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鐵路建設
字數:6627 加入書籤
他們認為可以先修夏原經下邳到海州(連雲港)的鐵路,海州是唐朝離夏原最近的海港,未來會有大量的運貨需求,而且以後還可以從下邳沿沂水北上修到益都,打通夏原到魯青道的交通,收益會更好。
收到交通部的建議後,李純對著地圖仔細研究了一番,認為二人說的也有些道理,但是長蘭鐵路還是必須先修,因為驅動修這條鐵路的不是經濟利益,而是以後西征的需要。
修建鐵路的周期很長,如果不提前修建沿線鐵路,以後一旦發動西征,兵員武器和後勤物資都是一個大問題。綜合考慮以後,李純初步擬定了一個近幾年修建鐵路的方案,並召見劉元景和艾笛聲進宮商討。
李純對二人道:“你們的想法有一定道理,但是修鐵路不能光考慮經濟效益,還要考慮軍事作用。未來我們肯定要發動西征,西部地區土地貧瘠,物產匱乏,隻有發揮鐵路大規模的運輸作用,才能把內地的兵員和物資快速運到前線,所以長蘭鐵路,必須要先修。”
劉元景說:“沒想到陛下有這麽深遠的打算,倒是我們短視了,但是夏原到海州、益都的鐵路預期的經濟效益很好,沿途沒有大江大河,修建難度不大,也可以考慮修建。”
李純道:“一下子修三條鐵路,有點吃不消,這樣吧,先重點修建夏廣、長蘭鐵路,夏廣鐵路修建本身難度不大,主要是被淮河給卡住了,淮河大橋由建設部負責建造。你們先集中精力修建壽州到廣陵的鐵路,壽廣鐵路估計兩年就能修好,然後你們可以直接轉場去修建夏原到海州的鐵路。
等淮河大橋通了,交通部同步派人把大橋上的一小段鐵路修通,夏原到廣陵的鐵路就徹底通了,以後也由交通部運營。夏原到海州的鐵路路線有些問題,你們隻考慮了到海州、益都,沒有考慮到更遠。鐵路線稍微北移一些,由夏原經徐州到海州,這樣雖然稍微繞了一點,但是可以留出兩個方向。
一是可以從徐州直接往北,越過黃河可直接到達冀燕道一帶,再往東北可以修到遼桓道,這是遠景規劃,暫時先不動工。二是改在從新沂北上修到益都,這條路線變化不大,等夏海鐵路修好以後,就可以直接往益都方向修。”
艾笛聲說:“陛下的規劃更合理,更有前瞻性,修建夏原到海州的鐵路,避開徐州確實不妥。按照陛下的規劃,夏原到徐州段鐵路未來的使用率會非常高,經濟效益更好。”
李純道:“目前修建鐵路的技術已經成熟,難在修橋上,尤其是淮河、黃河、長江這樣的大河,目前的技術修大橋還是有點難。如果沒有橋梁技術的支撐,以後鐵路就隻能困在黃淮之間的區域內修,意義就將大打折扣。”
艾笛聲說:“潘興法已經在調集建設部的精兵強將,開始修建淮河大橋,看陣仗很大,估計可以修通淮河大橋。”
李純道:“潘興法已經提前兩年就在研究了,拿出了一套新的技術來建造,朕對他也有信心,如果淮河大橋可以搞定,以後可以再攻關黃河、長江上的大橋,以後修鐵路就不用怕了。”
劉元景說:“修鐵路投入很大,但是收益也高,長安到夏原的鐵路修通以後,客座率很高,每趟都是滿員,拉貨的需求也很大,根本不愁貨源,按照目前的收益,長夏鐵路五、六年就可以回本。”
李純道:“修建鐵路本就是利國利民的好事,給百姓帶來了方便,又可以賺錢。前期都是朝廷淨投入,現在長夏鐵路賺錢了,以後修鐵路就是朝廷出一半啟動資金,後續的資金就用已經修通鐵路的收益投入,最後達到全部用收益來修鐵路,以路養路。”
劉元景說:“像長夏鐵路、夏廣鐵路是沒問題,但是長蘭鐵路,還有蘭州往西的鐵路收益率太低,估計可能會虧本。”
李純道:“你們是朝廷的機構,不能光像商人那樣考慮問題,修鐵路可以首先考慮經濟效益,不然後麵將難以為繼,但是也要統籌考慮軍事效益和社會效益,總不能邊遠地區就不修鐵路吧,那裏的百姓難道沒意見?目前鐵路是你們壟斷經營,利潤豐厚,商人有這個特權嗎?以後在做規劃的時候,經濟效益好的鐵路,你們可以優先考慮,但是朝廷決定修的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鐵路,哪怕賠錢交通部也要修。”
劉元景說:“我們交通部是朝廷的部門,當然是按照朝廷的旨意辦事,朝廷讓我們往哪裏修,我們就往哪裏修,我們交通部會統籌調配資金,用賺錢的鐵路線補貼虧錢的鐵路線。”
李純對這個回答還算滿意,示意結束了召見。
劉元景從皇宮裏出來後,對艾笛聲交代了一番,就回到了家裏,沒想到家裏已經有人在等他。這個人是修建鐵路的供應商張老板,專門向交通部供應鐵軌、枕木、碎石等基本建材。
但是張老板的建材價格偏貴,質量一般,沒有多少競爭力,劉元景本不想用他家的建材,沒想到他竟跑到自己家裏來了,老婆王氏居然還跟他聊的很熱情。
張老板見到劉元景又是老調重彈,劉元景聽了就嫌煩,本想直接送客,沒想到老婆王氏卻把他拉進後房,給他看了一個盒子,隻見盒子裏全是銀錠,估計有500兩左右。
一看到銀子,劉元景出來後的態度就變了,跟張老板熱情攀談起來,答應這批鐵路建材就用張老板的貨。
自從劉元景當上了交通部的尚書以後,擁有的權力越來越大,掌握著大量的資金進出,成為商人們重點拉攏、腐蝕的對象。
劉元景最終沒能抵住欲望的誘惑,被那些商人們所圍獵,而且越陷越深,最終導致了他的悲劇人生。
李純後麵抽空帶人去了淮河大橋的建設現場,隻見淮河北岸聚集了大量的民工,正在進行施工。現場負責的建設部侍郎潘興法,正指揮著工人進行橋墩的圍堰工程,遠遠看到皇帝往施工現場來,趕忙過去施禮報告。
李純問:“你這是采取的什麽辦法,好像跟以前造橋的方式明顯不一樣。”
潘興法說;“稟陛下,以前都是在中小河流造橋,難度要小一些,在淮河這樣的大河造橋,還沒有成功的經驗,臣和一些技術人員反複研究,決定借用采用以鋼鐵和混凝土為主來建造淮河大橋,也算是把近年興起的新技術用在刀刃上。”
李純道:“你說的我能理解,造淮河大橋像以前那樣以石頭和木料為主的辦法確實不行了,畢竟是要通鐵路,肯定要足夠堅固,這個大橋能否也同時可以行人?”
潘興法說:“稟陛下,這次修的淮河大橋,計劃中間鋪設鐵路,兩側留有通道,可以行人、走馬車。”
李純道:“看你們的工程難度不小,搞了那麽多大船,還用鐵鏈綁住岸邊的石墩和大樹,能行嗎?”
潘興法說:“臣也沒有絕對的把握,隻能說技術上可行,在河的岸邊圍堰施工還好,靠近淮河中心,水深流速大,圍堰施工難度很大,所以隻能用鐵鏈綁住大船,再和岸邊的石墩大樹相連,就是怕船移動太大,難以施工。”
李純道:“你們圍堰好,就要澆築混凝土吧,具體怎麽來建造,整個工程估計需要不少鋼筋水泥。”
潘興法說:“我們的方案是,先圍堰,再把圍堰裏的水抽出來,把下麵的泥沙挖出來,一直挖到堅實的地方,然後先用鋼筋紮成一個基本骨架,然後再往裏麵澆築混凝土,水下部分硬化以後,再繼續做水麵以上的橋墩,等所有橋墩都修好以後,再把在岸上預製的橋梁一段一段運到橋墩上,拚接連接好,最後在上麵鋪設鐵路,整修路麵,就可以通行了。”
李純道:“在淮河上修大橋,是前無來者,如果修成,你將是朝廷的一大功臣,後麵還要在黃河、長江上修大橋,都需要你來主持。”
潘興法說:“長江寬度更大,水流更急,跟淮河沒有可比性,目前臣還不敢想,如果在淮河上修橋成功,可以積累經驗,在黃河上應該可以先嚐試一下。”
李純覺得,長江以南,水運便利,修鐵路的迫切性不高,可以先重點修建長江以北地區的鐵路,如果能修成黃河鐵路大橋,那也是很大的功勳。李純在現場又看了一下,對潘興法和一些重要的官員褒獎了一番,返回宮裏。
李純剛返回宮裏不久,李承閩跑過來報告說,李吉甫突然病情加重,剛剛去世了。
李純感覺一陣眩暈,上個月他還去看望李吉甫,感覺他的身體更差了,預感到李吉甫可能要走,沒想到他這麽快就走了,心裏感覺難以接受這個結果。
李純命武元衡主持操辦李吉甫的喪事,命朝廷三品以上的大員都要去祭奠,儀式搞得很隆重。為了進一步褒獎李吉甫,李純下旨,追封李吉甫為韓國公,賜諡號忠懿,算是極重的恩賞了。
李吉甫去世後,李純還會時常想起他以前的音容笑貌,想起一起共事的時光。當初,李純即位時,人才匱乏,李吉甫作為左丞發揮了重要作用,幫助李純操辦了很多具體事,甚至自己的家務事也幫助操辦了不少。
李純認為,自己與李吉甫雖為君臣,但感覺他更像是自己的兄長,默默幫助自己實現治國興邦的理想。
辦完李吉甫的喪事後,斯人已逝,難以追回,李純想起了李吉甫的兒子李德裕,覺得有必要過問關心一下,命人召李德裕入宮覲見。
李德裕穿著孝服入宮覲見李純,進來就磕頭行禮,李純讓其起來坐下,說道:
“你父親生前是一個忠臣良相,朕跟他的關係很好,他去世後朕經常會想起他。你是他的兒子,才華和能力也不錯,李吉甫生前很關心你,對你的前途也很看好,朕對你也不能不管,你現在哪裏任職,以後有什麽打算?”
李德裕說:“承蒙陛下對我們父子的關心厚愛,微臣感激不已,臣目前在監察院任了三年的正七品禦史,後麵要按照朝廷的規矩,要回老家洛陽守孝三年。”
李純道:“你才三十出頭,正是幹事業的黃金年齡,守孝重在其心,你可以回去先守三個月,然後由朝廷召回。關於以後的任職方向,你有什麽個人想法?”
李德裕說:“稟陛下,父親曾多次跟我說起陛下開創大唐盛世的宏偉願景,微臣也非常向往,願意往最能給朝廷出力的地方任職。”
李純對他的回答很滿意,大唐就是要有一幫肯幹事業的官員,沉吟了一下說道:
“監察院的工作也重要,但是目前對襄人的管理更重要,以後我們還會發動大規模的對外擴張,更需要會管理襄人的官員,目前去襄人地區任職最能鍛煉人,你可願吃這個苦?”
李德裕說:“好男兒誌在四方,微臣也很想去邊疆鍛煉一番,微臣不怕吃苦,願意去襄人地區任職。”
李純道:“襄人地區分散在邊疆的好幾個道,你可有意向?”
李德裕說:“父親曾說過,陛下這幾年在積聚實力,後麵會從西、南兩個方向對外用兵,受父親的影響,微臣也喜歡鑽研地理,對國外的情況大體了解一些。從沙洲往西大都是沙漠草原,補給難度大,從海路往南,可以直達南洋一帶,還能再去天竺、大食一帶。而且聽說水軍已經配備蒸汽機動力的戰船,速度快、威力大,微臣認為海路將是後續出擊的主要方向,所以微臣想去南方沿海的襄人地區。”
李純道:“你倒是個有心人,跟朕的想法有些相通,以前漢唐把西域作為向外擴張的重點方向,朕要改變方向,準備主要從海路對外擴張,首先要打的就林邑、真臘一帶,目前瓊州(海南島)有一個長史的空缺,瓊州既有漢人也有襄人,你可以先在那裏鍛煉一下,以後有機會再升任刺史,後麵大規模對外用兵以後,很多新征服的地方都亟需管理夷人的官員,有你大展身手的舞台。”
李德裕說:“微臣叩謝陛下的提攜之恩,德裕定當肝腦塗地,在襄人地區作出一番事業,為陛下的宏圖大業貢獻一些微薄的力量。”
李純覺得,李德裕雖然年輕,但是非常有幹勁,思維敏捷,洞察力強,未來前途不在其父之下,如果其在襄人確實能夠建立一番功勳,倒是可以重用。
前期,李純讓紀奎到各地查訪一些情況稟報給他,都是一些尋常事務,覺得沒有太大意義。
紀奎建議,夏原周邊除了修路修橋,也沒什麽大事,可以到邊疆的襄人地區查訪一下,查看那裏的治理情況。
李純深以為然,就給他幾個月的時間,讓他到北方的襄人地區認真查訪一番,特別是關注是否還存在什麽問題。
紀奎前麵從他在教育部的朋友那裏聽說襄人的教育有些問題,所以就揪住這個線索,到北方的晉並道、遼桓道一帶的襄人地區去察訪,通過好幾個月的努力,終於察訪到了一些重要的情況,就趕回夏原向李純稟報。
李純問:“你這次到北方的襄人地區察訪,那裏的治理怎麽樣,漢人和襄人相處的如何?”
紀奎答道:“稟陛下,那邊的治理情況還不錯,襄人的生活總體不錯,漢人的地位肯定是要高過襄人,但是在一個都能接受的範圍內,華襄相處還算融洽。”
李純道:“華襄分治,自然是漢人地位高一些,但是必須要適當保護襄人的基本權益,這次你去查襄人的教育問題,可有什麽收獲?”
紀奎說:“微臣原來文化水平不高,後來加強學習,算是提高了一些,這次通過對襄人地區的察訪,臣覺得不光那裏的教育,全國的教育都有一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