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襄人部隊

字數:6450   加入書籤

A+A-


    經過一個多月的集訓,這些襄人軍官基本熟悉了自己的職責和以後的戰鬥任務,跟漢人團營軍官也熟悉了,一個團級軍官隊伍算是搭建成功。
    一個月後,再由這些襄人軍官出麵招收襄人士兵,對於士兵的要求沒有那麽高,主要是身體好能打仗就行,當然漢語較好的襄人優先。
    具體操作過程中,就是這些連排軍官從自己熟悉的親友、宗族中選人,畢竟自己人更好用、更放心。
    漢人團營軍官對招兵過程不作幹預,但是在最後環節會把關,由帶來的漢人老兵進行測試,隻有符合征兵要求的人,才會招收。
    從四月份開始,各襄人團進入嚴格而密集的訓練。
    第一階段四個月實行官兵分訓,漢人軍官指導襄人軍官重點練指揮、練戰術,漢人老兵充當班長、副班長,對襄人士兵進行武器操作和體能訓練。
    第二階段三個月是協同訓練,官兵合在一起,模擬戰鬥場景進行訓練。
    到了十一月份,襄人團完成了基本的訓練,有了初步的戰鬥力,有點像一個部隊的樣子。
    在訓練過程中,襄人軍官的漢語水平比較好,磨合的比較順利,有些襄人士兵漢語水平差,聽不懂漢人老兵的口令,好在都是些簡單的動作,多比劃幾下就會了。
    朝廷對這些襄人團的要求也不高,軍官能夠順利指揮下級,士兵可以用火繩槍射擊敵人就可以。經過大半年的訓練,這些部隊基本掌握了協同作戰,當個輔助部隊沒問題。
    元和十五年底,朝廷在三個族群總共練成了30個襄人團,但是每個襄人團隻有一半的規模,主要是方便訓練。元和十六年初,各團進一步擴編,招收新的兵員,組建成完整的團級部隊,繼續進行訓練。
    由於有了前麵一批訓練的軍官和士兵作為基礎,擴充起來比較順利,副連長提升為連長,排長提升為副連長,新兵成了老兵,可以再帶新兵。
    三個族群的民兵營的組建和訓練,開始時間比襄人團晚半個月,而且模式與襄人團有所不同。
    由道一級的地方部隊抽調軍官和老兵到各縣去指導訓練,軍官由縣裏直接推薦,派去的漢人軍官進行測試選拔,過關以後,具體的營、連、排軍官崗位,由縣五人政務會討論決定,漢人軍官不進行幹預。
    軍官訓練一個月以後,再由這些軍官招募士兵,仍然由漢人老兵進行測試,人員選拔確定以後,再由襄人軍官對士兵進行編組。
    訓練模式與襄人團相似,前麵也是官兵分訓,後麵進行合訓,經過一年形成戰鬥力,一年以後,同樣是進行擴編。原則上,每個襄人縣根據人數多少,組建一到兩個民兵營。
    基本每個民兵營的人事都是以各縣為主,所以這些民兵營的軍官基本都是當地襄人官員推薦擔任,這些民兵營基本上完全聽命於各縣的官員。
    襄人團和民兵營有很多地方不同,首先是襄人團作為輔助作戰部隊,還是有戰鬥任務的,對軍官和兵員素質要求更高一些,官兵的待遇也更好一些。
    其次襄人團由漢人軍官擔任團營領導,後續將跟隨各個軍團作戰,屬於朝廷的部隊,而民兵營屬於地方維穩部隊,完全由地方掌握。
    再次,襄人團屬於正規軍,士兵服役三年,服滿後可以選拔為軍士,也可以直接退役,而民兵營則寬鬆的多,對服役年限沒有特別要求,隻要地方上雇傭,可以服役到老。
    在李純的規劃中,朝廷的十個軍團,武器先進,久經沙場,戰鬥力較強,可以在一線攻堅。但是消滅敵人主力後,可以由這些襄人團清掃殘敵,或者消滅小股敵人。待征服新的區域後,每個郡可以配一個襄人團,每個領配一個民兵營。
    由於朝廷是分段對外擴張,沒必要一下子訓練太多的襄人部隊,光是第一批三個族群就有30個襄人團,200多個民兵營,總兵力接近二十萬,需要不少餉銀不說,他們也是有一定戰鬥力的武裝。
    所以必須打出去一波,派出去一批襄人部隊,然後再訓練其他族群的部隊,不能窩著太多的襄人部隊在國內,否則一旦生變,彈壓都是問題。
    對於華襄分權和組建襄人部隊的事,各襄人地區的縣級官員是最早的知情人,也是具體的執行者或參與者,所以能夠掌握更多的信息。
    遼桓道赤州所屬的翁牛縣令耶律孟源,忙完衙門的事務,下班回到家裏,老婆芳肅梨花趕忙給他做晚飯。芳肅梨花把飯菜做好以後,端到桌上,兩人邊吃飯邊聊了起來。
    芳肅梨花說:“漢人朝廷太能折騰了,先是華襄分治,又是襄人改名,現在又搞華襄分權、組建襄人部隊,真是大動作不斷。”
    耶律孟源說:“這話你就在屋裏說,可不要給我出去亂說,以前突厥和回鶻強大時,我們契丹人臣服他們,現在漢人政權強大,我們自然就要臣服於朝廷,上麵讓幹啥咱就幹啥,漢人朝廷對襄人總體還算不錯,咱們契丹人的生活沒受啥影響。”
    芳肅梨花說:“咋叫沒影響,我們以前姓蕭,也是契丹人的大姓,非要被改成芳肅,難聽死了。”
    耶律孟源笑道:“誰讓你們是單姓,還跟漢人的蕭氏重合,改姓的時候,把蕭拆成草和肅,你們覺得草肅難聽,集體主張改為芳肅,現在覺得難聽,當初咋不選個好姓呢?”
    芳肅梨花說:“改成別的就跟蕭沒關係了,芳肅就芳肅吧,誰讓契丹男人不爭氣,打不過漢人,讓族人吃虧。”
    耶律孟源說:“別說這些意氣話,當年我們契丹人打的算是勇敢的,但是不打還好,一打還死了不少人,連可汗都被斬首了,還是老實過日子吧。”
    芳肅梨花說:“你看這又是華襄分權,又是組建襄人團、民兵營的,老百姓們都是議論紛紛,有說好的,有說差的,你是官府的人,你看是啥情況?”
    耶律孟源說:“說句實在話,我比你更操心,打聽的更仔細,通過從各個渠道打聽到的消息來看,我覺得是利大於弊,不然怎麽會連兒子都送去了襄人部隊?”
    芳肅梨花說:“你說你也夠狠的,把咱兒子送到了襄人團任連長,又把我弟搞到民兵營任副營長,萬一以後打仗怎麽辦,能不危險?”
    耶律孟源說:“婦人之見,朝廷的皇帝心大的很,醞釀了好幾年準備打出去,我們襄人肯定也是要跟著出去的,早點占個位置還可以吃點肉,晚了連湯都喝不到。”
    芳肅梨花說:“你說的輕巧,到時候要來個大搬家,聽說我們契丹人要跟著打西域,百姓以後也要搬到那裏,太遠了吧。”
    耶律孟源說:“我們契丹人本就是遊牧民族,到哪裏都一樣,到了夷人地區,可以享受特權,可以統治不少夷人,比在這邊強。”
    芳肅梨花說:“有人說,朝廷組建襄人部隊,是為了給漢人部隊當炮灰,說漢人讓我們跟夷人對拚,他們坐收漁人之利。”
    耶律孟源說:“都是瞎說,朝廷養了十個軍團,裝備精良、戰力強大,這次是他們打頭陣,我們的襄人團作為輔助部隊,民兵營不參戰,隻在地方負責維護治安,要說打也是漢襄一起打,漢人都跑在前頭打,襄人不參戰也說不過去。”
    芳肅梨花說:“你這一說,我的心裏才安穩一點,我是真怕咱兒子有啥三長兩短。”
    耶律孟源說:“幾百年來,我們契丹人都是以武立足,就是不在漢人朝廷治下,也要跟外族人爭鬥,咱兒子隻要挺過這一波,我就想辦法給他謀個好前程,總不能啥也不幹就想當官,那不現實。”
    芳肅梨花說:“大勢如此,也是沒辦法的事,希望以後的日子能過得更好一些。”
    元和十五年四月下旬,朝廷的反腐行動還在進行,組建訓練襄人部隊的事情也鋪開了,李純正在密切關注兩件大事的進展情況,元稹向他報告,說土渾王尚比尼和康巴王紮日勒請求覲見。
    原來,外事部負責管理四個羈縻地區,關於確定這四個地區居民的身份問題,元稹也比較著急,李純讓他派人察訪幾個地區的情況,他就連忙讓四個宣慰使去征求各個國王的意見。
    各個國王的態度不一,一部分讚成加入襄人,另一部分態度曖昧,表示等朝廷出台具體政策再說。
    元稹認為,境內的八大襄族,朝廷已經明確分權和組建部隊的事,對於四個羈縻地區目前尚無明確政策,也難怪有些國王會猶疑觀望。
    土渾王尚比尼得知朝廷已經開始組建襄人部隊,開始有些著急了,認為如果再不去爭取,萬一四個羈縻地區被朝廷劃為夷人,一切就來不及了。
    尚比尼召來和他關係比較好的紮日勒,兩個人好好商議了一番,一致認為要盡快爭取羈縻地區的襄人地位,絕對是利大於弊,一旦被朝廷認定為夷人,後果不堪設想。
    尚比尼和紮日勒議定以後,決定向外事部請求覲見李純,向他爭取將四個羈縻地區的居民劃為襄人。
    這個請求送到外事部後,元稹也比較支持,覺得直接來談最好,早點有個定論,外事部也好製定政策,於是同意他們先進京。
    兩人在外事部人員的陪同下,從湟源入境,經鄯州、蘭州到長安,在長安乘坐火車一路趕到夏原。
    兩人原本就是李純扶持起來的,一直傾向於大唐,這次入境以後,看到唐朝建設的這麽好,比吐蕃發達多了,特別是火車的快捷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加堅定了他們要加入襄人的想法。
    兩人進京後,向元稹報告了他們的想法,兩人都比較仰慕漢文化,所以漢語說的還不錯,元稹完全能聽得懂,覺得他們說的有道理,就向李純報告兩人請求覲見的事。
    李純認為,四個羈縻地區地位未定,確實是一個隱患,既然來了兩個吐蕃小王,跟他們談一談也好,看他們有啥能打動自己的說辭。
    兩個小王,由元稹帶著,到思政殿覲見李純,見麵後,自然是三人先向李純叩頭行禮,然後李純賜座,三人才能坐下。
    元稹首先說:“陛下,臣以為四個羈縻地區的地位應當早日確定,這樣有利於朝廷以後的行動,尚比尼和紮日勒有心帶著族人進一步歸順大唐,想爭取加入襄人,還請陛下給他們一個機會。”
    李純道:“既然你們兩個來了,朕也就有話直說,朕也想過將你們四個羈縻地區劃為襄人,但是四個羈縻地區環境較差,適合漢人居住的地方很少,特別是你們吐蕃地區,都是高原,漢人去了就有高原反應,朕如果給予你們襄人身份,就要賜予你們一定的權益,對於朝廷來說是得不償失。”
    尚比尼說:“我們四個羈縻地區的環境雖是比不上八大襄族,但是也都是忠於朝廷的,我們吐蕃人勇猛善戰,我們願意出兵協助朝廷對夷人進行征服。”
    李純道:“出兵是可以,但是目前朝廷的十個軍團加上後麵組建的襄人部隊出征已經足夠,你們一出兵就要再分權益給你們,朝廷還能給你們什麽權益呢?”
    紮日勒說:“陛下,我們吐蕃跟內地的襄族不同,完全可以采取不同的模式,我們無償出兵,隻求有個襄人身份。”
    李純道:“難得你們一片誠心,但是朕也不是貪占便宜之人,而且大唐目前也不缺兵。另一方麵讓你們出兵又不給權益,你們的子民未也會有意見,此議不妥。”
    尚比尼說:“陛下,小王有句肺腑之言,扶桑與大唐遠隔重洋,都可以被納入襄族,我們吐蕃與大唐緊密相鄰,交往更加頻繁,為何就不能納入襄族呢?”
    這句話倒是把李純給說動了,李純停頓思考了一下。
    此時元稹覺得李純有點心動了,趁機進言:“陛下,臣有個建議,那就是可以不讓四個羈縻地區出兵,也不額外給他們權益,直接納入朝廷的統治,不再實行羈縻政策。”
    李純聽了以後說道:“你們說的都有些道理,你們四個羈縻地區與大唐緊密相連,與華夏來往了上千年,不給予你們襄人身份似乎也說不過去。這樣吧,就按照元稹所言,將你們納入朝廷的直接統治,全部給予襄人身份,所有權益與目前內地的八大襄族相同。不同的是,你們不必出兵,你們也不用參與新征服地區的治理,也不能享受相應的權益。”
    尚比尼說:“小王替吐蕃人感謝陛下的恩德,我們願意交出手中權力,可以由朝廷直接派官員來管理。”
    紮日勒也說:“小王也願意交出手中權力,接受朝廷的直接管理。”
    李純道:“你們兩人的忠心,朕是一直欣賞的,但是其他人未必都像你們這樣知大局、識大體,朕聽說吐蕃和象雄兩個小國都不來朝貢了,具有明顯的離心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