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蜀兵出
字數:16501 加入書籤
第一幕 巴山雨
成都皇城,夜色深沉,雨水敲打著宮殿的琉璃瓦,發出清脆的聲響。
大殿內燭火搖曳,映照出李勢,蒼白而亢奮的麵容。
這位成漢皇帝,正沉浸在東征的美夢中,對殿外百姓的苦難,充耳不聞。
“陛下,三軍已整備完畢,隻待聖旨便可東出。”
宰相解思明躬身稟報,語氣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憂慮。
李勢猛地從龍椅上站起,眼中閃著,狂熱的光芒。
“好!好!天命在我,東出必捷!傳朕旨意,明日卯時,祭旗出征!”
殿內群臣,麵麵相覷,無人敢直言勸諫。
誰都知道,自從李氏寵信佞臣王嘏以來,朝中敢言者非死即貶。
不久前,尚書郎費黑就因勸諫東征,而被下獄拷打,至今生死不明。
解思明暗自歎息,隻得領旨:“臣遵旨。”
退朝後,解思明獨自在相府徘徊,夜不能寐。
他深知東征的風險,成漢雖據蜀中天險,但國力遠不如東晉。
且冉閔新近南下,荊州局勢複雜,貿然東出恐陷兩線作戰。
更讓他擔憂的是軍心士氣,李勢暴虐,將士多畏而非敬。
加上連年征戰,百姓困苦,軍中糧草不濟,士兵怨聲載道。
“相爺還在為,東征之事憂慮?”一個聲音從暗處傳來。
解思明抬頭,見是將軍李奕,悄然來訪。
“是李將軍啊。”解思明苦笑,“陛下執意東征,我等為臣者,唯有盡力而為。”
李奕壓低聲音:“相爺可知,軍中糧草僅夠半月之用?”
“且士兵多為強征而來,士氣低落。如此東征,無異以卵擊石啊!”
解思明默然,他何嚐不知這些?
但李勢被王嘏等人蠱惑,一心想做“東出之主”,根本聽不進勸諫。
“為今之計,唯有盡快取勝,以戰養戰。”解思明無奈道,“但願天佑大成。”
李奕欲言又止,最終化作,一聲長歎。
與此同時,皇宮深處,王嘏正在向李勢進讒言。
“陛下,丞相似乎對東征,有所保留啊。”王嘏陰險地說。
“臣還聽說,他與東晉使者,有過秘密接觸...”
李勢頓時警覺:“什麽?解思明敢通敵?”
王嘏忙道:“臣不敢妄斷,但防人之心不可無啊。”
“陛下親征後,成都防務,還需心腹之人掌管。”
李勢點頭:“愛卿所言極是,朕命你為留守大都督,總攬朝政,監國攝政!”
這正是王嘏的目的,他立即跪地謝恩:“臣必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第二天清晨,成都郊外,大軍集結。
雨仍在淅淅瀝瀝地下著,八萬成漢軍列陣以待,旌旗在雨中低垂。
士兵們衣衫襤褸,麵帶菜色,許多人是被強征來的農夫。
手持簡陋的武器,眼中滿是,迷茫和恐懼。
李勢登上高台,舉行祭旗儀式。
他身穿金甲,外披紅袍,手持寶劍,看上去威風凜凜。
但浮腫的眼袋和蒼白的麵色,暴露了縱欲過度的痕跡。
“天命在朕,東出必捷!”李勢高聲呐喊,聲音在雨水中,顯得有些虛弱。
台下響應,稀稀拉拉,顯然士氣不高。
祭旗完畢,大軍開拔,李勢親自率領中軍。
以李奕為先鋒,解思明負責後勤,浩浩蕩蕩向東進發。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大軍行進在,崎嶇的山路上,速度緩慢。
雨水使道路泥濘不堪,不時有車輛陷入泥潭,士兵們疲憊不堪。
更糟糕的是,糧草供應,很快出現問題。
由於準備倉促,後勤混亂,許多部隊出發不久就斷糧了。
士兵們不得不采摘野果、挖掘草根充饑,怨聲載道。
“照這樣下去,不等見到東晉軍,我們自己就先垮了。”李奕擔心地對解思明說。
解思明苦笑:“我已派人,緊急征調糧草…”
“但蜀中連年征戰,府庫空虛,百姓貧苦,恐難以為繼啊。”
李奕沉默片刻,突然道:“相爺,若事不可為,當以保全,將士性命為重。”
解思明深深,看了他一眼,沒有回答,但眼神中有了決斷。
十日後,成漢軍終於出蜀入楚,抵達巴東地區。
這裏已是,東晉疆域,村莊相對富庶。
李勢立即下令:“就地取糧!敢有抵抗者,格殺勿論!”
這道命令,開啟了災難的序幕,饑餓已久的成漢士兵,如狼似虎地衝進村莊。
搶糧奪食,奸淫擄掠,無惡不作。
原本就對,成漢統治不滿的巴東百姓,更是怨聲載道。
村莊組織抵抗,但麵對正規軍,村民們的抵抗如同螳臂當車,很快被血腥鎮壓。
烽火在巴東大地升起,哭聲響徹雲霄。
消息很快傳到江陵,鎮守荊州的東晉名將桓衝大怒。
“蜀虜安敢如此!”立即調集兵力,準備迎戰。
與此同時,遠在竟陵天門山的冉閔,也接到了消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李勢果然東出了。”冉閔看著情報,麵色平靜,“比預想的還要快。”
墨離分析:“成漢軍沿途劫掠,已失民心,但兵力雄厚,有一戰之力。”
慕容昭道:“戰端一開,受苦的還是百姓。巴東多地已遭兵燹,流離失所者眾。”
冉閔沉吟片刻,下令:“加強戒備,但暫不介入。先觀其變。”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很快,一個意外事件,改變了冉閔的決定。
第二幕 烽火天
巴東戰事,迅速升級。桓衝不愧是東晉名將,他采取了誘敵深入的策略。
主動放棄一些城池,引誘成漢軍深入,然後設伏痛擊。
李勢初戰得利,連下數城,更加驕狂:“東晉軍不過如此!傳令三軍,直取江陵!”
解思明勸諫:“陛下,我軍孤軍深入,後勤不繼,恐中敵人誘敵之計啊!”
李勢不以為然:“丞相多慮了!朕觀東晉軍望風而逃,何足懼哉!”
王嘏的心腹監軍,在一旁煽風點火:“丞相莫非畏戰?陛下神武,東出必捷!”
李勢更加得意,不顧解思明勸阻,催促進軍。
果然,成漢軍在夷陵一帶,陷入桓衝設下的包圍圈。
東晉軍利用地形優勢,四麵夾擊,成漢軍大敗,傷亡慘重。
李勢倉皇逃出,龍袍都被箭,射穿數個窟窿,狼狽不堪。
“怎麽會這樣?怎麽會這樣?”李勢驚魂未定,喃喃自語。
解思明趁機勸諫:“陛下,我軍新敗,士氣低落,不如暫退蜀中,從長計議。”
但李勢不甘失敗,反而遷怒於將士:“都是這些廢物不盡力!”
“傳令,後退者斬!明日朕要親率禁軍,與桓衝決一死戰!”
這道嚴令,引發了更大災難。
成漢士兵本就士氣低落,又懼於軍法,竟然發生了,大規模嘩變!
一夜之間,上萬士兵逃亡,許多人投奔了東晉軍。
甚至反過來,帶領東晉軍,襲擊成漢軍營。
李勢大怒,下令鎮壓:“殺!給朕殺光這些叛徒!”
成漢軍內部,自相殘殺,混亂不堪。
桓衝趁機發動總攻,成漢軍全線崩潰,四散逃竄。
李氏在禁衛保護下,倉皇西逃,連禦璽都丟失了。
就在這混亂時刻,一個意外消息傳來,冉閔軍突然出動,大軍一路南下江陵!
原來,冉閔見成漢軍潰敗,東晉軍也損失不小。
認為時機已到,果斷出兵,欲趁亂奪取荊襄。
這個變故,讓戰局更加複雜。
桓衝麵臨兩難選擇,追擊潰敗的成漢軍,還是回防阻擊冉閔軍?
“冉閔果然狼子野心!”桓衝怒道。
“但李勢潰敗,不足為患。傳令,主力回防江陵,阻擊冉閔!”
東晉軍主力回撤,給了成漢軍喘息之機。李勢得以收攏殘部,退守巫縣一帶。
但此時的成漢軍,已元氣大傷,八萬大軍隻剩三萬餘人,且糧草盡失,士氣低落。
雪上加霜的是,後方傳來噩耗,王嘏發動政變,自立為帝,宣布李勢為叛逆!
原來,王嘏見李勢,東征失敗,認為時機已到。
勾結禁軍統領,軟禁皇室成員,自立為帝。
他還派人散布謠言,稱李勢已戰死沙場,為自己篡位,製造借口。
“逆賊!逆賊!”李勢得知消息,氣得吐血昏厥。
醒來後,他變得更加偏執,認為所有人都背叛了他,連解思明和李奕都遭到懷疑。
“一定是你們與王嘏勾結!來人啊,給朕拿下這些叛賊!”李勢瘋狂下令。
親兵麵麵相覷,無人動手。大家都明白,此時內訌無異自取滅亡。
解思明痛心疾首:“陛下!當下之急是回師平叛,而非猜忌忠臣啊!”
李奕也道:“臣願率敢死隊為前鋒,殺回成都,清君側!”
在眾人的勸說下,李勢稍恢複理智,但依然疑神疑鬼。
最終,成漢軍決定回師平叛。但前有東晉軍阻截,後有王嘏叛軍,歸路艱難。
更糟糕的是,叛軍已趁亂奪取了,巴東多處要地,切斷了成漢軍的退路。
李勢陷入了真正的絕境,前進無路,後退無門,四麵皆敵。
與此同時,冉閔軍進展順利,由於東晉軍主力,被桓衝調回江陵防禦。
荊襄地盤空虛,冉閔軍幾乎兵不血刃,就占領了大片土地。
“天王妙算,成漢與東晉兩敗俱傷,我軍得利。”墨離讚歎。
但冉閔並無喜色:“百姓受苦了,傳令各部,嚴禁劫掠,善待平民。”
這道命令贏得了民心。與被成漢軍蹂躪相比,冉閔軍的紀律嚴明形成了鮮明對比。
許多老百姓,主動為冉閔軍,提供糧草和情報。
然而,冉閔的仁慈,也帶來了問題:部隊糧草供應,更加緊張。
“天王,我軍糧草,僅夠十日之用。”李農擔憂地報告。
“若不能,盡快打開局麵,恐生變故。”
冉閔沉吟片刻:“是時候與桓衝談談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修書一封,派人送往江陵,提議停戰議和,共討成漢。
桓衝接到信後,陷入沉思。
東晉軍雖擊退了成漢軍,但損失也不小,且冉閔軍勢頭正盛,硬拚未必能勝。
更重要的是,建康朝堂對桓衝久戰不決已有微詞,王國金等人正想削弱他的兵權。
權衡利弊後,桓衝決定與冉閔,暫時議和。
“可允其請,但需以江為界,互不侵犯。” 一場意想不到的聯盟,形成了。
東晉與冉閔暫時停戰,共同對付,潰敗的成漢軍。
消息傳到李勢耳中,他徹底絕望了。
“天亡我也!天亡我也!”李勢仰天悲呼,狀若瘋癲。
解思明和李奕相視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決斷。
為了挽救,剩下的將士,必須采取非常手段了。
巴東的烽火仍在燃燒,但戰局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曾經囂張東進的成漢軍,如今成了甕中之鱉,生死懸於一線。
第三幕 血染江
巫峽深處,江水湍急,雲霧繚繞,殘存的成漢軍,被困在這片險要之地。
前有叛軍阻截,後有東晉軍追擊,糧草盡絕,士氣崩潰。
李勢躲在中軍大帳中,終日飲酒消愁,時而狂笑,時而痛哭,完全喪失了理智。
“陛下,軍中斷糧已三日,士兵多以樹皮草根為食…”
“甚至...甚至有偷食死者。”解思明痛心稟報,“請陛下,速做決斷!”
李勢醉眼朦朧:“決斷?什麽決斷?”
“朕是真命天子,自有天佑!明日...明日天兵天將,必來相助!”
解思明絕望地,退出帳外,李奕迎上來,麵色凝重。
“相爺,不能再等了,士兵們即將嘩變,屆時一切都晚了。”
解思明長歎一聲:“你說得對,為了這三萬將士的性命,有些事不得不做了。”
是夜,月黑風高。解思明和李奕悄悄召集,還能信任的將領,密議大事。
“陛下已經瘋了!再跟著他,我們都得死在這裏!”一個將領激動地說。
“可是弑君之罪...”另一個將領,十分猶豫。
李奕斷然道:“非為私利,實為救三軍性命!事後所有罪責,我一人承擔!”
解思明最終點頭:“既然如此,當斷則斷。”
“但不必弑君,可軟禁陛下,以陛下名義下令投降。”
計議已定,立即行動。李奕親率心腹士兵,趁夜突襲中軍大帳。
帳外守衛多是李奕舊部,大多選擇袖手旁觀。隻有少數死忠抵抗,很快被製服。
李奕衝入帳內,見李勢正醉臥榻上,口中還喃喃著,什麽“天命”“東出”。
“陛下,得罪了。”李奕沉聲道,命人將李勢,捆綁控製。
李勢驚醒,怒罵:“逆賊!你敢弑君?”
李奕平靜道:“臣不敢,隻為救三軍性命,暫請陛下歇息。”
控製住李勢後,解思明以皇帝名義,下達投降詔書。
派使者分別前往,冉閔和桓衝軍中請降。
然而,就在這個關鍵時刻,發生了意外。
王嘏的密使,悄悄潛入軍營,聯絡了一些,仍然忠於李勢的將領!
這些將領,發動突然反擊,試圖救出李勢。
軍營內爆發混戰,成漢軍徹底分裂為兩派,自相殘殺。
解思明和李奕措手不及,隻能率部抵抗。
戰鬥從營內,蔓延到整個山穀,成漢軍殘部陷入徹底混亂。
消息很快傳到,冉閔和桓衝耳中。
“成漢軍內亂?”冉閔驚訝,“真是天賜良機!”
墨離卻提醒:“天王,困獸猶鬥,其勢尤凶。”
“不如暫緩進攻,待其兩敗俱傷,再出手。”
冉閔點頭:“先生所言極是,傳令各部,收緊包圍,但暫不進攻。”
桓衝也做出了類似決定,東晉軍按兵不動,坐看成漢軍內訌。
這場內亂,持續了整整兩天。最終,解思明和李奕控製了局麵。
但成漢軍進一步減員,隻剩不足兩萬人,且人人帶傷,精疲力盡。
更糟糕的是,在混亂中,李勢被一支冷箭射中,重傷垂危!
“陛下!陛下!”解思明撲到李勢身邊,隻見這位狂妄的皇帝麵色慘白,氣息奄奄。
李勢艱難地睜開眼,似乎恢複了片刻清明:“解...解愛卿...朕...朕錯了...”
話未說完,便氣絕身亡,解思明悲痛欲絕。
盡管李勢昏庸暴虐,但畢竟是多年君臣,眼見如此結局,不禁潸然淚下。
李奕相對冷靜:“相爺,現在不是悲傷的時候。”
“陛下既薨,當立即確立新君,穩定軍心。”
但成漢皇室成員,都被王嘏控製在成都,哪裏去找新君?
就在這時,一個意外發現帶來了轉機,混戰中,士兵們找到了丟失的傳國玉璽!
解思明手捧玉璽,突然有了主意:“沒有新君…”
“我們就以玉璽為信物,向冉閔請降!冉素重信義,或可保全將士性命。”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李奕讚同:“事到如今,唯有如此了。”
二人於是以傳國玉璽為信,再次派使者前往冉閔軍中,表示願意率部歸降。
冉閔接到玉璽和降書,大喜過望:“得此玉璽,天命所歸!”
但墨離提醒:“天王,玉璽雖好,卻是燙手山芋。”
“若接受成漢軍歸降,恐與東晉再生齟齬。”
慕容昭也道:“且降軍眾多,糧草供應更是問題。”
冉閔沉吟良久,最終決定:“天命不可違。”
“既然玉璽歸我,自當承受其重。接受歸降,但需嚴加整編,以防生變。”
與此同時,桓衝也接到了,成漢軍請降的消息,立即派使者抗議。
“成漢乃東晉之敵,其降當受東晉受降,冉閔豈可越俎代庖?”
冉閔回應:“成漢軍自願歸降於我,非我強取。若桓將軍不服,可來爭奪。”
雙方使者往來,言辭激烈,幾乎再起戰端。
最終,在墨離的建議下,冉閔做出讓步。
同意與東晉共同受降,成漢降軍一分為二,各得一半。
玉璽則由冉閔保管,但承諾將來“共奉明主”。
這個方案,雖然勉強被雙方接受,但芥蒂已生。
冉閔與東晉的短暫聯盟,出現了裂痕。
受降儀式在巫峽口舉行,殘存的成漢軍放下武器,接受整編。
解思明和李奕交出玉璽,向冉閔和桓衝行禮。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解思明仰天長歎,淚流滿麵。
李奕相對平靜:“成漢氣數已盡,非人力可挽回,隻願冉天王能善待降卒。”
冉閔鄭重承諾:“既歸順於我,便是我兄弟。必一視同仁,絕不虧待。”
降卒中多有精壯之士,經過整編後,增強了冉閔軍的實力。
但同時也帶來了問題,降卒與原有部隊的矛盾。
糧草供應,更加緊張,以及與東晉關係惡化。
然而最大的危機,還在後麵,王嘏得知成漢軍投降後……
大怒之下,竟然做出了一個瘋狂決定...
第四幕 蜀難歸
成都皇城內,王嘏得知李勢戰死、成漢軍投降的消息,不但不悲,反而大喜。
“好好好!李勢死得好!降得好!”王嘏在殿中狂笑,“如今朕才是大成唯一皇帝!”
他下旨追諡李勢為“煬皇帝”,宣布所有投降將士為“叛國逆賊”,其家眷盡數下獄。
這道旨意,在成都引起恐慌,許多將士家眷,被逮捕下獄。
財產被沒收,女子充入官妓,哭喊聲遍街巷,怨氣衝天。
消息傳到巴東,降卒們,悲憤交加。
“王嘏老賊!安敢如此!我家老小都在成都,這可如何是好!”
“早知如此,不如戰死沙場!”軍心頓時浮動,甚至有人試圖逃亡回蜀,救回家人。
冉閔麵臨,嚴峻挑戰,若放任不管,軍心必亂。
若出兵蜀中,則與東晉和約破裂,且糧草不濟,勝算渺茫。
“天王,此事棘手。”墨離分析,“不出兵,降軍必亂;出兵,則多麵受敵。”
慕容昭建議:“或可派精幹小隊潛入成都,救出部分重要將領家眷,以安軍心。”
冉閔采納此議,派董猙率黑狼騎精銳,扮作商隊,秘密入蜀。
與此同時,解思明和李奕,主動請纓。
“我等願回蜀中,聯絡舊部,裏應外合,推翻王嘏!”
冉閔猶豫:“二位剛歸順,豈可再涉險地?”
解思明堅定道:“王嘏倒行逆施,荼毒蜀中。”
“我等雖已降天王,但不能坐視鄉梓遭難。且救出家眷,也能安定降軍之心。”
李奕也道:“臣在蜀中尚有舊部,可暗中聯絡。若得天王者支持,或可成事。”
冉閔最終同意:“既然如此,二位小心。”
“朕派兵在邊境策應,若事成則進,事敗則退。”
解思明和李奕,於是秘密返回蜀中,憑借昔日人脈……
他們很快聯絡上,一些對王嘏不滿的將領和豪強,暗中組織,反抗力量。
然而王嘏很快察覺了異常,加強了戒備和鎮壓。
成都戒備森嚴,進出困難,反抗行動舉步維艱。
就在這時,一個意外事件,改變了局麵,東晉方麵突然采取行動!
原來,桓衝見蜀中內亂,認為有機可乘。
不顧與冉閔的約定,擅自派兵西進,試圖奪取巴蜀。
這個舉動,激怒了冉閔:“桓衝背約,士可忍孰不可忍!”
他立即調集兵力,攔截東晉軍。兩家在長江一線對峙,幾乎爆發衝突。
消息傳到建康,朝堂震動。
謝安緊急調解,派使者斥責桓衝:“將軍豈可背約尋釁?速退兵!”
王國金卻暗中支持桓衝:“巴蜀空虛,正當取之。”
“冉閔乃北傖流寇,安可信守諾言?”
東晉朝廷內部,分歧已公開化,主戰派與主和派激烈爭論。
王嘏得知東晉與冉閔對峙,大喜過望:“天助我也!”
趁機加強鎮壓,屠殺疑似反抗者,成都血流成河。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解思明和李奕的行動更加困難,多次險遭逮捕,幸得舊部掩護才脫險。
關鍵時刻,董猙的黑狼騎,發揮了作用。
他們潛入成都,救出了一些重要將領的家眷,包括解思明的妻兒和李奕的老母。
這一舉動,贏得了將軍的衷心感激,軍心暫時安定。
但更大的危機接踵而至,慕容恪病重痊愈後,穩定了北方局勢。
突然派大軍南下,直逼荊州!
原來,慕容恪見南方混亂,認為有機可乘,欲一舉奪取荊襄。
前有東晉軍對峙,後有慕容軍壓境,冉閔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天王,為今之計,唯有與東晉暫時和解,共抗慕容氏。”墨離建議。
冉閔憤然:“桓衝背信棄義,安可再盟?”
慕容昭勸道:“胡虜當前,漢室為重。私怨可暫放,共抗外敵要緊。”
經過激烈思想鬥爭,冉閔最終同意與東晉和解。
派往建康的使者,帶回謝安的親筆信:“胡虜南侵,華夏危殆。”
“願與天王摒棄前嫌,共禦外侮。已令桓衝退兵,請天王速往北線禦敵。”
冉閔於是留部分兵力防備東晉,親率主力北進,迎戰慕容軍。
與此同時,解思明和李奕在蜀中的行動,取得了突破。
他們說服了,成都守將反正,趁夜打開城門,裏應外合,一舉擒獲王嘏!
“逆賊!朕待你不薄,安敢反叛!”王嘏被擒時,破口大罵。
解思明冷冷道:“你荼毒蜀中,天人共憤。今日就是你的死期!”
王嘏被當眾處決,成都百姓,拍手稱快。
解思明和李奕控製成都後,立即釋放被關押的將士家眷,開倉賑糧,安撫百姓。
然後,他們派使者,快馬加鞭向冉閔報捷,並表示願奉冉閔為主,永鎮西陲。
然而使者趕到前線時,冉閔正與慕容軍激戰,無暇西顧。
“告訴解相和李將軍,暫代守成都,安撫百姓。”
“待我破慕容後,再議蜀中之事。”冉閔匆匆回複。
蜀中之亂暫時平定,但更大的風暴,正在北方醞釀。
慕容恪親率大軍南下,與冉閔軍對峙於長江北岸。
曾經東出的蜀兵,如今或降或散,曾經囂張的李勢,早已身死國滅。
而王嘏的野心,也隨著他的人頭落地,而煙消雲散。
唯有巴蜀百姓,依然在亂世中掙紮求存,盼望著和平的曙光。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而這條東出之路,最終成了一條不歸路,血染峽江,魂斷巴山。
站在長江北岸,冉閔南望建康,西思成都,北拒慕容,心中感慨萬千。
亂世之中,每一步都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便是萬劫不複。
“傳令三軍,準備迎戰!”冉閔的聲音,在江風中格外堅定。
“讓慕容恪看看,漢家兒郎的骨氣!”
江濤洶湧,戰鼓震天。又一場大戰,即將爆發。
本章完)
喜歡漢障不臣土請大家收藏:()漢障不臣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