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難道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

字數:5261   加入書籤

A+A-


    “黑鍋?”
    劉伯溫更加迷惑了,“先生此言…伯溫愚鈍,還請明示!”
    葉凡轉過身,看著他,眼神帶著幾分戲謔和同情:
    “劉大人,你是聰明人,怎麽一時沒轉過來彎呢?”
    “你想想,今日太子殿下在朝堂上這一連串的組合拳,尤其是那明顯觸及淮西勳貴核心利益的組建新軍和獻鹽之策,在那些驕兵悍將看來,會是誰在背後出的主意?”
    “他們第一個會懷疑到誰頭上?”
    劉伯溫聞言,先是一怔,隨即臉色“唰”地一下變得蒼白!
    他並非想不到。
    而是一時被葉凡承認是幕後推手,以及自己躲過一劫的慶幸所擾,沒有立刻意識到這一層!
    是啊!
    太子殿下以往仁厚,突然變得如此雷厲風行,手段淩厲。
    那些淮西莽夫,怎麽會相信這是太子自己的主意?
    他們定然會尋找一個“幕後黑手”!
    而放眼朝堂,誰最符合這個“陰險狡詐”,“善用計謀”,“與他們淮西集團素來不睦”的形象?
    除了他劉伯溫,還能有誰?!
    一想到藍玉、曹震那些人此刻可能正聚在一起,咬牙切齒地將所有怒火和咒罵都傾瀉到他劉伯溫的頭上。
    他就不由得感到一股寒意從腳底直竄上來!
    這口從天而降的黑鍋。
    結結實實地扣在了他的背上!
    “原來…原來如此!”
    劉伯溫的聲音帶著一絲苦澀的顫抖,臉上露出了比哭還難看的笑容。
    “先生…您這聲謝,伯溫…伯溫真是受之有愧,卻又無法推辭啊!”
    “我沒呈上罪證,躲過了明槍,卻沒躲過這記恨的暗箭!”
    “終究……終究還是遭了他們記恨!”
    看著劉伯溫那副有苦難言的憋屈模樣,葉凡反而笑了。
    他重新坐下,給自己倒了杯茶,語氣變得有些意味深長:“劉大人,光背鍋可不行。”
    “那罪證,該呈上去,還是得呈上去。”
    劉伯溫此刻心亂如麻,聞言更是困惑不解:“先生,此事…此事不是已經解決了嗎?”
    “雪花鹽一出,私鹽之路已斷,他們的危害已大減。”
    “更何況,陛下…陛下為了朝局穩定,恐怕也不會在此時輕易對這幫勳貴動手吧?”
    “此時再呈上罪證,豈非畫蛇添足,甚至可能激化矛盾?”
    葉凡搖了搖頭,抿了一口茶,目光變得深邃起來:“陛下如何決斷,是陛下的事。”
    “但你這都察院禦史中丞,有沒有盡到監察之責,就是你的事了。”
    他放下茶杯,手指輕輕點著桌麵:
    “陛下將你放在這個位置上,賦予你風聞奏事,糾劾百官的權力,是讓你做皇帝的耳目,是讓你維護朝廷的法度!”
    “你查到了罪證,卻因為揣測上意,因為畏懼報複而隱匿不報,這本身……就是失職!”
    葉凡的聲音不高,卻字字敲在劉伯溫的心坎上!
    “你將罪證呈上去,是你的本分。”
    “至於陛下是拿來當做什麽都不知的壓箱底,還是當做將來某一天清算的由頭,亦或是真的就此發作……”
    “那全憑陛下聖心獨斷!”
    “但無論如何,你盡到了你的責任。”
    “反之……”
    他頓了頓,沒有再說下去,但那雙仿佛能看透人心的眼睛,已經說明了一切。
    劉伯溫渾身一震,如遭雷擊!
    葉凡的話,如同醍醐灌頂,瞬間點醒了他!
    他想起了之前陛下讓毛驤將那本關於鹽鐵虧空的賬冊交給自己時,也是什麽明確的旨意都沒有。
    這不就是一種無聲的試探和驅使嗎?
    若自己查出了眉目,卻因為顧慮重重而按下不報。
    在陛下眼中,這算什麽。
    是懦弱?是結黨?
    還是……別有用心?
    今日他若因太子獻鹽而隱匿罪證。
    他日若有人舊事重提。
    或者陛下哪天想起此事。
    這“知情不報”的罪名,或許真會成為他的取死之道!
    想明白了這其中的關竅,劉伯溫隻覺得後背瞬間被冷汗浸透!
    官場之險惡,帝王心術之難測,遠超他的想象!
    他猛地站起身,臉上的苦澀和猶豫盡數化為一種決絕的清明,對著葉凡深深一揖,語氣急促而鄭重。
    “先生金玉良言,如雷貫耳!”
    “伯溫受教了!”
    “險些因一時之怯,誤了自身,更負了聖恩!”
    “伯溫這便回去,連夜整理罪證,明日一早,便呈遞禦前!”
    說完,他不再有絲毫停留,甚至顧不上禮儀。
    匆匆轉身,幾乎是小跑著離開了葉凡的書房,身影迅速消失在夜色之中。
    葉凡看著他那匆忙離去的背影,搖了搖頭,低聲自語:
    “這老劉,腦子是轉得快,就是有時候容易自己把自己繞進去……”
    “背鍋俠可不是那麽好當的,該幹的活兒,一樣也少不了啊。”
    ……
    夜色深沉。
    武英殿內卻燈火通明。
    劉伯溫手持一份連夜整理好的奏疏,麵色凝重地求見陛下。
    得到宣召後,他步入殿內,隻見朱元璋依舊伏在禦案前,批閱著似乎永遠也處理不完的奏章。
    “臣劉伯溫,叩見陛下。”
    劉伯溫躬身行禮,聲音在寂靜的大殿中顯得格外清晰。
    朱元璋頭也未抬,隻是淡淡地“嗯”了一聲,手中的朱筆未停。
    “這麽晚了,有何要事啊?”
    劉伯溫深吸一口氣,將奏疏高舉過頂:“臣……臣近日暗中查訪,偶得一些…關於鹽鐵轉運之事的線索,牽扯甚廣,臣……心中難安,特來呈報陛下,請陛下聖裁。”
    他刻意回避了“奉旨查案”的說法,隻說是暗中查訪,偶得線索。
    朱元璋執筆的手微微一頓。
    終於抬起頭,那雙深邃的眼睛看向劉伯溫,帶著審視:“哦?呈上來。”
    一旁的內侍連忙接過奏疏,恭敬地放到禦案之上。
    朱元璋放下朱筆,拿起奏疏,緩緩展開。
    他看得極為仔細。
    臉色隨著閱讀的深入,逐漸變得陰沉,眉頭也緊緊鎖起。
    雖然通過錦衣衛、葉凡等渠道,他早已對淮西勳貴走私之事知曉大半。
    但此刻看到劉伯溫查實的部分罪證。
    尤其是那觸目驚心的牽連範圍!
    他的胸膛還是忍不住微微起伏,一股難以抑製的怒火在眼底翻騰。
    “校尉之數,便多達百人左右?”
    “其中……還包含邊疆之地的將士?!”
    朱元璋的聲音帶著一種壓抑的震驚和寒意!
    他猛地合上奏疏,目光銳利如刀,直射劉伯溫。
    “劉伯溫,你的意思是…在這背後,還遠遠不止這些?”
    “甚至……已經涉及到了邊防要地?!”
    劉伯溫感受到那沉重的帝王之威,頭垂得更低,拱手沉聲道:“回陛下,若無邊疆將領暗中給予便利,打通關卡,如此大規模的物資,絕無可能悄無聲息地流轉。”
    “依臣愚見,此案背後牽扯之深、之廣,恐怕……遠超目前所查。”
    “臣……臣擔心若繼續深查下去,非但耗時日久,恐亦會打草驚蛇!”
    “故而先將已查實部分呈報,請陛下斟酌定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