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生命線的守護
字數:4385 加入書籤
巨大的溶洞群被正式命名為“七號工程”,代號“磐石”。
隨著首批工程兵部隊和施工機械的進駐,這片沉寂了億萬年的地下世界,被發電機組的轟鳴、風鎬的衝擊聲和戰士們的號子聲喚醒。
在趙四和鄭專家等人的共同指導下,入口通道被拓寬加固,主洞廳進行了初步的平整和清理,巨大的空間尺度讓人震撼,仿佛置身於一個天然的地下宮殿。
然而,當最初的興奮勁過去,嚴峻的挑戰立刻擺在了麵前。
地下環境與地麵截然不同,兩個致命的問題如同幽靈般纏繞著新生的“磐石”基地:通風和防潮。
盡管溶洞有天然通風口,但對於未來將容納大量人員、設備,並可能進行焊接、切割等作業的工廠來說,這點自然通風遠遠不夠。
施工剛開始沒多久,戰士們就感到胸悶、氣短,尤其是在進行爆破或焊接作業時,煙霧和粉塵久久不散,空氣中彌漫著刺鼻的味道。
一支粗大的蠟燭,在離洞口稍遠的作業麵,火苗會變得微弱發黃,明確警告著氧氣含量的下降。
更令人頭疼的是潮濕。
喀斯特地貌地下水資源豐富,洞壁常年滲水,空氣濕度極大。
剛運進來的鋼材工具,一夜間就能蒙上一層水珠,幾天不注意就會生出斑駁的鏽跡。
鋪設的臨時電線接頭處必須做嚴格的防水處理,否則極易短路。
戰士們睡覺的帳篷裏,被褥總是濕漉漉的,很多人身上起了濕疹,關節酸痛。
這種無處不在的濕氣,不僅損害健康,更會嚴重威脅未來精密機床和設備的使用壽命。
“不行,這樣下去根本沒法長期堅持,更別說搞生產了!”
工程兵團的張團長皺著眉頭,找到正在主洞廳測量數據的趙四和鄭專家,
“趙顧問,鄭工,得趕緊想個辦法!這才幾天,同誌們就反映渾身不得勁,設備也鏽得厲害!”
鄭專家也是一臉凝重:“通風和防潮是地下工程的世界性難題。
按照常規做法,需要鋪設巨大的送風管道,安裝大功率的通風機,還要建設複雜的除濕係統。
但這需要大量的電力、設備和鋼材,施工周期長,對我們目前的條件來說,難度太大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趙四身上。
這位年輕的顧問已經用他精準的選址眼光證明了自己的價值,現在,大家期待他能再次創造奇跡。
趙四沒有立即回答。
他伸手觸摸著冰冷潮濕的岩壁,感受著那滑膩的水汽,抬頭望向高處那些隱約可見的通風裂隙。
腦中飛速運轉,結合著係統提供的《地下工程環境控製係統概要》知識,以及之前在906廠搞小水電站和模塊化建設時積累的“土法”經驗。
“張團長,鄭工,常規方法確實困難。”
趙四終於開口,語氣沉穩,“但我們不能等,也等不起。我們必須立足現有條件,搞一套‘土洋結合’、高效節能的辦法。”
他領著眾人走到洞壁一處滲水較嚴重的地方,又指著頭頂的通風口:“問題確實存在,但解決問題的條件,大自然也給我們預備了一部分。關鍵是如何利用好。”
接下來的幾天,趙四幾乎泡在了洞裏。
他帶著技術人員,拿著風速儀、濕度計,一點一點地測量洞內不同位置的氣流走向、濕度變化規律。
他發現,由於洞內外溫差和氣壓差,空氣其實是在緩慢流動的,隻是動力不足,分布不均。
而潮濕的主要來源是洞壁滲水和地下河蒸發。
基於這些觀察和數據,趙四提出了一個創造性的“生態循環通風除濕係統”方案。
“通風方麵,我們不能光靠蠻力抽風。”
趙四在臨時繪製的洞體剖麵圖上比劃著,“我們要‘借勢’和‘導流’。
首先,在幾個主要的天然通風口處,修建簡易的、像煙囪一樣的‘引風塔’,利用高度差產生的煙囪效應,增強自然抽風能力。
其次,在洞內關鍵位置,懸掛大量用廢舊帆布製作的、類似船帆的‘導風簾’,引導氣流流向作業區和生活區,避免死角和渦流。
最後,再輔助以少量由小水電站供電的軸流風機,在關鍵時段加強通風。
這樣,以自然動力為主,機械動力為輔,用最小的能耗實現基本通風換氣。”
“那除濕呢?”張團長急切地問。
“除濕的關鍵是降低空氣裏的水分。”
趙四拿起一塊被水浸濕的石灰岩碎塊,“我們可以利用現成的材料——生石灰!
這東西吸水性強,價格便宜,容易獲取。
我建議,在洞內濕度大的區域,特別是生活區和未來設備區,修建大量的‘石灰吸濕池’或懸掛‘石灰布袋’。
定期更換飽和的石灰,就能有效降低局部濕度。這法子土,但見效快,成本低。”
他頓了頓,補充了一個更巧妙的點子:“另外,我發現我們那條地下河的水溫常年偏低。
我們可以鋪設一條簡單的管道,讓部分洞內空氣先流過一段被地下河水冷卻的管道,空氣中的水汽遇冷會凝結成水析出,相當於一個簡易的‘表冷器’除濕裝置。
雖然除濕量有限,但幾乎不耗能,可以作為補充。”
這個方案,既運用了流體力學和熱力學原理,又充分結合了當地材料和條件,充滿了因地製宜的智慧。
鄭專家聽完,眼鏡後麵的眼睛亮了起來,連連點頭:“妙啊!趙顧問!這個思路好!
不是硬碰硬,而是四兩撥千斤!充分利用自然條件,花錢少,見效快,非常適合我們現在的處境!”
張團長也興奮地一拍大腿:“我看行!引風塔和導風簾,咱們工程兵自己就能幹!
生石灰也好辦,我馬上聯係後勤去搞!冷卻管道更簡單,咱們有現成的焊工和技術員!”
說幹就幹。
方案迅速轉化為施工圖紙和指令。
戰士們被動員起來,利用開鑿出來的石料和木材,在幾個主要通風口建起了高出洞頂的簡易石砌塔樓。
洞內,一道道巨大的帆布簾被懸掛起來,如同古戰場的旌旗,巧妙地引導著氣流方向。
一袋袋生石灰被運進洞內,堆放在特意挖出的淺坑裏或裝入透氣的麻袋懸掛起來。
那段利用地下河水的冷卻管道也很快鋪設完成。
當係統初步建成投入運行時,效果是立竿見影的。
雖然比不上地麵幹燥舒爽的環境,但洞內的空氣明顯變得清新了許多,悶熱感和窒息感大大減輕。
作業區的煙霧粉塵能較快散去,生活區的被褥也不再濕得能擰出水來。
戰士們臉上的疲憊神色減輕了不少,施工效率得到了提升。
看著在導風簾下順暢流動的空氣,摸著幹燥了許多的床鋪,張團長對著趙四豎起了大拇指:
“趙顧問,你這一手,可真是救了急了!這地下長城,總算能喘口氣了!”
鄭專家更是感慨:“趙顧問,你這套辦法,完全可以寫進地下工程建設的教科書裏!
這才是真正符合國情、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