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革新漢語

字數:6595   加入書籤

A+A-


    李純道:“看來你的文化水平確實提高了,居然能夠發現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說來聽聽。”
    紀奎說:“朝廷對襄人地區實行漢化教育,懂漢語、能和漢人打交道的襄人,在做官、經商方麵都有優勢,所以襄人中條件好一些的家庭都把孩子送到朝廷興辦的學校。但是他們反映了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朝廷派過去的漢人教師來自五湖四海,各地的方言不同,教的漢語也差別很大,導致不同的老師對同樣的漢字,教的發音完全不同,表達起來千差萬別,搞得襄人不知哪個人教的是標準的,增加了襄人的學習難度。”
    李純道:“你說的這個情況確實很重要,我們抓襄人的漢化,但是我們漢人自己都沒統一,怎麽去教導襄人,漢語必須要進行統一規範,不光方便對襄人的教學,也有利於漢人之間的交流,朕有時聽外地官員匯報情況時,操著一口濃重的方言,聽起來都非常費力。”
    紀奎說:“還有一個情況,就是有些襄人反映,有些漢字難寫難認,學習起來難度很大,希望簡化一下。”
    李純道:“這個要求算是合理,漢字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曆朝曆代都在演化,到了今天算是比較成熟了。但是漢字重在表達意思,意思表達清楚就好,有些漢字的筆畫太多,確實需要簡化。”
    紀奎又說:“臣還有一個疑惑,既然襄人地區都被我們打下來了,幹嘛還讓襄人當官,很多襄人較多的縣都是夷人做縣令、縣丞之類的,為啥不換成漢人去當縣官,最多讓襄人做個鄉長就不錯了。”
    李純道:“這個事情朕也考慮過,最初的想法也是全部讓漢人當縣官,讓襄人去做鄉長,但是考慮到兩個情況,最終還是按照現在的政策執行。
    一是這些襄人長期習慣了羈縻政策的管理,以前都是委任他們的部落首領擔任州的刺史,把他們州一級的官員擼掉後,縣一級也需要一些當地有威望的首領坐鎮,如果換的太快,漢人官員不熟悉地方情況,很容易生出變亂,而且很多襄人占多數的地區位置偏遠,內地的漢人官員也不願去。
    二是從更遠的角度來說,以後我們將會征服新的大片夷人地區,基層也需要一批有治理能力的官員,可以采取以襄治夷的方針,到時候把這些襄人官員平移過去即可,直接用來幫朝廷治理新地區的夷人,實行華襄共治夷人。”
    紀奎說:“陛下思慮深遠,以襄治夷的辦法確實好,臣也期望著大唐以後能新征服大片疆土。”
    李純覺得,關於語言文字的問題,必須得到盡快解決,這在前世都有成功的經驗。
    前世的首都在北京,以北京地區的語言為基礎製定普通話的標準,在全國進行推廣,並對以前的繁體字進行簡化,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以借鑒。
    既然唐朝新的首都在夏原,而且此處會長期作為首都,那就以夏原周邊的淮北話發音為基礎,製定出規範的漢語發言標準。
    在簡化字方麵,李純有不同的想法,不必所有字都動,重點簡化的是那些常用且難寫的漢字,其他的也可以酌情動一下,一些筆畫本來就不算多的,就不必動了,一些偏僻字代表一個地名或特殊含義,用的很少,也不必動。
    想好以後,李純就召來教育部尚書白居易前來商議。李純說出了大概想法以後,白居易沉思了一陣,表示支持規範漢語的思路,但是反對簡化漢字。
    白居易說:“漢字是祖宗留給我們的東西,用了上千年,大家都已經習慣了,沒必要大改一番。”
    李純道:“我華夏最早流傳的是甲骨文、後麵又是金文,再後麵是大篆、小篆、隸書,都一直在變,怎麽到了唐朝就不能變?你說要用老祖宗的東西,老祖宗的甲骨文,你會讀會用嗎?”
    這麽一問,倒把白居易給問住了,不再言語。
    李純又說:“朕規範漢語、簡化漢字,是為了發揚漢族文化,讓華襄各族都能更快更好的掌握漢語、漢字,便捷各地人們溝通交流,這些正是老祖宗所期望的。”
    白居易被李純的一番話說動了,趕忙說:“恕臣愚鈍,剛才沒有完全理解陛下的一番苦心,現在覺得陛下的想法很有意義,願意回去帶人研究規範漢語、簡化漢字的事宜。”
    李純道:“以後我們還要打下很多地方,好的語言文字會提高朝廷統治地方的效率,你們把漢語的發音分解成幾個具體的音節,用字母表示,這樣才能方便人們學習。你們還要抓一件事,那就是還有少量襄人私用他們的文字,教育部要要徹底廢除襄人的文字,否則會影響我們漢語教學的效果。他們原來的古籍可以保存,但是不得再使用以前文字傳遞信息,隻能用漢字書寫傳達,規範漢語和簡化字以後,必須要讓各地的學校全麵推廣學習。”
    白居易說:“既然廢除襄人的文字,幹脆也限期廢除夷人的語言,讓襄人以後逐步都寫漢字、說漢語,甚至風俗習慣也轉變過來。”
    李純道:“不可,朝廷搞華襄分治,華人和襄人還是要有些區別,唐朝境內的襄人和漢人樣貌差不多,如果語言和風俗再一樣,那就完全一樣了。對於境內的襄人,隻廢文字,不改他們的語言和風俗文化,讓他們學漢語、漢字是方便和漢人的交流,不是改變他們的民族特性。”
    白居易說:“廢除襄人文字事,教育部會去嚴抓,徹底禁絕掉此事,朝廷以後對襄人的漢語教育用精英教育還是普遍教育?”
    李純道:“朝廷對襄人的漢化教育很重要,漢語是漢人和襄人相互溝通的重要渠道,隻有在強大的漢文化影響下,襄人才會更加心向朝廷。朝廷不用廢除各個襄族的民族特性,有一部分襄人能夠用好漢語、漢字就好,他們內部可以使用自己原來的語言。目前漢人采取免費的精英教育,對夷人也采取免費精英教育,不然經費上吃不消。”
    白居易說:“陛下的意思是,對襄人隻是作適當的漢化,其他的都不變。”
    李純道:“對,保留他們的民族特性,隻要他們的精英階層掌握漢語、漢字能夠熟練跟漢人溝通交流就行。朕打算以後對外進行更大規模的擴張,讓他們作為輔助民族,襄助朝廷治理那些新征服的夷人。”
    白居易說:“陛下以前說過這個道理,是臣理解的不深刻,既然讓他們參與對夷人的治理,必然要讓出一些權益給他們。”
    李純道:“是這樣的,境外的夷人數量很多,如果華人既要治理境內的襄人,又要征服治理境外的夷人,兩麵的壓力很大,容易顧此失彼。朕打算讓出一些權益給襄人,做實華襄共治,隻有他們也同步獲得一些權益,才會認真的參與征服和治理夷人。”
    白居易說:“原來陛下有此深意,臣是徹底服了,這就回去抓規範漢語和簡化漢字的事情。”
    白居易回去後,找來一批語言文字專家,研究了三個多月,按照李純所給的原則,把普通話和簡化字初步搞了出來。李純帶領中書省的官員,認真審議了一下,對白居易的方案覺得頗為滿意。
    白居易受到了李純的啟發,自創了一些字母,表示音節,組合起來作為文字的拚音,又把很多筆畫繁多的漢字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簡化,書寫辨認起來方便多了。
    普通話和簡化字的推廣也需要一個時間,李純要求教育部先製定一個方案,頒布發給各地,讓官員百姓們熟知這件事情。
    教育部用簡化字編寫新的教材,各地的學校從元和十四年下半年新學期,統一更換新教材,盡量用普通話教學。
    在書籍方麵,舊的書籍保持不變,一年以後新出的書籍全部要用新的簡化字發行。
    在使用普通話方麵,官府和學校首先作出表率,全麵學習掌握普通話,以後各地錄取公職人員,必須進行普通話和簡化字的考試。
    由於普通話是以夏原附近的淮北方言為基礎規範的漢語,比較靠近夏原的豫兗道、魯青道、淮揚道、荊漢道,居民使用的語言和夏原話比較接近,推廣起來難度較小。
    其他北方的道還好些,長江以南幾個道的方言俚語和夏原話差別很大,推廣起來難度就大很多。
    有些道的居民認為,各地應該保持地方的語言特色,保持地方文化的傳承,這些意見甚至說動了地方大員,紛紛以奏折的方式,反映到朝廷。
    李純收到這些意見後,認真思索了一番後,認為推廣普通話和簡化字,是提高漢人溝通效率、強化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舉措,必須要堅定不移的貫徹執行。
    地方上提出的意見也不是全無道理,也不能采取過於激進的手段,綜合衡量後李純決定采取激勵化的手段,由朝廷下旨,頒布實行。
    旨意要求,在官府和學校強製性推廣普通話和簡化漢字,不接受和不能通過考核的學生,不予發放畢業證,不承認其學曆。
    所有新招入官府的公職人員,必須進行普通話和簡化字考核,考核不過關的不予錄用。
    所有到官府辦事的百姓盡量用普通話和簡化字表達其辦事意願,如因拒絕或不會使用普通話、簡化字無法在官府辦事的,責任由該人自己承擔。
    商人交易時,應盡量采用普通話,清楚表達要交易的物品、價格等重要信息,避免因表達不清造成損失。
    百姓有使用自己方言的權利,可以在非正式場合用方言俚語進行溝通,朝廷不作強製規定。
    旨意的中心思想就是,剛柔並濟、堵疏解合,凡是和利益相關的,必須要使用普通話和簡化字,和利益無關的,可以有自己的空間,讓居民自己選擇。
    李純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絕大多數人會跟著對自己有利的方向作出選擇,上學、公職、經商和很多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普通話和簡化字最終會被絕大多數人接受。
    按照朝廷的旨意,學校和官府成為推廣普通話和簡化字的主陣地。教育部要求,從元和十四年起,凡是新任教師,必須通過普通話和簡化字的考試,才能頒發證書,被各個學校聘用。
    人事部發布政策,全國的官員和其他公職人員要帶頭學習和掌握普通話、簡化字,對於普通話和簡化字掌握較好的,優先予以提拔使用。各地官府也先後發出布告,凡是到官府辦事涉及文書的,以後一律采用簡化字,否則不予受理。
    襄人地區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雖然新羅、扶桑、駱甌等大部分襄族都在使用漢字,但是也有些少數襄族還在私下使用著一些古老文字,這次全部被禁用了,引起了一些小的反彈,所幸影響不大。
    從此,那些有機會上學的襄人精英分子,學習普通話、簡化字,利用掌握漢語、漢字的優勢,華襄兩麵都吃得開,在做官、經商方麵獲得了較大的優勢。
    普通襄人,繼續沿用本民族的語言習慣,倒是相安無事,需要到官府辦事時,就花錢請那些懂漢語、漢字的襄人代寫文書,幫著跟官府溝通,也算順暢。
    李純整天忙於各種政事,轉眼就到了元和十四年春。有天,李純有點空閑,就到杜秋妃那裏走動一下,看到杜秋妃正陪著兒子李湊學習文化。
    李湊已經七歲了,當年年7月下旬就要入讀一年級,杜秋妃要給他提前補一點基礎文化課,省的入學測試時露醜。
    李純跟白居易交代過,皇族和朝官的子女入小學不受名額限製,但是也是要進行基礎的語數文化測試,那些狗屁不通的學生,學校有權拒收。小學到初中,按照二比一的比例淘汰,經常玩樂、學習不好的官宦子弟也會被淘汰掉。
    作為皇帝的子女,學校自然不敢拒收,但是李純不想讓孩子從小就享受特權思想,要求學校不問學生身份,一律要進行測試。
    雖然對皇族和官員子女入學比例放的比較開,但是同樣也是有競爭和淘汰,每往上一個階段都要淘汰一半的人員,各個皇族和官宦人家也有壓力,對孩子的學習也是非常操心。
    杜秋妃一兒一女,女兒才三歲,兒子李湊正要入學的年齡,杜秋妃自己也有些文化,平時空閑時間多,就花一些時間教李湊基本的個位加法和一些簡單的漢字。
    杜秋妃看到李純來了,就讓宮女帶著李湊先去玩會,自己過來服侍李純。
    李純道:“孩子的學習從小就要抓,不管是什麽身份,都要學點文化知識,男人還是要有些能力,以後李湊的學習,你要多操心。”
    杜秋妃說:“以前皇家和官宦人家的孩子,都是請人在自己家裏教,好差沒有個比較,現在都聚集到一個學校裏讀書,經常進行考試排名,小學學習差了就讀不了初中,初中不行就讀不了高中,不努力學習的學生,一考試排名全露餡了,家長不操心不行。”
    李純道:“古人說選賢任能,就是要有競爭機製,把肯學習、有能力的人選拔出來,放到重要的崗位上。朕想好了,以後皇家的子女如果有能力,可以從政從商,也可以從事科學文化事業,不能繼續靠著皇家的爵位吃老本。朕即位前就分封的諸王,朕不好改變,但是朕的兒女們不能再享受那樣的待遇,以後要逐步削減皇家人員的爵祿待遇,讓他們找一個合適的職業去幹。”
    杜秋妃說:“陛下這個主意好,逼著皇家的孩子學點知識,不然都遊手好閑不是辦法,但是哪有那麽多合適的職業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