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元稹心事
字數:6159 加入書籤
李德裕說:“按照臣的分析,如果來南洋發展的襄人數量越多,在國內騰出給華人的空間就會越大,所以臣建議前期盡量鼓勵襄人去夷人地區發展。朝廷可以核算征服的夷人地區每年能夠接納的人員數量,然後製作相應數量的準遷證,華襄百姓拿著準遷證,才能出關,才能在夷人地區定居置業。”
李純聽到這個想法感覺很新奇,說道:“德裕的這個想法也算是一種創新,朝廷對道夷人地區發展的華襄百姓確實要進行總量控製,後續可以根據經濟的發展分批遷人過去,不能任由百姓無序的遷移。”
李德裕又說道:“陛下,臣還有一事要稟報,早些年有不少華人到南洋一帶發展,他們已經在那裏落地生根,與當地人融為一體,但也是有著華夏民族的血統,這些人的身份如何界定,總不能也定為夷人吧。”
李純聽了也頗為躊躇,就問道:“其他大臣對這個問題有何良策?”
元稹說:“這些人身上有華夏的血統,定為夷人不妥,但如定為華人,一是這些人早就遠離華夏,不屬於唐朝的子民,二是這些人與當地人通婚,不少人也有其他民族的血統,確實也不妥。”
李德裕說:“臣對這個問題曾經思考了一番,覺得可以參照當初在四大生襄地區設立周襄族做法,這些南洋地區的漢人基本都是晉朝以後過去的,建議可以定為晉襄族。”
李純道:“這些海外華人的身份定性問題一直是個難題,這些人很早就出國,在異國落地生根,近些年沒有參與大唐的征戰和各項建設,也就說對國家的發展強大沒有作出貢獻。而且這些人很多與外族通婚,有的語言習慣和宗教信仰都改了,如果把他們定為華族,國內的華人肯定不服,而且那些混血的華人如何甄別確定也是個難題,德裕的思路倒是一個辦法。”
崔右甫說:“在夷人地區,華襄兩族權益差別不是很大,把這些具有華夏血統的人們定為晉襄族,肯定是比當地的夷人要好得多,可以就地享受襄人的特權,已經算是很好的待遇了。”
李純道:“就這樣定吧,以後凡是海外具有華人血統的,經各郡的民政局甄別認定後,就統一確定為晉襄族。德裕和馮慶業一樣,也是一個愛動腦的官員,未來也可以到夷人地區大展身手。”
李德裕當即說道:“夷人地區未來是大唐發展的主要方向,臣很早就立誌想去夷人地區發展,願為大唐的強盛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李純道:“這很好,朝廷未來將調動一大批官員到夷人地區任職,隻是夷人地區比較艱苦,還怕很多人不願意去。”
元稹說:“夷人地區雖然艱苦,但是也是一個能夠幹事業的地方,臣相信大唐的有誌官員一定會主動到夷人地區任職。”
李純和幾個大臣座談一番後,基本就到了晚飯的時間,幾人吃了晚飯以後,李純就讓大家各自回去休息,自己去陪蕭嬪了。
這一段時間,元稹的內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元稹屬於少年得誌,很早就被提升為外事部尚書,這些年雖然幹的也是風生水起,但是想再進一步也是很難。
正三品是絕大多數官員的天花板,兩個宰相又是剛任職不久,短期內不可能更換,就算有空缺,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白居易這些人政聲口碑都不錯,也未必輪到自己。
思來想去,元稹覺得自己還是要拿出一些過硬的本事,搞出一些更大的政績,未來才有跟別人競爭的優勢。元稹一直在朝中任職,缺乏地方主官的任職經驗,既是一個短板,也是他心中的遺憾。
這次,朝廷準備大規模遠征,李純計劃在征服地區設置三個路,並對夷人地區的官員配備非常重視,元稹的心思也活泛了。
元稹認為,夷人地區的一個路,雖然和國內一個道平齊,但是管轄的麵積更大、人口更多,還手握襄人部隊,一路總督的實權比巡撫要大。
元稹認為,朝廷未來的重點工作是征服和治理夷人地區,打仗自己不行,但是自己可以在治理夷人上出政績,何況自己本就是正三品的尚書,平級調過去任總督,應該沒有問題。
自己任的又是外事部尚書,對夷人地區更加了解,在夷人地區任職也更有優勢,如果自己在治理夷人方麵做出突出政績,也是未來競爭宰相的優勢。
夷人地區廣大,有些地區太偏遠,做出政績朝廷也不容易看到,所以元稹瞄準了這次要征服的三個地方。
西征的主將是李愬,此人以前就立過戰功,聽聞此人很有思想,也有意轉行政,估計大概率會出任瀚海路總督。瀚海路那個地方自己也看不上,大都是荒漠草原,草原民族不好治理,發展經濟難度大。
南方的兩個路,怎麽比,都是中南半島的符真路更好,此地跟唐朝本土陸地相連,交通方便、土地肥沃,發展經濟的基礎更好。
從元稹對各地夷人的觀察來看,符真路的夷人跟唐朝本土的漢襄族群最為接近,外貌、語言、風俗相差不大,更容易治理。
符真路位於唐朝往天竺、大食及其以西地區的海上要衝,非常有利於發展海上貿易。湄公河、湄南河、伊洛瓦底江等地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符真夷人勤勞能幹,隻要施政得當,可以很快就能收取不少賦稅上交朝廷。
相比之下,南洋群島更遠、更荒一些,各方麵的基礎都比符真路差一些,自己從內心裏就認準了符真路總督一職。目前李純比較欣賞馮慶業,自己要早點抓住機會,錨定符真路,可以推薦馮慶業去南洋的巽他路出任總督。
既然要去符真路擔任總督,就要抓幾個有能力的屬官,不然光靠自己一個人累死也幹不完。
元稹覺得李德裕這個人不錯,在瓊州把僚越人治理的很好,民族和諧,經濟發展,成為治理少數民族的典範。如果能把李德裕吸引到自己手下,作為自己的臂膀,未來不愁做不出政績。
元稹想到這裏,就不再猶豫,晚上直接來找李德裕。李德裕開門後,看到是元稹來拜訪自己,有些意外,但也是非常恭敬的把他迎到屋裏。
李德裕說:“元大人晚上拜訪下官,下官非常榮幸,不知元大人前來所為何事?”
元稹說道:“沒什麽大事,就是聊一聊,聽聞你有意去夷人地區發展?”
李德裕說:“目前隻是一個意向,具體也要等夷人地區打下來再說,不過夷人地區廣大,未來個幹事業的地方。”
元稹又說:“你當初來瓊州發展,很多人還不理解你,現在看來你是早有打算,籌劃著到夷人地區大幹一番,說說你的想法,我也好借鑒一下。”
李德裕說:“目前朝廷的官員已經飽和了,再想發展很難,而夷人地區不同,未來肯定需要大批的官員,發展空間很大,所以德裕才有此一想,莫非元大人也想去夷人地區發展?”
元稹說:“你說的對,目前朝廷的官員已經飽和,動一下非常難,我這個外事部尚書幹了快十年,也有些膩了,想到夷人地區曆練一下,你看哪個地方比較合適?”
李德裕感覺到元稹是在考驗和試探自己,但是覺得也該趁機表現一下,就說道:“夷人地區也分親疏遠近,自然是離大唐較近的夷人地區更好,這裏幹出的政績更容易被朝廷知曉,以後返回朝廷也容易一些。”
元稹覺得李德裕說的和自己想的一致,繼續說:“皇上準備在西部設置瀚海路,在中南半島設置符真路,在南洋群島設置巽他路,你覺得哪一路更好。”
李德裕當即說道:“從各方麵來看,當然是中南的符真路最好,那裏更容易立足,發展經濟的條件更好,如果卑職看的沒錯,以後符真路將成為夷人地區第一路。”
元稹點點頭,說道:“確實如此,我也是看中了符真路,不知你想去哪一路?”
李德裕知道,以元稹的官位,去符真路肯定是當總督一職,自己也正想去符真路,何不借機攀上這棵大樹?連忙說道:“不瞞元大人,卑職也正想去符真路,如果能到元大人的手下任職,也是德裕的榮幸。”
元稹也聽出了李德裕的投靠之意,當即說道:“如果我能去符真路,定當延攬你也過去,盡量給你爭取一個好位置。”
李德裕說:“德裕感謝元大人的厚愛,以後卑職如果能去符真路,定當盡心竭力輔佐元大人。”
李純等人在吉陽待了兩天就走了,船隊開始向東北航行,踏上返途。李純不喜歡走回頭路,已經去過的地方就不再去了,命令船隊直接開往流求島。
流求島在元和八年被唐軍收服,從此正式納入唐朝的版圖,朝廷在流求島設置流州後,招徠漢人到流求島墾荒,流求島西部有大量的肥沃土地,近年來吸引了大量漢人到那裏發展,當地僚越人也從原始社會進入了文明社會。
李純認為,既然有機會經過,就到這個年輕的行政區看看,視察一下這裏的華襄兩族融合情況。
流州城位於烏溪入海口北岸,船隊靠近碼頭後,流州刺史苗榮成趕忙上前施禮迎接。李純帶人入城後,發現流州城確實小了些,相當於內地一個縣城的水平,畢竟發展時間比較短,人口和規模還沒完全起來。
李純簡單休息一番,第二天就召苗榮成詢問流州的情況。
苗榮成說:“稟陛下,流求島麵積比較大,大概相當於內地兩三個州的麵積,原本都是蠻荒之地,島上的居民過著刀耕火種、狩獵采集為主的原始生活。唐軍拿下流求以後,從大陸招徠不少漢人過來墾荒,漢人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很多平原地區的僚越人就模仿漢人的耕作方式,用糧食、獵物跟漢人交換物資,後麵僚越人的生活水平也上來了。目前流州有人口約十四萬,其中華襄各半,由於島上還有一些荒地,大陸仍然持續有漢人過來墾荒,估計承載三十萬人不成問題。”
李純道:“流求島其實離大陸並不太遠,可惜一直孤懸海外,到了元和八年才納入朝廷的統治。經過八年的治理,這裏的僚越人整體漢化水平如何,下步能否參加對南洋的征服治理?”
苗榮成答道:“這些年雖然官府采取不少措施提高當地僚越人的發展水平,但由於畢竟開發較晚,隻有西部平原地區的僚越人有一定程度的漢化,中東部山區的僚越人依然相對落後,讓他們加入襄人部隊去作戰可以,參與夷人的治理,目前還不行,估計至少還要八年的教化和發展。”
李純道:“朝廷征服和治理夷人地區,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前期可以大陸的僚越人為主,先去南洋地區發展,流求這邊能去多少去多少,不作硬性規定。”
李純跟苗榮成簡單聊了一番,後麵又待了兩天,帶著幾個大臣到流州的周邊走訪一番,就啟程繼續北上。在北上的路上,李純一行又在明州(今寧波)停靠了一下,一是補充水源物資,二是查看這裏的港口情況。
在朝廷的規劃中,全國將重點建設六個港口,由北向南分別是滄州黃驊港、登州港、海州港、明州港、晉江港、番禺港。
明州作為吳越道的東部門戶,港口條件較好,發展海運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吳越道甚至還規劃了餘杭到明州的鐵路。
李純一行在明州待了兩天,簡單看了港口運行和當地的發展情況,就繼續乘船往北行駛。船隊經過長江口時,李純要求繼續北上,直達海州,在那裏停泊兩天,而後從淮河入海口溯淮河返回夏原。
李純一行到達海州後,重點察看鐵路和港口的建設情況。夏原東部沿海一帶良港較少,隻有海州港條件較好,可以成為夏原東部海運的門戶。
除了夏海鐵路,朝廷還規劃了開封到徐州的鐵路,這兩條鐵路修通以後,從夏原、蘭州、長安等地的物資都可以從海州港進出。
隻見夏海鐵路和海州港的建設如火如荼,大量的民工在不停的施工,鐵路一直鋪到港口,非常方便物資的銜接運輸。
通過大量的投資建設,海州城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工商業也發展起來,眼看將從一個普通州城發展成為重要的港口城市。
李純一行在海州停留了兩天,查看了幾個重要地點,然後就乘船進入淮河入海口,溯淮河往夏原航行。
六月初,李純一行終於抵達夏原,結束了這次南巡活動,李純剛回宮沒多久,白居易就來覲見匯報教育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