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調整區劃

字數:6444   加入書籤

A+A-


    李純道:“這事沒那麽快,也不要你們郭家去人,已經有兩個兄弟入朝為官,可以找其他親友。”
    郭貴妃說:“我有一個妹夫,叫謝長永,也是一個八品小官,讓他去可以吧。”
    李純道:“這樣可以,就把濟州島改為東濟島,任命他為東濟島管事,定為正七品,直接歸內侍監管理。待開春以後,我讓田弘正派一千人馬護送他過去,清理一下新羅殘餘勢力,威懾一下島民,你讓謝長永帶一些自己人,搭建自己的班子,把東濟島管理起來,過一段時間,田弘正的人馬肯定要撤走。要記住一條,以後這個島嶼就是皇家的產業,隻收賦稅貢品,謝長永帶去的人隻負責管理,給他們一些報酬就好,不得贈予、賣出任何房屋土地。”
    郭貴妃說:“這個原則我記住了,你這麽對我好,其他妃子會不會有意見?”
    李純道:“其他幾個妃子當然也要考慮,長安的大明宮也需要有人管理,那邊的一千多人和宮殿,管理權就給紀妃。劉嬪的堂兄劉士瑜,在樞密院宗正司做九品官也有四年了,這次可以給他提拔為正八品。杜秋妃的哥哥杜荀卿,在禮事部任郎中也有好幾年了,這次禮事部左侍郎賴正文因為年齡大了,留在了長安,可以讓杜荀卿接任禮事部左侍郎。”
    郭貴妃說:“為了我們幾個嬪妃,陛下也是費心了,長安大明宮就讓紀妃派人去管,我沒有意見。”
    安頓好宮中的事,第二天李純就想出去私訪一下,查看一下夏原新都的情況。按照以前的慣例,帶上崔群、郭釗、紀奎等人,由紀奎領隊,扮成商人,在夏原城內閑逛。
    夏原城仿照長安的模式,皇宮和官衙建在北城,南邊是商業區,西城是居民區,東城是工業區。
    夏原對商業采取完全放開的政策,沿街開了很多店麵,賣著各種商品,由於新遷都過來,人不算很多。人群中主要有兩種口音,淮北口音和洛陽口音,這次來了很多洛陽人,主要是官商兩道,想著在新都發展一番。
    新都的主幹道全部是水泥路,車走人行,非常方便。道路兩邊的房子,很多也采取了磚混結構,蓋了兩三層,與其他地方一層為主的情況完全不同。
    很多嗅覺靈敏的商人,跑到夏原開設工廠,紡織的、冶鐵的、製衣的,一片興旺的景象。經過艾笛聲的推廣,有些人掌握了蒸汽機的技術,有了專門製造蒸汽機的工廠,有些工廠嚐試用蒸汽機來作為動力,集中生產本廠產品。
    在走訪中,李純發現,除了皇宮和官衙集中建設區,夏原的村莊大部分都保留了下來,融入到城中,與新建的商業區、居民區比鄰而居。即使是不得不拆遷的村莊,也在附近找空地重新規劃建設,成為一個個城中新村。
    李純認為,如果城市大規模拆除城中村,表麵上城市漂亮了,但大拆大建的成本全部轉移到新的住房上,導致房價虛高,形成了大批的房奴。
    在新都建設中,李純要求柳晟在規劃時,最大限度的保留村莊,盡量少拆,不得不拆的,就在附近撥地重建。保留的村莊,要進行合理的規劃,保持一個規則的區域,劃定邊界,避免散亂無序亂建。
    農民的土地,除了政府征用的公共用地以外,其他工商業和居住用地,讓農民自由買賣,官府隻收取一定比例的稅收,地價貴了,賣的人就多,地價自然就會降下來,房價也很難暴漲。
    當然,如果城市在一個階段湧入的人口很多,地價和房價也會大幅上漲,控地價、控房價,將是以後新都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城市要繁榮,增加居民的幸福感也很重要。
    按照朝廷的規定,正式遷都前,隻有洛陽人能夠來夏原買地建房,遷都以後,全國各地的人都可以來夏原買地建房。
    百姓們覺得都城的發展前景肯定好,所以全國各地湧來了很多人來買地買房,隻見城內不少空地旁,都聚集了一些外地人,跟夏原本地人一起測量麵積、商談價格,有的要建商鋪,有的要建工廠,也有的想建住宅,一片熱鬧的景象。
    外地人來買地建房,也帶動了建築業的發展,新興的混凝土建房非常受一些富戶的歡迎,房子蓋得高大堅固,又可以蓋好幾層,節約土地。各地源源不斷運來大量的建築材料,周邊也湧來了大量的農民工找活幹,搬運材料的,建房的,都忙的不亦樂乎。
    李純一行人又去碼頭查看一番,碼頭也非常熱鬧,運貨的、運送建築材料的船隻絡繹不絕。很多長安遷過來的官員,也都按照李純走過的路線,先乘火車到洛陽,再乘馬車,最後通過水路,經潁河、淮河到達夏原。
    碼頭上不斷有到岸的大船,走下來不少官員和搬東西的雜役,在碼頭換車,再向夏原城內趕去。有一些官員認識崔群和郭釗,還過來打招呼,李純不願暴露身份,讓周邊的暗探攔住他們,帶領隨從返回皇宮。
    回去後,李純開始詳細思考全國行政區劃調整的事宜,李吉甫關於新設四個道的想法,李純大體同意,但是他想一次性搞得更全麵些,爭取一次性劃分到位,爭取以後穩定下來不動。
    李純根據掌握的唐朝的各地情況,也參考前世的一些地理知識,決定來一個相對均衡的劃分。
    記得在前世,行政區劃差異很大,有的省上億人,富可敵國,有的省份隻有幾百萬人,又窮又小,還維持一個省級的架構,需要上麵貼錢維持。縣一級也是一樣,有的幾百萬人,有的隻有幾萬人,兩極分化,缺乏統一的標準。一個小縣和一個大縣一樣,各個部門齊全,財政供養人員比例偏高,給當地帶來很大的財政壓力。
    唐朝目前發展的還不均衡,除了中原以外,其他地方還沒完全發展起來,為了防止以後人口變化再被動變動,李純決定借鑒前世的人口數據。
    具體的參照,就以穿越前2020年的人口數據為準,這個時間點,各地已經充分發展,人口相對穩定下來,可以合理運用這時的人口數據。在道一級,就參照前世承載6000萬人口的底線,少於前世6000萬人口的區域進行合並,保持一個合理的規模。
    扶桑由本州、四國、九州、北海道四個大島組合,規模適中,可以單獨設一個道,命名為扶桑道。
    首府可以選在大阪,此處位於屬於扶桑原來的中心地帶,相對發達,又靠海,便於和唐朝的聯係。
    扶桑的舊名需要改掉,可以將大阪改為東昌府,進一步擴建,作為扶桑道的首府。
    新羅的麵積偏小,可以把鴨綠江和長白山以南區域劃過去,相當於前世朝鮮加韓國的區域,命名為新羅道。
    漢州西部的仁川,位於新羅西邊的中部海岸平原,適合建碼頭,往來內地方便,可以改名為仁和府,作為新羅道首府。
    濟州島劃為皇家所有,把扶桑的對馬島劃歸新羅道作為補償。
    榆關(今山海關附近)以東,鴨綠江、長白山以北,大興安嶺東南,北至外興安嶺,東到庫頁島,麵積廣大,本可以設兩個道,但因人口稀少,先設一個道,因有遼河,古代有烏桓在此,可命名為遼桓道。
    遼河中遊西岸的新民縣,位於遼桓道的中心平原地帶,可以升級為新民府,經過擴建,作為遼桓道的首府。
    由於麵積太大,遼桓道可以分為兩個部分,鴨綠江以北的遼河流域,加上鬆花江的中上遊(北至輝發河與鬆花江的交匯處)為其直轄區域,基本包括了前世的遼寧全部,內蒙古的赤峰、通遼,吉林的南部。
    長春及其以北的黑龍江流域,包括前世的黑龍江省全部,吉林省的中北部,內蒙古的嫩江流域部分,俄羅斯侵占的的外東北區域。
    這裏麵積雖然大,但短期內難以聚集足夠的人口,當地生活著室韋、靺鞨等部,古為肅慎之地,可以設立為肅慎都護府。
    在鬆花江下遊南岸設立鬆州(今哈爾濱),為都護府所在地,肅慎都護府先歸屬遼桓道代管,待以後發展起來後,再單獨設道。
    上次設道時,河北道、河南道人口眾多,兩個道就占了全國三分之一的人口,比重太大,所以兩個道拆分為四個。
    這次在夏原組建京畿道,把原來的河南道南邊三州劃走,損失了不少,而且現在全國其他地方都發展起來,又新增加了不少區域,應當把河南、河北進行重整。
    撤銷河北道,將其一分為三,以漳河為界,以北部分劃歸幽燕道,幽燕道燕山以北少數民族區域劃歸河東道,使該道成為純漢人居住區,基本包括了前世河北省、北京市燕山以南的區域,加上天津全境。
    因此地原屬冀州,又建立過燕國,改名為冀燕道。深州(現河北深州)位於該道的中心地帶,交通便利,可將深州升為深平府,作為冀燕道首府。
    原河北道漳河以南區域,西半部劃歸河南道,基本疆域為前世的河南省除去南陽、信陽部分,加上山東菏澤、濟寧西半部,再加上安徽的碭山縣。
    因此地原屬豫州、兗州,命名為豫兗道,將汴州改為開封府,作為豫兗道首府。
    原河北道漳河以南區域,東半部劃歸山東道,再把原山東道徐州及海州以南的區域劃歸淮揚道,基本疆域為前世的山東省除去菏澤與濟寧西半部。
    因此地古屬魯國、青州等地,命名為魯青道,青州(今山東青州)大體位於該道的中心,升青州為益都府,作為魯青道首府。
    江西道人口偏少,可以將淮揚道的舒州、湖北道的黃梅縣劃入該道,疆域包括前世的江西省全境加上安徽南部,湖北的黃梅縣。
    因其橫跨長江,境內有彭蠡湖(鄱陽湖),命名為江彭道,升洪州為豫章府,作為江彭道首府。
    淮揚道將西南的舒州(今安徽安慶)劃歸江西道,劃入原山東道的徐州、海州、泗州,再劃入江東道的潤州,疆域包括前世的江蘇大部,加上安徽中部、河南信陽,北有淮河,南有揚子江。
    淮揚道名稱合適,保持不變,升揚州為廣陵府,仍作為其首府。
    江東道整體較大,將潤州劃給淮揚道,其餘不變,基本包括前世的浙江、上海全境,加上江蘇的蘇州、常州、無錫。
    因曾是吳國、越國故地,命名為吳越道,將杭州改為餘杭府,作為其首府。
    閩潮道原來的人口較少,已劃入流求島(台灣)、東流群島(琉球群島),疆域包括前世的福建全部、廣東潮汕梅地區,加上台灣和流求群島。
    因境內有閩江,又東臨大海,命名為閩海道,升泉州為晉江府,作為其首府。
    嶺南道疆域基本不變,包括前世的廣東除去潮汕梅地區,加上廣西的梧州、賀州,再加上海南島。
    因古屬廣州、境內有珠江,命名為廣珠道,升廣州為番禺府,為廣珠道首府。
    安南道疆域基本不變,包括前世的廣西省中南部,越南北部,境內古屬安南、桂林一帶,改為安桂道,升欽州改欽江府,作為安桂道首府。
    黔中道加入從南詔奪回的三地,麵積偏大,把長江以南屬於四川盆地部分劃歸川蜀道,把梵淨山以東區域劃歸湖南道,包括前世的貴州大部,雲南東部,加上四川的涼山州,廣西的西北山區,囊括了西南高原地區。
    境內大部屬於古黔中道,又有滇池,命名為黔滇道,在其中部地區設立安順府,為其首府。
    湖南道加入黔中道梵淨山以東區域,包括前世的湖南全境,加上貴州東部緊挨湖南一線的七八個縣、重慶的秀山縣、廣西的全州、灌陽、資源三縣,基本囊括了洞庭湖的湘資沅澧流域。
    因境內古屬楚國,最大的河是湘江,命名為湘楚道,升潭州為長沙府,為其首府。
    湖北道疆域基本不變,包括前世的湖北全境和河南南陽,加上陝西東南突出的商南、白河、鎮坪三縣。
    因境內古屬荊州,又大部分位於漢江流域,命名為荊漢道,將複州城移到漢江北岸的嶽口鎮,改為天門府,並進行擴建,作為荊漢道首府。
    川蜀道加上原黔中道長江南岸四川盆地部分,主要包括前世的四川、重慶的四川盆地的區域,因原有東川、西川,又古屬蜀國,仍命名為川蜀道,首府仍在成都府。
    河東道加上原盧龍道燕山以北區域,再加關內道黃龍山、白於山以東區域,包括前世的山西全境和內蒙古南部,河北燕山以北區域,陝西榆林、延安的中東部。
    因境內大部分屬於古代的晉國、並州,命名為晉並道,升晉州為太原府,為其首府。
    關內道的區域已經重新劃分,包括前世的陝西大部,寧夏全部,甘肅除去甘南藏區,加上青海的河湟區域,古代屬於秦國、隴右,命名為秦隴道,首府暫時設在同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