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江山一統
字數:6532 加入書籤
十個軍團共三十萬人,作為朝廷直接掌握的主戰部隊,是未來對外大規模作戰的主力,重要軍事行動和主要將領任免必須經過皇帝批準。
因為唐朝的外來威脅主要來自北方、和西部的少數民族,所以軍隊的配置更側重於這兩個方向。
東南方向組建三個水陸結合的部隊,主要是考慮遠景更多將是海上遠征,所以先期準備一些骨幹,方便以後擴充。
除朝廷直屬的三十萬人,對朝廷的保衛部隊進行改編,廷衛司的八千人不變,命名為禦林軍,為皇帝的親軍衛隊,仍由樞密院管理。
衛尉寺下轄的軍隊擴充為一萬五千人,主要負責京城及朝廷重地的保衛工作,直接向皇帝負責。
可以讓兩支部隊各司其責,相互牽製,不容易形成獨大的局麵。
各道為了維護地方的安全和穩定,也需要擁有一定數量的軍隊,每個道可配備八千人以下的部隊,裝備冷兵器,由各道建設管理,但是所有人員登記在冊,送到兵部備案,並受到兵部的監管。
全國所有的軍隊,十個軍團三十萬人,禦林軍和衛尉寺兩萬多人,地方維穩部隊加起來約十三萬人,全國軍隊總量共四十五萬多人,除此之外的其他部隊全部遣散淘汰。
在部隊建設上,堅持“兵在精,不在多”的原則,把朝廷直轄的部隊打造成精兵猛將,擁有強大的戰鬥力。
在兵製上,李純決定既不實行府兵製,也不實行募兵製,而是借鑒前世的經驗,實行義務兵與職業兵相結合的方式。
具體上,男子到了17歲以後,都有服役的義務,每個人服役期為三年,滿三年後可以退伍,也可以選拔為職業兵。
職業兵可以再服役五年,每年發放可觀的薪水,如果特別優秀的,可以再延長服役五年。當然隻有少數義務兵才有機會選拔為職業兵,這些職業兵主要擔任班長、副班長等骨幹。
為了鼓勵適齡青年當兵,朝廷采取免除徭役、減免賦稅等鼓勵措施。對於義務兵,順利服役滿三年後,可以發一筆可觀的退役金,職業兵退役後則可以進入政府公職,從事保衛、治安等工作。
重整後的全國部隊數量,比削藩前少了近一半,可以有效的減輕百姓養兵的負擔,節約的經費可以建造一批新的兵工廠,製造威力更強的火器,配備給各個軍團。
聽到李純關於行政區和軍隊重組的設想,李吉甫、裴垍、李絳等人無法全部理解。
李絳說:“陛下,設置17個道我還能理解,新組建的軍隊以後還要打到南洋,想法是不是有點超前了?”
李純道:“南洋算什麽,以後還要打到大食和天竺。”
李吉甫問道:“皇上,大食和天竺距離遙遠,很難攻取吧。”
李純道:“目前是有點難度,等我們以後國力強大了,完全可以打過去,我們要有點遠景目標。”
裴垍說:“陛下真是目標遠大,當年太宗和玄宗皇帝也隻打到了西域。”
李純道:“目標再大,現實中也要一步一步來,先把內部搞好,等經濟和軍事發達了,才有遠征的實力。”
李絳說:“以臣之見,當下還是要把這17道的官員和十個軍的將領選好。”
李純讚同道:
“說得對,這次韓弘表現不錯,就讓他挑一個道的布政使,張茂昭可以選一個軍的統領,李愬、李聽是一對會打仗的好兄弟,不愧是名將李晟的兒子,可以各領一軍,劉光顏、烏重胤、李元奕也都立了大功,可以各領一軍,範希朝更不必說,領軍入朝皆可,都要重用,其他的官員和將領你們在商議一下,爭取把最能幹的人放上去。”
李吉甫問:“李師道和吳少陽怎麽安排?”
李純平靜地說道:
“給他們一個布政副使的位置吧,吳少陽的兒子吳元濟可以安排到平東軍任副統領,李師道手下的大將劉梧可以平遼軍任副統領,他們兩個畢竟沒有公開反叛,其他的藩鎮也在觀望著,隻要願意服從朝廷的,都給他們一個出路。”
李吉甫說:“陛下宅心仁厚,對他們夠照顧了,相信此次改革可以順利進行。”
李吉甫和裴垍代表朝廷,分別找李師道和吳少陽談話,兩個人本以為朝廷可能會把他們的官職擼掉,沒想到還給了新的官職,雖然權力縮水了,但是一下子給安排了兩個人,已經算是比較照顧了,均表示服從朝廷的安排。
朝廷采取懷柔措施,讓各地的其他藩鎮也放下心來,覺得都有個出路,沒必要去反叛,朝廷的改製推行的很順利。
經過和朝廷的幾個重臣充分的溝通商議,李純正式下旨任命17個布政使:
許孟容任京畿道布政使,韓弘任關內道布政使,張弘靖任幽燕道布政使,李鄘任河北道布政使,張敬則任河南道布政使,張重衡任河東道布政使,王鍔任山東道布政使,柳公綽任淮揚道布政使,武元衡任川蜀道布政使,劉伯芻為湖北道布政使,元義方為江東道布政使,嚴礪為湖南道布政使,韋丹為黔中道布政使,程執恭為江西道布政使,楊於陵為嶺南道布政使,韓愈為閩潮道布政使,李逢吉為安南道布政使。均為正三品文官。
關於十個軍團統領,李純另外下旨任命:
李聽為平遼軍統領,烏重胤為平胡軍統領,李愬為平蕃軍統領,高霞寓為平蠻軍統領,韓泰為平東軍統領,李元奕為平海軍統領,蔣義為平南軍統領,劉光顏為鎮北軍統領,張茂昭為威西軍統領,嚴秦為興中軍統領。均為正四品武官。
其他有功之臣也升了官,左右丞李吉甫、裴垍由從二品,升為正二品,李絳升為兵部尚書,範希朝出征有功,調任為兵部侍郎,加左金吾衛大將軍封號。
李師道任命為河東道布政副使,吳少陽任命為湖北道布政副使,吳元濟任命為平東軍副統領,劉梧任命為平遼軍副統領。
田弘正任命為平胡軍副統領,張廣孝任命為衛尉寺正卿,郭釗任為廷衛司郎中兼禦林軍統領。
關於劉禹錫和柳宗元,李純本想重用,但是因為他們當時和王叔文有牽連,阻力較大,所以將柳宗元任命為安南道布政副使,劉禹錫任命為閩潮道布政副使,也算是提拔使用。
其他級別低一些的官員和將領,李純也沒有那麽多精力去考慮,於是讓兩位宰相和吏部、兵部拿出意見,如果才堪其用,均照準任用。
朝廷通過一係列軍事、政治手段,收回了藩鎮手中的權力,在全國重新組建17個道,10個軍團,實行軍政分離,從製度上清除了藩鎮割據的土壤。
在官員任免上,李純一方麵考慮這些人的能力和貢獻,也考慮他們原來的職位和資曆,力求大家都能接受,平穩過渡。
即位第四年,李純終於徹底解決了藩鎮問題,除掉了朝廷最大的禍患,不免長長的舒了一口氣。前麵已經解決了宦官問題,經濟問題也有所起色,即位時的三大問題,算是解決了兩個半。
李純計劃,下步重點發展經濟、科技、軍事,增強綜合國力,爭取在兩到三年以後,開始對外用兵,掃除吐蕃、回鶻等外部勢力的威脅,奪回被占的隴右等地,進一步開疆拓土,重振大唐聲威。
在全國組建17個道、10個軍團以後,李純認為,雖然進行了軍政分離,但是按照唐朝的製度,地方官員和將領權力依然很大。
以前,節度使和刺史、縣令簡直是地方的土皇帝,簡直是為所欲為,將領的權力也太大,一旦起了異心就難以駕馭,如果派出宦官做監軍,又會影響將領的自主權,削弱部隊的戰鬥力。
李純覺得,最核心的就是軍政主官的權力太大,必須要進行適當的分權或限製,避免一個人說的算,不能想怎麽來就怎麽來。
根據前世的經曆,李純覺得可以引入集體決策機製,就是重大事項不能主官一個人說的算,必須要和幾個重要屬員商議,集體決策。
從目前來看,道一級的作用最重要,李純打算先在道一級引入集體決策機製,待成熟後,再向其他機構推廣。
具體設想是,在各道設一個正三品的布政使的基礎上,再設一個從三品的按察使,一個正四品的布政副使,一個從四品的都統,一個從四品的學政,組成五人政務會,各道的重大事項必須經過政務會的討論決定後,才能實行。
人員分工是:布政使作為道的最高長官,負責全道的各項事務,主持政務會;按察使分管道的監察和人事方麵的事務,既是道的二號官員,也是是朝廷派駐的監督官員,負責監督政務會的落實;布政副使為布政使的副手,日常分管民事和經濟方麵的事務;都統主管軍事和治安;學政主管文化和教育。
政務會主要由布政使發起召開,其他成員兩人以上也可以發起召開。對於布政使的政令,按察使如認為越權,可要求提交政務會討論決定。
政務會的決策采取現場表決製,多數人支持的意見為最終的政令。如政務會多數人的意見和布政使不同時,可由布政使、按察使聯合上奏朝廷,由朝廷裁決。
說白了,政務會有點像前世各地的常委會,主官的權力雖然仍然比較大,但是在重大事項上必須尊重其他成員的意見,否則就會有被架空的風險。
由於是集體決策,也壓縮了主官為所欲為的空間,形成了一定的分權和製約。
李純和李吉甫、裴垍說起關於成立道的政務會的想法,沒想到李吉甫笑了:
“陛下,這不是和我們中書省五人商議後,再決定向皇上提出辦理意見的套路是一樣的嗎?”
李純微笑著說:“是這麽回事,重大事項還是集體商議才能吸收大家的智慧,想的會更周全。”
裴垍讚同道:“通過軍政分離和政務會,徹底限製了地方大員的權力,可以很好地維護朝廷的權威,完全可以推行。”
各道原來設的官員有三個,正三品的布政使、正四品的布政副使,從四品司馬。李純覺得各州也有司馬,兩級的官名還是要有所區別,所以將道一級的司馬改為都統。
組建五人政務會,其實就是在各道另外再增加一個從三品的按察使,增加一個從四品的學政,給人升官的事好辦,各道的很快就按照朝廷的規定配備官員,組建起五人政務會。
各道組建五人政務會以後,布政使的權力相對縮水,按察使作為朝廷派駐各道的監察人員,監督五人政務會的落實。
道的一些重大事項,特別是涉及利益的敏感事務,如經費開支和人事任免,不再是主官一個人說的算,必須由五人政務會統一討論決定,由於是集體討論,而且由按察使監督,布政使會有所忌憚,不敢為所欲為。
道一級的設置和官員配備完畢後,李純又開始關注州縣的情況,在查閱各道的基本數據時,發現州縣兩級的設置很不合理。在唐朝,根據人口規模把各州劃分成大州、中州、小州,州刺史的品級也是不同。
大州、小州的人口能相差十倍之大,有的州麵積小、人口少也因曆史原因設成了州。縣的設置也是如此,體量相差巨大,有的縣不足萬人,也是一套縣級的行政機構,該縣百姓交的賦稅還不夠養人的,朝廷還要貼錢。
於是,李純下旨由中書省和吏部、戶部對全國州縣的情況進行梳理,撤銷合並一批規模較小的州縣,節約行政成本。對於撤銷的州縣官員,由吏部量才使用,分派到其他州縣,如有冗餘,采取退二進一、退三進一的方式逐步進行消化。
之所以沒有裁減多餘的官員,一是李純不忍心這些人因為改革丟掉飯碗,產生新的問題,形成不良的輿論導向;二是經過戶部的努力,財稅提高較多,目前還可以養得起;三是如果社會穩定下來,人口會迅速增加,到時會需要更多的官員,沒必要先裁再招。
由於道一級設置還沒有多久,加上人員安置的難題,各地的積極性不高,這次對州縣的撤並規模不大。
李純也不想一下子把步子邁的很大,引發較大的動蕩,就沒有深入去抓,打算等道一級運行穩定了,再大規模進行州縣的機構改革。
元和四年是唐朝波瀾壯闊的一年,朝廷通過一場大規模的削藩之戰,加上恩威並施的手段,成功解決了藩鎮割據這個最大的問題。
在削藩的同時,朝廷在軍政上進行大規模的改革,重塑了唐朝整個行政架構和軍隊體製,有效實現了中央集權,朝廷對各地和軍隊形成了絕對的控製力。
通過一場大變革行動,唐朝實現了鼎固革新,國家恢複了大一統格局,從此可以避免內耗,集中精力聚焦發展,國家終於出現了中興的局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