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共和的曙光
字數:6654 加入書籤
武昌的夏夜,總督府議事廳內燈火徹夜未明。
第二日的會議,氣氛明顯比前一日更加熱烈,也更加具體。偌大的廳堂裏坐得滿滿當當,除了昨日的核心人物,還增加了不少新麵孔——有從江西、兩廣等地連夜趕來的義軍代表,有武昌本地商會的會長,甚至還有兩位穿著苗家盛裝的長老,他們是代表鄂西、湘西的各族百姓前來與會。
向拯民坐在主位,看著這濟濟一堂的各色人等,心中感慨。這就是他們要建立的新國家啊,不再是某個人、某個家族的私產,而是要容納這天下萬千生民。
會議一開始,各方代表便爭相發言,反映著光複後各地麵臨的迫切問題。
一位從河南來的代表站起身,他衣衫上還帶著趕路的塵土,聲音沙啞:“向大帥,各位先生!河南如今雖已光複,可地方上亂得很!潰散的清兵成了土匪,還有些地痞流氓趁機作亂,百姓不敢出門,商路幾乎斷絕。我們急需有人主持大局啊!”
他話音剛落,一個來自江浙的商賈代表立刻接口:“是啊!我們做生意的最怕亂!商路不通,銀子流不動,百姓的生計也成問題。現在各地衙門有的跑了,有的癱瘓了,連個收稅的人都找不著,這、這可不是長久之計啊!”
問題一個接一個地被拋出來:治安混亂、流民安置、春耕在即卻無人組織生產......
端坐在文士席位的顧炎武聽著這些實實在在的難題,眉頭緊鎖。他忽然站起身,朗聲道:“諸位!當務之急,是恢複秩序!沒有秩序,一切都是空談!”
他轉向向拯民,拱手道:“大帥,我建議立即在光複各省府縣設立臨時管理機構,委派得力人手,恢複治安,安撫流民,組織生產!”
武將席上的李定國也重重一拍桌子:“顧先生說得對!這打仗我不含糊,可治理地方,還得靠文官體係。現在咱們地盤大了,不能再像過去那樣想到哪管到哪,得有個章法!”
廳內頓時議論紛紛,所有人都意識到,這已是從“打天下”轉向“治天下”的關鍵時刻了。
向拯民靜靜聽著,待議論聲稍歇,他才緩緩站起身。所有人的目光立刻聚焦在他身上。
“諸位所言,正是我心所憂。”他的聲音沉穩有力,“沒有秩序,我們光複的城池就隻是一座座空殼,百姓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他環視全場,目光銳利:“因此,我提議,立即在已光複的各主要城鎮設立軍管會,暫時代行政府職能!”
“軍管會?”下麵有人低聲議論。
“對!”向拯民解釋道,“軍管會由當地駐軍長官、有威望的士紳、商會代表共同組成,首要任務是恢複治安,清剿殘敵和土匪,穩定市場物價,組織春耕生產,安置流民。待局勢穩定,上級委派的正式官員到位後,軍管會即行解散,移交權力。”
這個提議立刻得到了廣泛讚同。那位河南代表激動地說:“太好了!有了軍管會,我們那裏就有主心骨了!”
商會代表也連連點頭:“如此甚好!商路若能恢複,我等必當全力支持新朝!”
解決了這個迫在眉睫的問題,會場氣氛輕鬆了不少。但所有人都知道,接下來要討論的,才是真正決定這個新生政權命運的核心議題。
果然,稍作休息後,王夫之顫巍巍地站起身,提出了那個所有人都關心的問題:“大帥,諸位同仁,國號已定‘華夏’,然國都當立於何處,還請共商。”
這個問題一拋出,會場立刻炸開了鍋。
一位來自南京的代表立刻起身:“自古建都,多在中原或江南。南京虎踞龍盤,有王氣,又是前明舊都,宮殿現成,理應定都南京!”
“此言差矣!”一個陝西來的老者反駁道,“長安才是千年古都,據關中而臨天下,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開封地處中原腹地,四通八達,才是建都上選!”
各方代表爭相發言,各執一詞,都想把國都定在自己的家鄉或附近,會場一時有些混亂。
就在這時,一直沉默聆聽的顧炎武突然哈哈大笑起來。他的笑聲洪亮,頓時壓過了所有的爭論聲。
眾人不解地望向他。
顧炎武收住笑聲,目光掃過那些還在為建都何處而爭執的代表,語氣中帶著幾分譏誚:“諸公還在用老皇曆看天下嗎?長安、洛陽、開封、南京,這些古都固然各有優勢,但諸公可曾想過,如今是什麽時代了?”
他走到廳中懸掛的巨幅地圖前,手指重重地點在長江中遊的一個位置:“我主張,定都武漢!”
這個提議讓許多人愣住了。
顧炎武不理會眾人疑惑的目光,侃侃而談:“諸位請看!武漢地處華夏中心,九省通衢,水路有長江漢水,陸路四通八達。從此處發號施令,政令通達四方,遠比偏居一隅的南京、僻處關中的長安要便捷得多!”
他越說越激動:“更重要的是,如今已非冷兵器時代!城牆再高,也擋不住火炮!都城的安全,不在城牆之高,池沼之深,而在於民心之所向,交通之便利,支援之迅速!”
“武漢深處腹地,周邊有群山環抱,長江天險,外敵難以直接威脅。而從這裏,無論是北上中原,西進巴蜀,南下兩廣,東出吳越,都極為便利!”
他轉過身,目光炯炯地看著眾人:“況且,武昌本就是我等起家之地!這裏有我們最早建立的工坊、學堂,有最支持我們的百姓,有最完善的治理基礎!舍此而求他,豈不是舍本逐末?”
這番分析入情入理,許多原本堅持己見的代表都陷入了沉思。
向拯民適時地開口:“寧人先生所言,正合我意。國都,不僅要考慮安全,更要考慮如何更好地治理這個國家,如何讓政令通達,如何讓四方歸心。從這些方麵看,武漢確是最佳選擇。”
他頓了頓,聲音提高了幾分:“因此我提議,即日起,定都武漢!武昌為政治中心,漢口為商貿中心,漢陽為工業中心。三鎮一體,共同構成我華夏之國都!”
這個決定很快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讚同。畢竟,顧炎武和向拯民的分析確實無可辯駁。
然而,接下來向拯民提出的第三個決定,才真正在會場掀起了驚濤駭浪。
在確定了建都武漢後,向拯民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斟酌詞句。整個議事廳也安靜下來,所有人都預感到,將有石破天驚的話說出來。
“諸位,”向拯民的聲音不高,卻清晰地傳到每個人耳中,“國都已定,那麽,我們這個新生的‘華夏’,該實行什麽樣的國體?該由誰來領導?如何領導?”
這些問題如此直白,如此尖銳,讓在場的許多人都屏住了呼吸。
向拯民的目光掃過全場,從那些飽讀詩書的文士,到身經百戰的將領,再到各地各族代表,緩緩說道:“昨夜我與幾位先生深談,思之再三。我以為,我們這個從血與火中誕生的新朝,絕不能再走曆代王朝的老路!”
“什麽?”下麵一陣騷動。不走老路,那走什麽路?
在眾人驚疑的目光中,向拯民一字一句地說出了那個石破天驚的決定:“我提議,廢除帝王製度!”
“嘩——”
整個議事廳如同炸開了鍋一般。廢除帝王製度?這簡直顛覆了千百年來所有人的認知!
“這、這怎麽可以!”一位年老的士紳猛地站起身,臉色煞白,“國不可一日無君啊!沒有皇帝,這天下豈不是要大亂?”
“是啊!曆朝曆代,哪有不要皇帝的道理?”
質疑聲、反對聲此起彼伏。
就在這時,王夫之顫巍巍地站了起來。這位德高望重的大儒一開口,反對的聲音立刻小了許多。
“諸位稍安勿躁。”王夫之的聲音雖然蒼老,卻異常堅定,“老夫請問諸位,這千百年來,王朝更替,興衰循環,苦的是誰?”
他不等眾人回答,自顧自說了下去:“苦的是天下蒼生!一姓之興,萬骨皆枯;一姓之亡,血流成河。為何?就是因為這天下成了一家一姓之私產!”
“如今,我們既然要建立‘華夏’,要開創前所未有之新局,為何還要抱著這腐朽的帝製不放?”王夫之越說越激動,“我們要建立的,是一個天下人的天下!而非一人之天下!”
顧炎武也站起身,聲如洪鍾:“船山先生說得對!帝王者,家天下也。我們要建立的,是公天下!既然如此,為何還要一個皇帝騎在天下人頭上?”
兩位大儒的發言,讓許多反對者啞口無言,但臉上仍帶著疑慮和不安。
向拯民知道,是時候拋出具體的方案了。
他抬手示意眾人安靜,然後清晰地說道:“不行帝製,不代表沒有領袖,不代表沒有秩序。我提議,實行三權分立之共和製!”
“三權分立?共和製?”這些陌生的詞匯讓眾人麵麵相覷。
“對!”向拯民解釋道,“所謂共和,就是天下為公,共同治理。國家權力分為三部分:立法、行政、司法,相互製衡,防止任何一方專權。”
他詳細闡述道:“立法權歸於議會,由天下百姓推舉賢能組成,負責製定律法,監督政府;行政權歸於政務院,最高長官稱總理,負責管理全國各項行政事務;司法權歸於大理院,獨立審判,不受幹涉。”
這個新穎的構想讓在場所有人都陷入了思考。許多年輕士子的眼睛亮了起來,他們從這構想中看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世界。
“那麽,”一個年輕的聲音怯生生地問道,“大帥您呢?您在何處?”
向拯民微微一笑:“國家需要一個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袖。這個領袖,不稱皇帝,而稱總統。總統總管軍政大事,對外代表國家,但總統不是世襲,不由血統決定,而是由議會選舉產生,任期有限,對議會負責,受律法約束。”
這個完整的構想拋出來後,會場陷入了長時間的沉默。每個人都在消化著這驚天動地的變革。
廢除帝製,實行共和;選舉總統,三權分立......這其中的每一條,都足以顛覆千百年的傳統。
忽然,那位苗家長老站起身,用帶著濃重口音的官話說道:“我們苗家寨子裏有事,都是請寨老們一起商量著辦。大帥說的這個‘共和’,聽著就像我們寨老議事,好!比一個人說了算好!”
這樸實的比喻,讓許多還在猶豫的人豁然開朗。
李定國猛地一拍大腿,洪亮的聲音響徹大廳:“我李定國是個粗人,不懂那麽多大道理!但我知道,跟著向大帥,咱們從幾萬人打到今天這個局麵,不是靠哪一個人的英明,是靠大家夥齊心協力!這共和製,聽著就對我們武將的脾氣!總不能咱們流血流汗打下的江山,以後又成了某個人家的私產,咱們還得跪著稱臣吧?”
他這番直白的話,說出了許多武將的心聲,也打動了不少文官。
顧炎武撫掌笑道:“李將軍此言,話糙理不糙!正是如此!共和共和,共同和睦,天下為公!”
王夫之也頷首道:“此製若能行,可破千年循環之弊政,開萬世太平之基業。老夫,讚同!”
隨著這幾位重量級人物的表態,會場的風向漸漸轉變。越來越多的代表開始認同這個前所未有的新製度。
向拯民看著這一幕,心中湧起一股熱流。他知道,從這一刻起,華夏的曆史將走向一個全新的方向。
當最後一項決議在大多數代表的讚同聲中通過時,窗外的天色已經再次泛白。
連續兩天的會議,確定了這個新生國家的三大基石:軍管會穩定地方,定都武漢以圖發展,建立共和製以開新天。
向拯民站起身,走到窗前,推開窗戶。清晨涼爽的空氣湧進悶熱的議事廳,東方天際,朝陽正噴薄欲出,將萬道金光灑向蘇醒的武昌城。
他看著這座即將成為新國都的城市,看著遠處長江上已經開始忙碌的舟船,心中充滿了前所未有的豪情和責任。
道路已經選定,接下來,就是如何走好這條前所未有的共和之路了。
而此刻,廳內的眾人也都站起身,默默地望著窗外的曙光。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疲憊,但更多的是一種參與創造曆史的激動和使命感。
一個新的時代,就在這個清晨,悄然開啟了它的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