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就地取材

字數:5231   加入書籤

A+A-


    夜色褪去,山穀在晨曦中蘇醒,河水的嘩嘩聲與林間的鳥鳴交織在一起。
    動力車間銀灰色的外殼上凝結著露水,在初升的陽光下閃爍著細碎的光芒。
    但趙四和馮衛國沒有時間欣賞這晨景,簡單的早飯後,便帶著王永革和幾名懂些水文、地質的工人和技術員,沿著河岸向上遊進發。
    河穀兩岸是陡峭的山坡,植被茂密,幾乎無路可走。
    他們隻能用柴刀劈砍藤蔓,手腳並用地在濕滑的岩石和鬆軟的腐殖土上艱難前行。
    衣服很快被露水和汗水打濕,沾滿了草屑和泥漿。
    趙四走在最前麵,目光銳利地掃視著河道。
    他需要的,是一個理想的壩址。
    河道相對狹窄,兩岸基岩堅固,能夠承受築壩的壓力,同時上遊最好有一個相對開闊的穀地,能形成一定的庫容,以調節水流,保證枯水期的發電量。
    落差自然是越大越好。
    馮衛國雖然年紀稍長,但行伍出身的底子讓他步履依舊矯健。
    他一邊撥開擋路的枝條,一邊喘著氣說。
    “趙專家,這山裏找塊平地都難,要找你說的那種‘咽喉’地段,不容易啊!”
    “正因為難,以前才沒人打這裏水的主意。”
    趙四應道,他的注意力全在河道的地形變化上,
    “但我們等不起,必須找到。”
    走了約莫兩三裏地,河道在這裏拐了一個急彎。
    水流受山崖阻擋,變得湍急,白色的浪花拍打著黝黑的岩石,發出轟鳴。
    趙四停下腳步,仔細觀察。
    這裏的地形果然有些特殊。
    拐彎處,一側是近乎垂直的峭壁,岩石裸露,看起來十分堅硬;
    另一側雖然坡度較緩,但也是堅實的山體。
    河道在此處被天然收束,寬度不足二十米。
    向上遊望去,地勢略顯開闊,形成一個小的葫蘆口。
    “老王,測量一下流速和大致水深。”
    趙四下令。
    王永革立刻和一名技術員拿出簡易的浮標和秒表,在相對平緩的岸邊進行粗略測量。
    馮衛國則帶著人勘察兩岸的岩石情況,用地質錘敲敲打打。
    “趙工,這裏流速很快!水深也不錯!”王永革匯報。
    “主任,這邊岩體很完整,是硬質砂岩,適合做壩基!”另一邊也傳來了好消息。
    趙四爬上河邊一塊巨大的岩石,俯瞰整個河道拐彎處,心中快速計算著。
    這裏的天然落差大約有四五米,如果修築一座幾米高的攔水壩,可以將落差增加到十米左右。
    這個落差對於小型水電站來說,已經具備了基本條件。
    “就是這裏了!”
    趙四跳下岩石,語氣肯定地對圍攏過來的眾人說,
    “地形條件理想,岩石基礎好,落差也夠。”
    “我們就在這裏,給906廠,給這片山溝,建起自己的‘光明之源’!”
    選址確定,隻是萬裏長征第一步。
    接下來更關鍵也更艱難的是:用什麽來建?
    回到指揮部,趙四立刻鋪開圖紙,但畫的不是水電站的最終效果圖,而是一張張零部件草圖和技術要求。
    他清楚地知道,在眼下這種物資極度匱乏的條件下,等待上級調撥專用水電設備是癡人說夢,必須發揚“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精神,充分利用一切能利用的廢舊物資。
    “水電站核心是水輪機、發電機和傳動係統。”
    趙四用鉛筆點著圖紙,“水輪機,我們自己做!”
    “用廢舊鋼材切割焊接,製造簡單的衝擊式水輪機,雖然效率比不上工廠成品,但結構簡單,可靠耐用,適合我們當前的技術水平。”
    “發電機是關鍵,也是最難解決的。”
    馮衛國皺著眉頭,“這玩意兒技術含量高,咱們可造不出來。”
    “沒錯,全新的發電機想都別想。”
    趙四點點頭,話鋒一轉。
    “但是,廠裏和附近有沒有報廢的汽車、坦克?”
    “甚至是損壞的機床?”
    “它們的發動機、電機,或許可以改造!”
    一句話點醒了馮衛國。
    “對啊!我怎麽沒想到!”
    “倉庫裏還真堆著些破爛!”
    “有以前運輸隊報廢的兩台老解放卡車的發動機,還有幾台不知道哪個野戰部隊淘汰下來、說是修複價值不大的舊發電機!”
    “一直當廢鐵扔著呢!”
    “太好了!”
    趙四精神一振,“立刻把它們都找出來!”
    “王永革,你帶幾個老師傅,負責拆卸檢查,評估哪些部件可以利用。”
    “重點是發電機轉子和定子,看繞組損壞情況,能修複的盡量修複!”
    “是!”王永革領命,立刻帶人衝向倉庫。
    “傳動部分,可以用廢舊卡車的變速箱、傳動軸來改造。”
    “壓力鋼管是個難題……”
    趙四沉吟著,“沒有無縫鋼管,我們就用厚鋼板卷製焊接!”
    “雖然工藝要求高,但咱們有最好的焊工!”
    “閘門和啟閉機呢?”馮衛國問。
    “木頭!”趙四果斷地說,“就地砍伐硬木,製作簡易的木閘門。”
    “啟閉機可以用滑輪組和手搖絞盤代替,結構簡單,可靠就行!”
    一場轟轟烈烈的“尋寶”和“再造”運動在906廠展開。
    倉庫角落堆積如山的廢舊物資被翻了出來,那些原本被視為垃圾、準備回爐的零件,此刻在趙四和技術工人眼中,都成了潛在的寶貝。
    王永革帶著人,在油汙和鏽跡中奮戰,小心翼翼地拆卸著那些報廢的發動機和舊發電機。
    用萬用表測量繞組,用刮刀清理積碳和鏽蝕,判斷著每一個零部件的“生死”。
    “趙工!這台發電機的定子繞組絕緣老化嚴重,但轉子看起來還行!”
    “趙工!這台卡車的發動機缸體裂了,但曲軸和飛輪說不定能用!”
    好消息和壞消息不斷傳來。
    趙四穿梭其間,憑借腦中龐大的知識庫,快速判斷著哪些可以修複,哪些需要如何改造。
    與此同時,另一路人馬在馮衛國的帶領下,開始清理選址處的雜草灌木,為壩基施工做準備。
    還有一隊工人,按照趙四的要求,開始砍伐附近山上的硬木,準備製作閘門和臨時工棚的材料。
    整個工地,仿佛一個巨大的、充滿創造力的手工作坊。
    沒有現成的設備,就用智慧和雙手去彌補。
    切割鋼材沒有大型機床,就用氣割槍配合砂輪;
    卷製鋼管沒有卷板機,就利用地形,將鋼板一端固定,另一端用絞盤和火烤慢慢彎曲成型……
    困難和意外層出不窮。
    一根重要的傳動軸在拆卸時發現鍵槽損壞嚴重,幾乎報廢。
    趙四觀察後,提出在現場用簡易工具重新銑削一個鍵槽的方案。
    一個老師傅自告奮勇,憑著幾十年鉗工的手上功夫,硬是在沒有專用銑床的情況下,一點點摳出了符合要求的鍵槽,精度居然絲毫不差。
    焊接厚鋼板管道時,對焊工的技術是極大的考驗。
    趙四親自示範,講解如何控製電流、焊條角度和行走速度,確保焊透且不變形。
    藍色的電弧光日夜閃爍,映照著工人們專注而堅毅的麵龐。
    在這個過程中,趙四“廢物利用”、“土法上馬”的理念,逐漸被工人們理解和接受。
    他們看到,那些原本被丟棄的零件,經過巧手改造和精心修複,真的重新煥發了生機,即將在新的崗位上發揮作用。
    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過程,極大地激發了工人們的創造熱情和主人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