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配置官員
字數:6649 加入書籤
長安周圍地區因安置留守官員的需要,暫時設為都畿道,三年後撤銷,並入秦隴道,長安原京兆府改為長安府,作為秦隴道新首府。
以夏原及潁州、亳州、宿州組成京畿道,在夏原設立京兆府,潁州、亳州、宿州為三輔。
亳州、宿州的州城離夏原太遠,亳州城移到夏原正北的山桑(今安徽蒙城),在北邊拱衛京師,宿州城移到夏原正東的懷遠(今安徽懷遠),從東麵拱衛京師,潁州城位置不動,在西麵拱衛京師,南邊有淮河作為夏原的屏障。
李純此次進行行政區劃調整的核心就是均衡,各道的規模和人口大體差不多,不要搞得大小懸殊,厚此薄彼。
比如前世西北的甘肅、寧夏、青海、陝西,規模都相對較小,人口最多的陝西也隻有三千多萬,寧夏隻有幾百萬,需要要進行重整。
其他的如山西、福建、江西、貴州等地也是人口少於6000萬,所以也是進行重整擴容。
廣東、山東、河南、河北等人口大省則隻是為了重整需要,對疆域有所調整。
當然,唐朝很多地方的人口還沒發展起來,比如新設立的黔滇道、安桂道、遼桓道人口還比較少,先確定疆域,後麵進行大規模的開發,遷移居民,人口數量會很快趕上來。
至此,全國總體的行政區劃基本完成,共劃為19個道1個都護府,每個道人口平均在200萬左右,多的不超過300萬,少的也有100多萬。
各道的主官由布政使改為巡撫,仍為正三品,布政副使改為布政使,定為正四品,按察使不變,仍為從三品,都統、學政仍為從四品,五人組成政務會,商議決定道一級的重要事項。
在考慮好道一級的設置後,李純又想起以前州縣改革的事宜,有必要借機一次性搞定,不能再拖了。
州可以仿照道的模式,按照均衡的模式,進一步進行重組,管轄人口至少在10萬以上。每個道大概設置10—20個州,這樣便於道一級的治理。
有的山區、邊區,地廣人稀,轄區人口難以達到10萬的規模,可以經朝廷同意,設置為二級州。
比如沙州、瓜州,人口較少,合並成新的沙州。夏州、銀州、綏州規模更小,三個合並成一個新的銀州。
又如幽州、滄州偏大可以二改三,在中間增加一個津州(今天津)。蘇州則是一個超級大州,包含了前世的蘇州、上海全部和嘉興的大部分,必須一分為二,在南半部新增嘉州(今嘉興)。
原來的嶺南道各州就更不合理,東麵的廣州、循州幾乎占了一半,西麵一半卻分成十幾個州,必須也要重整。
州主官為刺史,定為正五品,設監史一名,從五品,職能類似於按察使,設長史一名,正六品,為刺史副手,州一級的司馬、司學各一名,定為從六品,職能類似道的都統和學政。五人組成州一級的政務會,商議決定州一級的重要事項,州一級的官員基本為五六品。
規模較小的二級州,刺史定為正六品,其餘官員亦降一級,二級州的官員為六七品,所屬工作人員也有所縮減,與人口規模匹配。
和各州不一樣,府一級比較特殊,分別是兩京和各道首府,級別要定的高一些,夏原京兆府,西京長安府,府尹定為正四品,相當於副部級,各道的首府府尹定為從四品,比其他各州略高一級,各府的其他屬官級別也相應提升。
縣一級同樣要按照均衡的模式進行重整,拆大並小,特別是一些人口小縣,要進行大規模的合並,減少供養的官員數量。
每個州設置815個左右的縣,每個縣人口至少在1萬以上,因特殊情況需設立人口少於1萬的小縣,可經道一級的同意設為二級縣。
縣參照道、州的模式,設立七品的縣令,從七品的縣監,正八品的縣丞,從八品的縣尉、縣學,組成五人政務會,商議決定縣一級的重要事項。
縣一級的的官員基本為七八品,屬員正常配置,二級縣的官員降一級,為八九品,屬員數量也相應縮減。
行政區劃的調整和各級官員品級確定以後,將長期執行,固化行政區域,增強各地居民的歸屬感。
道、州、縣官員的品級確定以後,官職和級別一目了然,特設的二級州、二級縣也有明確規定,改變以前大、中、小州縣品級混亂的情況,消除有些大縣縣令品級高於小州刺史的問題。
李純認為,各級機構的下屬部門也有必要一次性統一,具體的名稱可以參照前世的機構設置。
朝廷一級的部門以目前的部、院為主,下麵設幾個司;道一級的下屬部門原則上設為廳,廳下可設幾個處;州一級的下屬部門可設為局,局下可設幾個科;縣一級的下屬部門可設為台。
各級在設置下屬機構時,可參照朝廷的機構設置,但是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合並一些部門,與地方的實際事務相匹配。
李純是一個地理迷,憑著前世學習的一些地理知識,加上後麵掌握的唐朝的典籍,雖然完成了全國19個道、1個都護府的設置,但是全國州縣數量太多,不可能全部考慮到,必須分級處理。
全國先完成調整、組建道一級的機構,確定相應的官員,並開始運行。
州一級的設置,由新設立的道一級作出調整方案,報告朝廷審核批準。縣一級的調整,則由州一級製定方案,由道一級按照朝廷製定的標準審核確定。
另外,李純覺得還有必要限製官員的數量,目前全國的官員設置繁雜,甚至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崗位。李純覺得控製官員的數量有兩個手段,一是規範,二是控編。
所謂規範,就是在各級機構明確規範一些崗位,比如在縣一級,大縣除了五人政務會官員,另外設置兩個參議,主要作為儲備官員,新任職的可定為從九品,任職兩年以後,可根據表現提為正九品。該縣五人政務會成員,加上兩個參議,總共就隻有七名官員,不得多設。
二級縣,本就以八九品官員為主,就不再設參議一職位,隻能有五名官員。至於台以下的辦事人員,全部算作公職人員,不能列入官員。
在州一級,每個局除五人政務會成員外,隻能再增加一名參議,二級州的局,不設參議。局下麵的各科科長及工作人員,也屬於公職人員,不得納入官員序列。
在朝廷和各道,也要規範官員的崗位,所有官員的職位必須報經人事部批準,不得隨意設置。
所謂控編,就是在全國範圍內控製官員的總量,所有的官員必須在編製內,不得超過編製配備官員。各地、各部如因任務增加,確需增加官員數量的,由各道、各部統一向人事部申請,由皇帝同意後才能增加崗位和數量。
雖然目前朝廷的財政狀況好了很多,但是也不會拿錢養閑人,必須防止官員泛濫的情況。正好這次新增加好幾個道,多餘的官員就調配到新的地方,不用大規模擴容。
行政區劃和品級確定以後,就是考慮人選的問題。首先是新增了三個道、一個都護,原來的道也有些調整,有些官員出現空缺。其次,長期作戰,十個軍團的將領的封賞也要考慮進去,安排合適的位置。
李純決定進行統籌各方麵的因素,按照新的機構把官員安置到位,爭取一次性解決問題。
李純將他的方案和李吉甫、武元衡等臣僚溝通以後,李吉甫非常驚歎李純的思路,把全國的19道1都護設置的非常清楚,官員的品級和編製也考慮了,覺得皇帝把宰相的活都幹完了,覺得很不好意思。
眾臣仔細讀完李純的方案,覺得講的非常清楚,考慮的非常周到,一致讚成。
李純讓李吉甫和武元衡負責統計各道官員的空缺情況,擬定各道官員的配置方案,同步製定十個軍團的將領安置方案。
李吉甫和武元衡按照李純設置的19道1都護,把全國的官員和將領情況進行認真的梳理,對官員、將領的思想進行摸底,力求做到把所有的崗位都安排上合適的人員。
一個月後,李吉甫完成官員的摸底,向李純報告,原淮揚道布政使柳公綽調到新的京畿道,新的淮揚道巡撫出現空缺;原山東道布政使王鍔年齡大,申請退休,巡撫空缺。
原河北道布政使李鄘年齡偏大,河北道撤銷後,建議直接退休;河北道的其他官員建議分流到新的京畿道、遼桓道、新羅道等地。
原黔中道布政使韋丹長期在黔中道,家中老母生病,無法照顧,要求內調;原安南道布政使李逢吉,稱安南潮濕,患有風濕,要求內調。
武元衡也將將領的想法向李純匯報,平海軍統領李元奕和平南軍統領蔣義,年齡偏大,願意退休,期望得到護國將軍的封賞。
平遼軍統領李聽,鎮北軍統領劉光顏,平東軍統領田弘正,願意轉向行政崗位。
烏重胤、李愬、高霞寓、張茂昭、嚴秦五位將領在軍旅待慣了,願意繼續在軍隊的崗位上。
聽說韋丹和李逢吉要求內調,李純也是感歎,看來人都想往好的地方調,既然官員聲稱有困難,也不能不予以考慮。
內地正好有兩個巡撫的空缺,李純打算把韋丹調到新淮揚道任巡撫,把李逢吉調到新設的魯青道任巡撫。
至於其他官員,李純也在考慮各方麵的因素,吳少陽任湖北道布政副使不久後,就生病去世了。
李師道任命為河東道布政副使後還算老實,多次向朝廷表示痛改前非,還想為朝廷盡忠效力,其實也就是想升官的意思,李純幹脆讓他去邊遠的安桂道任巡撫。
三個願意轉行政的將領,劉光顏和田弘正表現都不錯,連續的戰鬥中,損失小戰功大,應當重用。
可以讓劉光顏擔任新羅道巡撫,讓田弘正擔任扶桑道巡撫,發揮他們熟悉兩地的優勢,這兩個新征服的地方,也需要文武兼備的能人坐鎮。
李聽雖有戰功,但是因為大意,在契丹損失較大,不宜重用,新設立的肅慎都護府需要一個文武兼備的都護,可以任命他為從三品的肅慎都護,軍政一把抓。
根據武元衡的推薦,吳元濟、劉梧、宋朝隱、王之孝四個副將表現不錯,可任命吳元濟為平東軍統領,任命劉梧為平遼軍統領,任命宋朝隱為鎮北軍統領,任命王之孝為平南軍統領。
衛尉軍統領張廣孝一直恪盡職守,想去野戰部隊發展,可改任平海軍統領;郭釗在正五品的位置上幹了有七年了,也不好一直壓著,這次可以升為正四品的衛尉軍統領。
關於黔滇道、遼桓道的巡撫,李純想到了劉禹錫和柳宗元,他們畢竟是難得的人才,是該使用他們的時候了,武元衡和他們有過節,一直反對重用他們,但是把兩人放在偏遠位置,想必他也沒有大的意見。
在考慮重新設道的時候,李純就想到了使用二人,提前派人召二人到夏原,當麵征求他們的意見,估計過幾天就到了。
在李純和李吉甫、武元衡討論人事的時候,對於其他人,兩人都沒有意見,提到任用劉禹錫和柳宗元的時候,李吉甫不可置否,武元衡提出了異議。
武元衡說:“當初陛下還是廣陵王的時候,劉禹錫和柳宗元跟王叔文一夥人瞎折騰,不僅打壓我,還反對陛下當太子,搞得我們很被動,特別是那個劉禹錫,跟我就是死對頭,給他們一個普通官職就算了,朝廷那麽多官員,為何非要重用這兩個人。”
李純道:“那都是多少年以前的事了,誰都有犯錯的時候,能夠改正就好,前麵也懲戒了,兩人都是難得的人才,總不能一直壓著不用。而且黔滇道、遼桓道都是邊遠的地方,還有哪個能幹的官員願意去?韋丹和李逢吉在邊遠地區幹了幾年,就鬧著要調回來,你有合適的人推薦嗎?”
武元衡不吭氣了,李吉甫打圓場說:“黔滇道和遼桓道都是蠻荒之地,陛下讓他們去那裏任職,既是使用他們,也是給他們壓擔子,讓他們將功折罪,那兩個地方都很難管理,朝廷確實沒有合適的官員,就讓他們鍛煉一下吧。”
武元衡想想也是,把他們兩個放在邊遠之地,自己也沒必要去較真,就服軟同意了。
三日後,劉禹錫和柳宗元先後回到夏原,先由李吉甫找他們談話,轉達了朝廷的意思,次日他們再進宮覲見李純。
行完禮,二人坐定,李純道:“李吉甫和你們談了吧,你們是什麽想法?”
劉禹錫說:“微臣能力有限,恐怕難當大任。”
柳宗元說:“臣是陛下的臣子,陛下讓臣去哪裏,臣唯有從命。”
李純聽出了兩人的推脫和不滿,說道:
“當初,你們跟著王叔文,反對朕當太子,朕當時很生氣,即位後就把你們貶黜到邊遠地區。後麵過了兩年,朕也釋懷了,憐惜你們的才華,後麵陸續把你們調回來,先是任刺史,後麵又任布政副使,你們說朕虧待你們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