”,若更換將領,恐動搖軍心與民心,建議朝廷 “信任趙玥,給予支持”。
    宋高宗看著雙方的奏折,又想起李嵩呈遞的密報,最終做出決定:任命趙玥為 “江南東路抗金都統製”,管轄宣城及周邊三縣軍務,允許其與周邊州府結成抗金聯盟;朝廷每月撥付鐵礦五百斤、糧草兩千石,支援宣城抗金;派遣兩名文官前往宣城,協助趙玥治理民生,無需接管兵權。
    消息傳到宣城時,趙玥正在水師碼頭視察新造的戰船。聽到朝廷的任命與支持決定,她心中激動不已 —— 這不僅是對她個人的認可,更是對宣城軍民抗金決心的肯定。她轉身對身邊的墨與李山說道:“朝廷已給予我們支持,我們更要守住宣城,不辜負陛下的信任,不辜負百姓的期望!”
    李山與墨齊聲應道:“願隨郡主,抗金到底!”
    碼頭上的士兵與百姓得知消息後,也紛紛歡呼雀躍,呐喊著 “抗金必勝” 的口號。陽光灑在江麵上,戰船的風帆在風中展開,仿佛預示著宣城抗金大業的光明未來。
    而在臨安,李嵩站在窗前,望著遠處的皇宮方向,心中滿是欣慰。他知道,雖然秦檜的打壓仍在,未來的抗金之路依舊艱難,但至少此刻,朝廷做出了正確的決定,趙玥與宣城,終於能獲得應有的支持,為大宋的抗金大業,貢獻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