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實業大亨

字數:6403   加入書籤

A+A-


    在唐朝的工商業熱潮中,各行各業湧現了不少巨富和奇人,其中以羅飛來最為引人注目。羅飛來為晉並道太原府人,祖上以冶鐵為生,算是一個冶鐵世家,到了他這一代,趕上朝廷大規模鼓勵工商業的發展,建設鐵路和一些大規模的工程,對鋼鐵的需求大增。
    羅飛來跟艾笛聲一樣,也是一個技術迷,特別喜歡鑽研冶鐵技術的改進,他先是使用煤焦代替木炭冶鐵,並使用自己研製的牛力鼓風機,不僅提高了冶鐵的質量,而且生產的鐵量也增加很多。
    修鐵路要用鋼材,羅飛來又把生鐵煉鋼的方法由灌鋼法發展為蘇鋼法,生產出大量適合製作鐵軌的鋼材,賺了不少錢。
    生產鋼鐵就需要大量的煤炭和鐵礦石,太原所在的晉並道煤炭資源豐富,羅飛來抓住機會,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開辦煤礦和鐵礦,在雲州(大同)、潞州(長治)等地辦了好幾個大型煤礦,在平州、洺州等地開采鐵礦。
    開采出來的煤炭和鐵礦石,除了一部分自用以外,還拿出剩餘的部分銷售,生意更加興旺。
    後來,羅飛來聽說延州出產一種叫石油的東西,也可以燃燒,他非常感興趣,采集一部分回去研究後,發現其具有揮發性,於是采取蒸餾法,從石油中蒸餾出較輕的透明狀可燃油,稱之為輕油,燃燒的性能比動植物油脂更好,成本也更低,非常適合做燈油。
    於是他在延州辦了一個采油廠,就地蒸餾加工出輕油和重油銷售,輕油可以作為燈油,深受百姓歡迎,重油可以賣給屠宰戶粘毛,也可以用來粘合碎石修路,銷量也很好。
    經過十餘年的發展,羅飛來的生意由原來的一家鐵廠,拓展為涉及冶鐵、煤礦、鐵礦、采油的大型公司,羅飛來成為當時赫赫有名的工商大戶,富甲一方。
    羅飛來既深諳經商之道,也懂得做人很重要,每年拿出大量的銀子支持官府的事業,還掏錢搞慈善,在官民兩道的口碑很好。
    在吳越道的餘杭府,則有另外一個與羅飛來齊名的富商林如賢,不同的是,羅飛來以工礦業為主,林如賢則以商貿業為主。
    林如賢的商行開始以經營販賣絲綢、茶葉、瓷器為主,南方適合水運、海運,他幹脆自己組建了船隊,搞起了運輸,不僅搞貨運,還搞客運。
    後麵,朝廷發布鎖國令,林如賢在晉江搞了一支外貿船隊,專門與海外做貿易生意,賺取了大量利潤。
    蒸汽輪船出來以後,林如賢第一個吃螃蟹,連續買入幾艘蒸汽輪船加入自己的船隊,專門從事從餘杭到揚州、夏原的客貨運輸,出國的船隊按照限製仍然使用帆船。
    蒸汽輪船運輸量大、速度快,不受天氣影響,運送物資更多更快,客運的效果也很好,生意非常興隆,為林如賢帶來了巨大的收益。
    後麵,林如賢看到社會上對蒸汽輪船需求量很大,造船業更賺錢,幹脆在明州(寧波)辦了一個造船廠,花重金聘請了一幫師傅,又從夏原買來蒸汽機,成功的製造出蒸汽輪船。
    林如賢的造船廠製造的蒸汽輪船,用螺旋槳取代明輪,速度更快,銷路更好,又幫林如賢賺了一筆。
    除了羅飛來、林如賢之外,夏原還湧現一個新興富豪蔡耀宗。蔡耀宗出身於富裕家庭,對新興事物感興趣,跟隨艾笛聲學習製造火車,後來成為機械師,由於勤奮好學,最終掌握了蒸汽機和火車的製造方法。
    蔡耀宗看到鐵路事業蓬勃發展,裏麵的商機無限,他決定另辟蹊徑,除了依靠家裏的支持,還聯絡了一批夏原的工商大戶,成立了夏原機械公司,專門生產蒸汽機和火車頭、車廂。
    蔡耀宗公司生產的蒸汽機,在原來艾笛聲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動力更足,效率更高,深受各行各業的歡迎。蔡耀宗還用自己的蒸汽機技術優勢,涉足到紡織業、冶金業、鍛造業,不斷拓展自己的商業王國。
    蔡耀宗利用蒸汽機的強大動力,製造出機床、鍛壓機,加工的金屬製品數量大、成本低,成為機械類企業的龍頭。
    羅飛來、林如賢、蔡耀宗成為當時響當當的實業三大亨,也成為工商業發展的典型代表,聲名遠揚。
    在他們的帶動下,又有不少有誌之士投入到實業的發展中,或開辟新的領域,或研究技術革新,或從事商業貿易,掀起了經商辦實業的熱潮。
    工商業的發展,也催發了建築業的興起,建設大型工程、廠房都需要專門的建設隊伍,各地先後興起了一批具有規模的建築公司。
    經濟的興旺,也促進了金融業的發展,一些新辦企業融資的需求旺盛,而又有一些居民手裏有一些閑錢,一些錢莊以一定的利息大量從居民手中吸收資金,再以較高利息貸給企業,靠中間的差價,賺的盆滿缽滿。
    朝廷下旨允許地方修建鐵路後,商業嗅覺靈敏的林如賢感覺到,鐵路運輸是一塊大肥肉,如果自己不先行動,後麵肯定會分流不少自己船隊的運力。
    經過一番遊說,林如賢聯合一幫吳越道的工商大戶,準備籌集資金,向吳越道申請修建餘杭到蘇州的鐵路。
    吳越道巡撫元義方也想出政績,和林如賢一拍即合,同意修建鐵路。元義方認為修一次鐵路不容易,既然朝廷已經把鐵路修到廣陵府,幹脆吳越道把鐵路從餘杭經蘇州修到潤州。
    林如賢覺得,從餘杭到潤州沿線人口密集,工商業發達,盈利不成問題,讚同元義方的計劃。
    聽說朝廷允許地方可以自行修建鐵路,羅飛來動起了心思。一方麵,自己的礦場開采的煤鐵礦,用馬車、牛車拉出去數量少、速度慢,非常需要鐵路來運輸。
    另一方麵,修建鐵路又要使用大量的鋼鐵,可以擴大自產鋼鐵的銷路。經過綜合考慮,羅飛來認為,修建鐵路是對自己有非常大的利益,決定大幹一把。
    朝廷下旨允許各道可根據需要自籌資金修建鐵路,但是還是向交通部申請批準,而且修建鐵路需要的資金非常龐大,遠非一個商家所能承擔。
    綜合考慮後,羅飛來決定還是走官府的門路,向晉並道的官員講述修建鐵路的好處,申請由自己牽頭,聯合一幫大的商戶,組建一個鐵路公司,修建從太原府經深平府到滄州黃驊港的鐵路。
    蔡耀宗認為,自己的公司就是生產蒸汽機和火車的,如果能夠介入到鐵路修建,既有成本優勢,也可以拓展自己的商業範圍,決定也要參加修建鐵路的熱潮,先後跟幾個地方進行接洽,最後選擇和魯青道合作。
    魯青道巡撫張茂昭則是有自己的打算,新官上任,總想出點政績,朝廷剛開始下旨允許各地可以修建鐵路的時候,他就意識到這是一個出政績的機會。
    長夏鐵路運行已經給出了證明,鐵路運輸量大,速度快,前景非常好,盈利不愁。既然朝廷已經規劃了益都經新沂到夏原的鐵路,可以使用本道的資金修建從益都到登州的鐵路,以後兩條鐵路連成一體,將會極大改善魯青道的交通。
    三條鐵路的修建申請,先後遞交到交通部,交通部尚書肖時新犯了愁,朝廷雖然同意地方修建鐵路,但是到底怎麽個修法,是官辦還是商辦,都沒明確。
    思前想後,肖時新覺得這種大事還是由皇帝來決定,於是進宮向李純匯報情況,請李純定奪。
    看到幾個地方積極申請修建鐵路,李純當然高興,他覺得全國那麽大,全靠朝廷來修鐵路速度太慢,就應該多點開花,齊頭並進,才能大規模促進鐵路的發展。
    但是到底是該官辦還是商辦,李純也犯了愁,官辦雖然更好掌控,但是容易帶來官僚作風和貪汙腐敗,商辦雖然效益高,但是商人唯利是圖,不利於朝廷和百姓。
    思考了好一陣,李純決定地方仿照朝廷,采取路運分離的模式,也就是鐵路歸官府,運營可以由民營公司來做。
    原則上,可以由官府出資來建設鐵路,然後由民營公司租用鐵路來運營,每年付給官府租金。
    在實際操作上,也可以由民營公司墊付一部分資金參與建設,建成以後民營公司可以持續運營一定期限,收回本錢並有一部分利潤,然後鐵路歸官府,民營公司向官府交租金。
    鐵路的路運分離的模式,不僅成為這三條鐵路的建設和運營模式,以後也作為其他地方鐵路的模式。官府隻掌握鐵路資產,不管運營,每年的租金是固定的,便於監管。
    民營公司隻管運營,發揮他們經營方麵的優勢,如果做出不利於朝廷和百姓的事,官府可以取消他們的運營權,交給其他公司運營。
    朝廷批複三條鐵路並確定路運分離的模式後,三條鐵路采取了不同的建設和運營模式。
    魯青道采取官府完全出資建設的方式,準備建成以後再交給蔡耀宗主導的民營公司運營,淨收租金。
    吳越道采取官府和民營公司各出一半資金的方式建設,建成後交給林如賢主導的民營公司運營,前幾年免租金,抵扣投資,到期後開始收取租金。
    太原到滄州的鐵路跨越晉並道和冀燕道,兩個道各自建設屬於本道的鐵路,不足的資金由兩個道向羅飛來主導的民營公司借款,建成後交給羅飛來的公司運營,約定好每年的租金,兩個道用鐵路的租金返還借款,還完借款以後收取的租金就是本道的淨收入。
    三條地方鐵路的路運分離的模式,逐步在其他地方被借鑒推廣,尤其是一些經濟較好區域的工商人士,積極參與鐵路的建設和運營。
    廣珠道規劃番禺至惠州鐵路,川蜀道規劃成都至渝州(今重慶)鐵路,閩海道規劃晉江至福州鐵路,都積極向交通部申請建設,均采取官辦鐵路,民辦運營的方式,既能夠分散風險和壓力,又能發揮各自所長,提高鐵路建設運營的效率。
    通過不斷改進,鐵路事業逐步確立了三權分立的製度,也就是鐵路的所有權歸朝廷和各道,但是建設權和運營權向民間放開,不再作具體的限製。
    羅飛來利用這個機會成立北方鐵運公司和北方鐵建公司,用高薪從華夏鐵運公司和華夏鐵建公司挖人,準備大搞鐵路事業。
    林如賢也不甘示弱,成立南方鐵運公司和南方鐵建公司,也從兩個央企高薪挖人。
    魯青道依靠蔡耀宗,也挖到一些相關人才,成立魯青鐵建公司,閆靜明原本就是交通部修鐵路的一個工頭,掌握了修建鐵路的基本技術,趁此良機跳出來,投靠蔡耀宗,搖身一變成為了魯青鐵建公司主管。
    其他各道申請修建的鐵路,由於缺乏相應的人才,暫時無法修建,隻能推遲,隻能等後續鐵路速成人才畢業後,鐵路的人才荒才能緩解。
    會修鐵路、懂鐵路的管理運營的人員,成為當時的香餑餑,一個個身價倍增,被各地爭搶,收入頗豐。
    華夏工業大學的鐵路專業成為最熱門的專業,吸引大量的學生前來報考,其他的如冶金、采礦、機械等專業前景也很好,華夏工業大學成為學子們爭相報考的學校。
    元和十五年二月份,朝廷關於襄人的政策已經廣為流傳,軍事部正式開始組建訓練襄人部隊。按照規劃,軍事部從正規軍中抽調軍官士兵,分配到契胡族群、僚越族群、駱甌族群所在的州,籌備訓練第一批襄人團。
    組建襄人團的事宜由各州司馬負責,原則上一個襄人州,組建訓練一個襄人團。
    州裏麵先進行宣傳動員,凡是參加襄人團的人員,發給優厚的餉銀,征服夷人地區以後會優先分配房屋、土地,優先進入公職,經商、種地都是免稅。
    宣傳人員還聲明,朝廷的十個軍團戰力強大,主要戰役由朝廷的主力兵團來打,襄人團隻是作為輔助部隊來掃除殘敵,危險係數很小。
    聽說這麽優厚的條件,很多襄人男青年都是躍躍欲試,想著能夠參加襄人團鍍個金,以後可以混個公職或者免稅啥的。
    但是三個族群所在的各州並沒有大規模征兵,而是先挑選軍官,挑選軍官的要求比較嚴,漢化水平、身體素質、軍事基礎等方麵均有要求,而且是擔任公職、地位較高的的襄人優先。
    經過嚴格選拔後,每個州約選拔了八十人左右,作為襄人團的連排軍官,然後根據他們以前的位置、能力、表現等因素,分別委任為連長、副連長、排長。
    襄人團的的團營軍官就由正規軍抽調的軍官擔任,連排軍官由挑選的襄人公職人員、地方首領、貴族子弟擔任。
    襄人團首先對新加入的襄人連排軍官進行為期一個月的集訓,集訓的主要內容一是傳授基本的軍事常識,二是介紹襄人團的基本情況和主要任務,三是漢人團營軍官找襄人連排軍官談話,聯絡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