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山城協作

字數:4636   加入書籤

A+A-


    馮衛國的決心和魄力,如同給整個906工程指揮部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模塊化建廠,這個聽起來有些天方夜譚的構想,在趙四詳盡的技術闡述和馮衛國力排眾議的支持下,迅速從一個想法進入了實質性推進階段。
    趙四牽頭成立的“模塊化建廠可行性研究小組”立即高速運轉起來。
    小組核心成員除了王永革,還有指揮部裏幾個技術員。
    他們夜以繼日地工作,首先對906廠的總體規劃進行解構分析。
    趙四憑借腦海中的現代工業工程知識,將整個廠區分解為動力、鑄造、機加、熱處理、裝配、倉儲、辦公生活等七大功能模塊。
    接著,是最關鍵的標準化設計。
    趙四繪製了核心的鋼結構骨架、牆板、屋麵板的標準圖紙,嚴格規定了型鋼的截麵尺寸、連接節點的樣式、螺栓孔的定位精度。
    他特別強調了“公差與配合”的概念,這是確保不同工廠生產的構件能夠現場順利組裝的關鍵,也是當前國內工業生產中最容易被忽視的環節。
    “我們要的不是‘差不多’,而是‘一絲不差’!”
    趙四在小組會議上反複強調,他親自示範如何使用遊標卡尺和標準量規進行精密檢測,讓習慣了“毛估估”的技術員們大開眼界。
    短短一周多時間,一套包含上百張圖紙和厚厚一遝技術條件說明的《906工程模塊化建廠初步設計方案(第一版)》終於出爐。
    方案詳細規定了每個模塊的構成、尺寸、材料、加工精度、驗收標準,甚至包括了模塊分解運輸和現場組裝的初步工藝流程圖。
    方案擺在馮衛國桌上時,這位老革命眼中放光,一拍大腿。
    “好!就這麽幹!我馬上向總指匯報,申請協調重慶方麵的廠家!”
    事情比預想的還要順利。
    三線建設總指揮部高度重視這個創新性的提議,認為如果試點成功,將對整個三線建設的速度和效益產生革命性影響。
    總指迅速下達指令,要求重慶幾家有實力的大型機械廠和金屬結構廠全力配合906廠的模塊化試點任務。
    幾天後,趙四帶著王永革和一小箱沉甸甸的設計圖紙、技術文件,再次踏上了顛簸的旅程。
    這一次,目標是西南工業重鎮——山城重慶。
    與906廠所在山穀的艱苦荒涼截然不同,此時的重慶,是一座彌漫著濃厚工業氣息和戰時氛圍的喧囂城市。
    高聳的煙囪冒著滾滾濃煙,長江和嘉陵江上船隻往來如梭,街道上充斥著各種口音的行人,以及不時呼嘯而過的軍車。
    對接工作並非一帆風順。
    盡管有總指揮部的指令,但重慶第二機械廠和長江金屬結構廠的領導和技術人員,最初對這個“模塊化”任務充滿了疑慮和抵觸。
    在第二機械廠的會議室裏,頭發花白、戴著厚厚眼鏡的劉總工程師,捏著趙四帶來的圖紙,眉頭擰成了疙瘩。
    “趙專家,不是我們不支持三線建設,你這個要求……太苛刻了!”
    劉總工指著圖紙上標注的尺寸公差,“±0.5個毫米?”
    “我們廠裏現有的設備,加工大型結構件,能控製在±2毫米以內就算老師傅手藝精湛了!”
    “還有這個連接板的平麵度要求,這得要大型龍門刨床精加工才行,我們現在主要任務是為前線生產設備,哪有這個產能和精力?”
    長江金屬結構廠的馬廠長說話更直接:“趙同誌,你們這個想法是好的,但不符合實際嘛。”
    “每個廠的情況都不一樣,哪有放之四海皆準的標準?”
    “我們的工人習慣了自己的做法,突然搞這一套,效率肯定下來,耽誤了其他重要任務,誰負責?”
    麵對這布置麵對多少遍的質疑,趙四早有準備。
    他沒有急躁,也沒有用上級指令壓人,而是耐心地擺事實、講道理。
    “劉總工,馬廠長,各位老師傅,”
    趙四的態度誠懇而尊重,“我理解大家的困難。”
    “但請想一想,我們為什麽要在山溝裏建906廠?”
    “是為了應對最嚴峻的考驗。”
    “如果我們的工廠因為建設周期過長,或者因為建設質量不過關,在需要的時候無法發揮作用,那之前的投入和努力不就白費了嗎?”
    他拿起一塊從906廠帶來的、因為基礎不平導致設備安裝困難的混凝土基礎碎塊。
    又展示了幾張因為構件不標準導致現場安裝時不得不強行切割、焊接,既浪費工時又影響強度的現場照片。
    “模塊化、標準化的目的,正是為了從根本上杜絕這些問題。”
    “是的,前期對加工精度要求是高,會暫時影響一些效率。”
    “但一旦標準統一,構件可以互換,現場的組裝速度會成倍提升,整體質量會有質的飛躍!”
    “這就像部隊用的槍械子彈,如果規格不一,仗還怎麽打?”
    他接著詳細解釋了公差配合的重要性,用生動的比喻說明為什麽“嚴絲合縫”對於快速組裝和結構穩定至關重要。
    他還帶來了馮衛國特批的、從906廠本就緊張的經費中擠出來的一筆“技術協作費”,承諾對於因執行新標準而可能增加的成本和工時,會給予適當的補償。
    更重要的是,趙四並非空談。
    他挽起袖子,深入兩個廠的車間,與老師傅們一起研究現有設備如何通過改進工裝夾具、優化切削參數來達到更高的精度要求。
    他甚至親自上手操作一台老舊的銑床,演示如何通過精細調整和多次測量,將一塊連接板的平麵度加工到接近圖紙要求,讓圍觀的老工人們嘖嘖稱奇。
    “這位趙專家,手上真有活兒!”車間裏開始流傳這樣的評價。
    技術的說服力,加上誠懇的態度和實在的支持措施,逐漸打消了廠家領導和技術骨幹們的疑慮。
    劉總工和馬廠長的態度開始鬆動,他們召集技術骨幹,對照趙四帶來的圖紙和標準,逐一研究實現的可能性。
    最大的轉折點發生在一次關鍵的技術協調會上。
    當討論到最棘手的大型鋼構架焊接變形控製問題時,趙四提出了一個利用對稱焊接順序和預設反變形量的工藝方案。
    這個方案非常新穎,幾位老焊工都表示懷疑。
    趙四沒有爭論,直接要過焊槍和防護麵具,在車間的廢料區,找了兩根型鋼,當著所有人的麵操作起來。
    他運焊槍的手法嫻熟穩定,焊縫均勻飽滿,更關鍵的是,他嚴格遵循了自己提出的焊接順序。
    當焊接完成,構件冷卻後,用水平尺和拉線一量,變形量果然被控製在了極小的範圍內!
    這一手實實在在的操作,徹底折服了在場所有的人。
    劉總工激動地握住趙四的手:“趙專家,心服口服!”
    “就衝你這手藝和技術,這活兒,我們二機廠接了!保證按質按量完成任務!”
    馬廠長也慨然表態:“長江廠絕不含糊!就當是為三線建設闖一條新路出來!”
    山城協作的大門,終於被趙四用技術和誠意撬開了。
    重慶的工廠裏,很快響起了為906廠生產標準模塊構件的機器轟鳴聲。
    趙四和王永革留在重慶,穿梭於各個協作廠之間,進行技術交底、質量監控和進度協調,確保第一批“積木”能夠順利生產下線。
    看著車間裏那些按照統一標準下料、成形、焊接的鋼構件,趙四知道,模塊化建廠這盤大棋,已經落下了至關重要的第一子。
    接下來,就是將這批“積木”,安全運抵群山深處的戰場。
    那將是另一場嚴峻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