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技術優化
字數:3495 加入書籤
部裏的匯報比預想中順利。
趙四沒有空談遠景,而是聚焦於基於現有晶體管技術實現硬線數控的可行性方案。
他借鑒了腦海中那份剛剛獲得的詳細原理圖,用最樸實的語言闡述了如何通過邏輯電路替代部分繼電器功能,實現更精準的基點控製和簡單的直線插補。
李副部長聽得十分專注,不時詢問關鍵細節,最終肯定了這條"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思路,並要求他盡快拿出更具體的技術方案和資源需求清單。
壓力並未消失,但轉化為了更清晰的行動指令。
回到"盤古計劃"基地的辦公室,趙四反手關上門,窗外已是夕陽西沉。
他需要時間,需要安靜地消化那份係統賦予的、遠超這個時代普通認知的技術藍圖。
他坐在辦公桌前,攤開嶄新的筆記本和繪圖工具,卻沒有立刻動筆。
而是集中精神,再次沉入那幅已悄然展開的工業知識圖譜。
代表著"自動控製"的節點及其延伸出的"硬線數控基礎"路徑,正散發著微光,比周圍其他區域更為清晰。
他心念微動,選擇了沿著這條已被點亮的路徑進行"深度檢索"。
"叮!簽到成功!基於宿主選定技術路徑"硬線數控基礎",本次簽到獲得輔助物資:【基礎邏輯門電路(晶體管實現)實物樣品套件】、【八位指令編碼器實驗板】、【步進電機細分驅動原理示意圖】。"
係統空間內,除了那份已然印刻在腦海中的原理詳解,又多出了幾件實實在在的物品。
趙四首先取出了那套邏輯門電路樣品。
小巧的透明塑料盒裏,整齊排列著幾個利用微型晶體管、電阻和電容搭建的最基本的與門、或門、非門電路,焊點清晰,線路分明。
這比任何圖紙都更直觀地展示了如何用離散元件構建數字邏輯的基礎單元。
他又拿起那塊指令編碼器實驗板,上麵用簡單的撥碼開關模擬指令輸入,通過發光二極管顯示輸出狀態。
他反複撥動開關,觀察著二極管的明滅變化,清晰地演示了如何將"X軸正向前進10毫米"這樣的操作指令,轉化為機器可以識別的"00101010"這樣的二進製代碼流。
這個過程,正是將人的意圖翻譯成機器語言的基石。
最後,他的目光落在步進電機細分驅動示意圖上。
圖紙不僅標注了如何通過控製脈衝序列的時序和分配,實現步進電機更精細的角度控製,還詳細說明了驅動電路的功率管選型、電流保護設計,甚至包括了減少電機振動和噪音的補償電路。
有了這些實物參照和更為詳盡的原理圖,趙四心中大定。
他鋪開一大張繪圖紙,拿起削尖的HB鉛筆和三角板、圓規,開始將係統的知識轉化為符合當前工程實踐要求的設計草案。
燈光下,筆尖劃過紙張的沙沙聲持續了半夜。
他先勾勒出核心邏輯電路的總體框圖,明確了需要實現的幾個基本功能模塊:指令譯碼單元、插補運算器、位置控製環、速度調節器以及各軸的驅動信號輸出。
然後,他開始逐一細化每個模塊的電路設計。
當東方泛起魚肚白時,一份雖然簡略但關鍵環節清晰無比的"硬線數控係統核心控製單元設計草案"已經完成。
草案旁邊,還附有對微電子學組工藝能力的要求清單:
主要是PCB基板材料的耐溫性、銅箔厚度、線寬線距精度(要求達到0.3毫米)、焊盤鍍層要求,以及晶體管等分立元件的篩選標準和測試方法。
這份清單直接決定了製造出來的控製板卡能否穩定可靠地工作。
趙四放下筆,用力揉了揉發脹的太陽穴,又起身活動了一下僵硬的脖頸,但臉上卻毫無倦容,反而充滿了一種篤定的神采。
這套方案,摒棄了追求通用計算機數控的"大而全",專注於解決五軸平台最迫切需要的"精準動起來"的問題。
它依托於國內剛剛起步的晶體管製造和PCB技術,雖然性能無法與國外先進的基於計算機的數控係統相比,但勝在切實可行,能夠快速驗證原理、積累經驗,並且其模塊化的設計為未來的升級留下了空間。
他估算了一下,光是這套核心控製板卡,就需要用到近百個晶體管、數百個電阻電容,其設計、製造、調試過程,本身就是對國內電子工業的一次極好的錘煉。
更重要的是,這條技術路徑,將極大地拉動國內微電子產業的發展。
製造這些專用控製板卡,需要更精密的光刻掩膜製作(用於PCB)、更穩定的蝕刻工藝、更可靠的元件焊接和檢測技術,每一個環節都是對現有技術水平的挑戰和提升。
這正契合了"盤古計劃"不僅要出產品,更要夯實基礎的深層目標。
他甚至已經想好,第一批控製板卡的試製,可以交給上海那個微電子學組,他們有一定的半導體器件基礎,正好借此機會向實用化的電子設備製造邁出一步。
天光漸亮,窗外傳來早起工人的腳步聲和洗漱聲。
趙四將桌麵上散落的圖紙仔細整理好,草案首頁右上角鄭重地寫上了"盤古計劃901工程硬線數控係統方案(初稿)"字樣,並簽上了自己的名字和日期。
他準備上午先召集王永革、陳繼業等核心骨幹,向他們詳細講解方案思路,統一思想,明確機械接口改造和電氣安裝的分工。
下午,就要向北京和上海那兩個微電子學組發出緊急會議通知,召開一次關鍵的技術協調會,將設計要求和元件清單下達下去。
時間不等人,硬線數控的攻關,必須立刻啟動。
他推開辦公室的門,清晨略帶涼意的新鮮空氣湧入,讓他精神一振。
新的戰鬥,即將打響。
而這一次,他手中握有的,不再僅僅是模糊的方向和勇氣,更有一份清晰可見、觸手可及的,凝結了未來智慧與當下實幹精神的"技術路線圖"。
走廊盡頭,食堂已經亮起了燈,傳來碗筷碰撞的聲響,新的一天,在緊張而充滿希望的節奏中開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