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合力推進
字數:6472 加入書籤
扶桑的生活環境比黔滇、遼桓更好一些,更適合漢人生活,唯一的難題是距離太遠。
既然扶桑道可以免費運人過去,還免費分地、分房,吸引了不少無地、少地的農民過去,還有一些漢人去扶桑經商、采礦、辦廠。
隻用了三年的時間,扶桑就吸引了近二十萬漢人過去,特別是東昌府、崎州、鹿州,由於海運便利,來的漢人更多一些。
有了這些漢人,還有一些新羅軍,加上鎮桑軍的存在,田弘正心安不少,不怕扶桑會有異動。
剛開始,因為唐軍和扶桑軍因為有過兩場大的廝殺,漢桑兩族還是有些隔閡,田弘正對扶桑人還是有些成見。待了幾年,田弘正發現,扶桑人非常勤勞能幹,對待官府和漢人也很順從,慢慢的也就改變看法了。
田弘正想,扶桑人除了慕強欺弱之外,其他的都還不算差,至少文明程度比其他不少夷族好一些,治理起來得心應手,隻要他們願意融入唐朝,追隨華夏,自己就不會虧待他們。
劉光顏本來就駐軍在新羅道,接到朝廷的旨意後,直接帶著部隊到仁川一帶,然後把部隊交給鎮羅軍統領宋朝隱,自己專心幹起了新羅道巡撫。
劉光顏對新羅非常熟悉,直接在原新羅各州的基礎上組建了浦州(木浦)、康州(群山)、良州(釜山)、清州(清州)、陵州(江陵)、安州(安州)、壤州(平壤)、板州(開城)、鹹州(鹹興)。
新羅道組建之初,也是缺官員,但是新羅比其他幾個邊疆地區好一些,一是新羅氣候和自然環境好,適合居住;二是新羅人性格恭順,容易治理;三是離魯青道等地不遠,過個海峽就到。
經過一番努力,劉光顏也是把新羅道州以上的官員都配上了,開始認真治理新羅道。
按照規定,各州的部隊也應該是由漢人組建,驟然招那麽多漢人青年過來,難度很大。劉光顏幹脆也學田弘正,直接跑去扶桑招一些流浪武士過來,編為各州地方部隊,這也是幫助扶桑道減少隱患,田弘正也樂得配合。
劉光顏覺得仁和府的位置選的很好,位於新羅中部,周邊平原多,更重要的是乘船可以直通登州一帶,跟內地交流非常方便。
劉光顏大規模建設仁和府城,調動了不少民工參與建設,好在新羅人吃苦耐勞,非常配合官府的征調,花了兩三年總算把城市建立起來了。經過幾年的發展,仁和府吸引了漢羅兩族不少人過來,逐漸也有了五萬人的規模。
朝廷要求邊疆各道招徠漢人,由於新羅打的比較順利,唐軍隻沒一些新羅王族的地產,能夠免費分給來墾荒的漢人土地不多,加之新羅也是農耕民族,好種的土地都被耕種了,剩下的荒地也很少,劉光顏不禁犯了愁。
想了又想,劉光顏打算從大地產所有者動手,對於新羅舊有的官宦、大地主,每個家庭原則上不能超過兩百畝地,多的都必須賣給漢人,三年內必須賣完,超過三年就將多餘部分沒收。
漢人如果購買新羅人土地的,官府給予半價補貼,但是每個漢人五人以下的家庭,最多購買不能超過五十畝,多一個人可以多十畝,八十畝封頂。
剛開始,劉光顏還怕一下子來很多漢人來新羅買地,官府的財政受不了,後來發現,各道都在吸引人口,隔壁的遼桓道土地都是白給,到新羅的人並不是很多,也就放下心來。
既然人來的沒那麽快,劉光顏就把新羅大地產者賣地的時間放寬到五年,來個細水長流。
安桂道、廣珠道、閩海道雖然早先就屬於唐朝的領土,也遷移來不少漢人,但是依然存在一些荒地,所以也借著朝廷開發邊疆的機會,招徠漢人前來耕種。
安桂道則把紅河三角洲一帶的土地開放給漢人,漢人在這裏挖了不少魚塘,挖出的土再填出稻田,可以種稻、植桑、養魚,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流求被征服並設置為流州後,那裏的西部平原,土地肥沃,從大陸吸引了很多人前去耕種,人口增長很快,漢人趕上當地夷族人,逐步成為島上西部平原的主體民族。
瓊州島也同樣吸引了不少大陸居民過去發展,他們與島上的夷族和平相處、共同開發,蠻荒之地展現出新氣象。
崔右甫任剛民政部尚書的時候,本以為是個閑差,就負責管百姓的戶口、婚喪、賑災等事務,沒想到剛上任就接到規範結婚年齡的差事,後麵把宗教和民族事務劃進來。
很多崇信佛教的人,要求放鬆對佛教的管製,他們不敢去找皇帝,就經常跑去找崔右甫,搞得他煩不勝煩。
最後被逼得沒辦法,崔右甫隻能硬著頭皮找李純請示,沒想到李純倒也不生氣,同意放鬆對佛教的管製,寺廟的和僧尼的限製數量可以擴大一倍。
李純認為,彼一時,此一時,當時正是朝廷需要人力和錢財的時候,各大寺廟居然跟朝廷爭奪資源,起了很大的負麵作用,李純當然生氣,開展抑佛運動。
經過猛烈的整治,佛教勢力大為縮減,各個寺院也老實多了,專心於佛事,跑到寺廟混吃混喝的人員基本沒有了。
如果是單純的宗教,不與朝廷發生衝突,李純願意采取相對寬容的政策,但是還是堅持對入寺的僧尼進行考試,保證進去的人是真正研究佛法的。
李純放鬆對佛教的管製,還有一個心思,那就是以後對外擴張,在軍事、經濟、文化征服的基礎上,可以再加入宗教的影響。
現在唐朝的佛教,是已經漢化的佛教,後麵可以在各地推廣漢化佛教,從思想上軟化各民族的反抗意誌。
對外傳教,需要不少人,先放鬆一下,如果各個寺廟能夠安分守己,後麵可以再放鬆一些,為以後對外派人,儲備宗教人才。
崔右甫花了一年,還沒忙完佛教新增加寺廟和僧尼的事宜,沒想到又趕上漢夷分治的大政策,民族事務非常繁忙。崔右甫感覺人手不夠,向李純要人,李純表示隻要有人願意去民政部,他都同意。
崔右甫忙著到處挖人,先是從快要解散的都畿道那邊試試,沒想到還真有一些後悔的官員,當初因為短視做了錯誤選擇,現在看到有新的機會,趕緊跑過來。
崔右甫又從地方上挖了一些想進京的官員,總算有了足夠的人力,充實了宗教司、民族司。
漢夷分治,涉及到很多政策的製定,數據的統計,要把所有居民的身份和民族確定清楚,是一個大工程。崔右甫帶著戶口司、民族司,在地方的配合下,忙了半年多才基本理順,把各民族的人口區分完畢。
按照崔右甫的理解,辛苦征服了這麽多民族,肯定要來點大漢族主義,讓各少數民族多交點賦稅,漢人也可以占據一些好的土地,擺一擺漢人的威風。
最後發現朝廷對夷人就出台了三條限製措施,實質性的影響並不大,夷人似乎沒有怎麽吃虧,甚至還享受到了唐朝發展的紅利,日子過得還更好了。
後麵還是聽李吉甫說了李純的構想,崔右甫才覺得自己的認識狹隘了,皇帝就是皇帝,眼光放的長遠,以後還要用這些漢化夷人幫他征服治理更多的江山。
元稹在外事部也是有了不少新任務,自從漢夷分治以後,外事部要主管的邊境管控。按照李純的設想,邊境要徹底隔絕,但是實施起來哪有那麽容易。有的地段,邊境兩側同屬於一個民族,有的還有親屬關係,還有的要越境經商,徹底斷掉有點難。
好在大部分邊界都是荒漠、高山、大河,隻有少部分地段有居民,元稹讓沿邊的州縣,認真勘測劃定邊界,對邊界內的居民區分漢夷民族,全部登記戶籍。
對於外麵闖入的陌生人,如沒有戶籍登記信息,就抓進官府嚴格盤查,如果核實是邊境外的民族,當場杖責五十,臉上刺青,罰銀2兩,如果是第二次發現闖入臉上刺青的境外邊民,就直接斬首。
對於私自闖入境外的唐朝居民,沿邊各小國必須將其抓住,扭送到唐朝的官府,獎勵2兩銀子,如果膽敢窩藏唐朝的居民,外事部派相應的宣慰使前去交涉,如果交涉無效,直接派兵攻打。
對於抓住的私自出境居民,第一次杖責五十,罰銀2兩,進行訓誡,並在官府登記在冊;第二次發現,就屬於明知故犯的頑固分子,直接永久發配到肅慎道的極寒之地。
邊境隔離帶的建立,執行的也是非常嚴格,北方以山脈荒漠為主,隔離帶基本都在十裏寬以上,西部和西南有些地段有居民生活,地方州縣就把他們區分國籍,遷移到隔離帶兩側,由朝廷出錢發給一定的補償金,在遠離邊境的地方重新安置。
那些原來有人居住、可以通行的地方,全部把道路挖斷,種上荊棘、刺蓬,形成十裏寬的無人隔離帶。嚴禁任何人以采藥、打獵、放牧為由進入隔離帶,隻要進入隔離帶,即使沒有越過邊境,官府也會進行杖責五十,以示警告。
為了發動邊境附近的居民監督,外事部設立舉報製度,隻要有人發現並舉報有偷越邊境的,官府查證屬實後,從罰銀中扣除一兩獎勵給舉報的居民。
剛開始還有些人抱有僥幸心理,私自接近越過邊界,做買賣、放牧、采藥,經過多次重罰以後,形成明顯的警示作用,有的越境兩次的真的被永久發配到肅慎極寒之地。
邊民覺得,在境內生活的很好,何必為了一點小利越過那個駭人的邊境,都有意識的遠離邊境隔離帶。對於闖入的境外人員,不管怎麽苦苦哀求,漢夷百姓都第一時間報告官府,既可以領賞,也可以省去不必要的麻煩。
經過一年左右的持續努力,邊境隔離帶完全發揮了阻隔作用,境外的各族人員,從此不得進入唐朝領土。
需要購買唐朝物資的,由商隊到邊城集中購買,再販運到各地,唐朝的商隊也會出來跟他們交易,境外民族也就沒了越境進入唐朝的必要。
那些不管是仰慕唐朝文化,還是想偷學唐朝技術的外國人,從此隻能死心,有人向唐朝出來的商隊打探情況,商隊的人員隻說一些關於商品的信息,對其他的方麵守口如瓶,問不出啥情況。
邊境隔離帶起到了阻絕外人的作用,但是唐朝還是要出去掌握別國的情況。外事部訓練了一批暗探,每個出境的商隊,都會配一個,既是監視商隊不要亂說話,更是要沿途收集各國的情報。
這些暗探有的負責繪製山川地理的地圖,有的負責記錄各國的人口和軍隊數量,有的負責記錄各國的風土人情。
這些情報源源不斷匯總到外事部,由專門的人員收集匯總,再根據這些情報編寫各國的綜合情況報告。這些報告會送到軍事部、中書省和李純那裏,作為以後開展軍事行動的參考和依據。
科工部尚書韋貫之也是幹的意氣風發,到任以後深感科技的巨大作用,各項新發明、新物件深刻改變了唐朝的方方麵麵,那些威力驚人的火器在對外戰爭中大展神威。
按照李純的指示,原來長安的火器廠保留,宋州的火器廠搬遷到夏原東郊,保留潤州的造船廠,在晉江府增建一個造船廠。
長安和夏原的火器廠重點***炮炸彈,也可以自行研製其他戰場需要的武器,兩者形成競爭關係,誰的武器好,各軍團就采購誰的,銷售額大的,利潤就多,這個廠的員工福利待遇就好。
潤州和晉江的造船廠也是形成競爭關係,都是建造戰船和海上裝備,誰的質量好,部隊就采購誰的,誰的利潤就高。通過競爭提高各廠研發新式武器的積極性,提高製造武器的質量,避免因壟斷造成懈怠。
為了減輕朝廷的負擔,兩個火器場除了製造軍用武器以外,生產的火藥也可以向市場銷售,作為百姓開礦和製作煙花爆竹,但是由軍事部和工商部對購買人進行審核,原則上圈定在一些值得信任的廠家範圍內。
兩個造船廠,既可以建造戰船,也可以建造民船,建造的民船向市場銷售,多掙的錢歸本廠。
總之,通過軍民兩用和競爭關係,讓兩個廠形成造血能力,減少朝廷的負擔。畢竟不可能一直打仗,戰爭結束以後,也不可能由朝廷一直養著。
戰爭需要時,就偏向於製造武器,和平時期就偏向於民用產品,做到戰和兼備,都能持續發展。
在元和十二年,夏原的火器廠率先製造出燧發槍,不再需要槍上帶一個火繩,提高了射擊的效率。
長安的火器廠有了壓力,製造出更加先進的火炮,在重量不變的基礎上,采用更好的鋼材,炮彈的射擊距離更遠,威力更大。
潤州造船廠製造出蒸汽機動力的戰船後,噸位更大,速度更快,深受軍方的歡迎,鎮海軍、鎮東軍等水軍部隊紛紛訂購。
泉州的造船廠則把重點放在民用船隻的製造上,用蒸汽機帶動明輪的商船,載人運貨效果很好,也接到了不少訂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