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瀚海建路
字數:5612 加入書籤
呂元膺前麵坐火車到達蘭州還算順暢,到了蘭州以後就隻能過黃河乘馬車西行,到了5月底才到達歸化城,到位後也是開始收攏官員,根據前方的戰事,逐步往前派出各郡、領的官員。
由於李愬一直處於征戰狀態,而且進軍的速度偏慢,所以呂元膺隻能帶領瀚海路的官員先留在歸化,等李愬完成對吉利斯汗國的征討後,才在9月份到達康城,與李愬匯合。
李愬對於自己被任命為瀚海路總督並不意外,但是自己還兼著鎮西軍統領,確實無法專心於政務,隻能委托呂元膺代為操心。呂元膺覺得也是應該先區分一下各郡的範圍,根據目前征討的地方籌劃了一番。
葛邏祿在西漢烏孫國的範圍,可以將葛邏祿及其以西的地方劃為烏孫郡,郡城就選在碎葉城。薩曼北部一帶,以柘析城為中心,屬於以前大宛的範圍,可以稱為大宛郡。薩曼南部,屬於以前康居國的範圍,可以稱為康居郡,以安息城為郡城。薩曼東南部,塔希爾東北部的阿姆河中上遊一帶,是古代月氏國的範圍,可以稱為月氏郡,以步師城為郡城。
塔希爾西部本為呼羅珊一帶,可以稱為羅珊郡,郡城設在尼沙普爾,尼沙普爾改為沙普城。塔希爾東南部一帶,月氏人曾經南下在此建立貴霜國,可以稱為貴霜郡,以加茲尼為郡城,加茲尼改為加尼城。吉利斯汗國及其周邊由其國名簡化,可以稱為吉斯郡,郡城就設在阿克蘇城,阿克蘇改為克蘇城。
呂元膺將七個郡的設置情況和李愬匯報一番,李愬覺得各郡的設置與自己的設想基本一致,完全讚成。李愬回到康城沒多久,才剛開始處理政務,突然就有斥候來報告,說境內出現了兩股叛亂。
原來從加茲尼城逃出來的叛軍,假意說是西去赫拉特,實際上往西逃了一段後,就掉頭向東南方向,最後在坎大哈城聚集,形成一股有兩萬人的割據勢力,在羽翼豐滿之後,開始北上進攻加茲尼。
原來逃脫的葛邏祿可汗迦必略,先是投奔薩曼王朝,後來看到薩曼王朝被擊敗,就逃到鹹海以北地區的草原,在那裏征服拉攏了一些小部落,擁兵一萬多人,形成了一股反叛勢力。
李愬一聽氣得半死,沒想到這兩股敗軍卷土重來,重新作亂。李愬認為坎大哈的叛軍勢力更強,決定派副將陳弘嶺帶1.5萬人去討伐,迦必略的叛軍稍弱,由副將孔文侃帶1萬人去討伐,自己率領剩餘人員和一個襄人團在康城居中調度。
陳弘嶺對加茲尼逃出來的那股叛軍非常熟悉,當即率軍直接往東南方向進發,經步師城翻越興都庫什山,直撲加茲尼。陳弘嶺進入加茲尼後得知,坎大哈的叛軍前段進攻加茲尼,但是被駐守加茲尼的襄人團擊退,現在估計退回坎大哈了。
陳弘嶺不願耽擱,隨即向南繼續進發,直撲坎大哈。陳弘嶺認為,必須將這股叛軍吸引在坎大哈,不能讓他們再逃竄,否則將貽害無窮。
陳弘嶺決定將部隊分成兩部分,由參軍韓如輝率領五千人直接向坎大哈進發,坎大哈叛軍看到唐軍人少,就不會輕易逃跑。陳弘嶺本人則率領其餘一萬人迂回到坎大哈後側,尋機和韓如輝一起包圍坎大哈,來個甕中捉鱉。
韓如輝率軍率先到達坎大哈城北,但是沒有急於攻城,而是駐紮不動。坎大哈守軍發現唐軍兵少,就不願輕易放棄自己的根據地,甚至還派兵主動進攻城北的唐軍,最終被唐軍的火槍擊退。
不久,陳弘嶺率軍迂回到坎大哈城南,迅速分兵合圍城東、西、南三門,與城北的唐軍配合,將坎大哈城團團圍住。
坎大哈的叛軍發現又來了大量的唐軍,將城圍住了,這才開始慌了。剛開始城內的叛軍還試圖突圍,結果被唐軍擊敗退回城內,後麵隻能據城死守。
陳弘嶺由於是帶騎兵火速進軍,就沒有帶重炮部隊,所以決定采取炸城牆的方式,突入城內。陳弘嶺將主攻方向選在城南,仍然采取輪番進擊的方式逐步靠近城牆。
唐軍抵達城牆後,在南門附近埋設了大量炸藥將南門附近一段城牆炸塌,然後開始蜂擁進入城內,與城內的叛軍展開激烈交戰。經過近一天的交戰,城內的叛軍非死即降,唐軍終於占領坎大哈。
陳弘嶺發現,坎大哈比加茲尼的條件更好,周圍的水源更充分,而且加茲尼偏北,南方的大量疆域無法兼顧,在坎大哈可以將原塔希爾王朝東南部的地區都控製起來。
思慮已定後,陳弘嶺押著俘虜往北返回加茲尼,正好遇到呂元膺派過來的貴霜郡官員。陳弘嶺就讓原來駐守加茲尼的那個襄人團,帶著貴霜郡的官員移駐到坎大哈,自己則率軍直接返回康城。
孔文侃帶一萬騎兵,從康城直接沿著錫爾河北岸向西北進軍,一路上派出不少斥候,打探迦必略叛軍的位置,終於打聽到其中心在鹹海西北的伊爾吉斯地區。孔文侃深知,一定要徹底剿滅這些叛軍,絕對不能讓他們逃脫,否則後患無窮。
孔文侃決定也采取迂回包抄的辦法,由一個裨將率領兩千人,正麵牽製敵軍,自己率領八千主力向西從後麵包抄,斷絕其向西逃跑的道路。
向東都是唐軍的地盤,孔文侃不怕他能玩出什麽花樣,部隊到達鹹海北岸後,就分兵行動,對迦必略叛軍展開一場大包圍。
孔文侃從西部迂回成功後,將部隊展開成扇形,向東搜索前進,很快就遇到迦必略叛軍。迦必略叛軍早就知道唐軍的厲害,一觸即潰,迅速向東逃跑,結果又遇到在這裏阻擊的唐軍偏師,又被殺傷了大半。
迦必略率領少數叛軍繼續向東逃跑,孔文侃率軍緊追不舍,一路追殺過去,剩下的叛軍不願跟著迦必略送死,逐漸逃散,隻剩迦必略和幾個隨從。
迦必略又累又餓,疲憊不堪,剛找了一個地方躲起來,沒想到就被跟隨而來的唐軍發現。唐軍也不知道他的身份,直接對幾人進行集火射擊,將迦必略和隨從全部擊斃。
孔文侃後麵才發現,擊斃的幾人中就有迦必略,感覺這個可汗死的真窩囊,命人將其就地火化,而後率軍東返,回到康城。
元和十七年六月,李純收到高霞寓陣亡的消息,感覺難以置信,李純怎麽也沒想到,高霞寓竟然是被波娘惹的毒箭射死了。按照李純的想法,高霞寓是員猛將,也是一個老將,本來想著等征戰結束以後,給他提拔一個正三品的崗位安置一下,沒想到竟然突然犧牲了。
在李純剛即位時,高霞寓就參與征討劉辟叛亂,後麵一路經過多場戰役,立下不少功勳,李純非常看重他。為了彰顯朝廷對高霞寓的恩德,李純下旨追封高霞寓為從二品的輔國將軍,賜爵汝陽侯,給其家人撫恤金500貫,給予其子高從武門蔭入仕的恩賞。
七月,工商部帶領幾個大的印刷廠已經攻克活字印刷的技術,印刷的速度和效率大為提高,書籍的價格明顯下降。此時,隸屬於禮事部的華夏報社也正式成立起來,李純決定充分利用活字印刷技術,加大報刊的印刷數量。
《華夏政報》自發行以來,及時報道一些重要的政策、措施、消息,開闊了人們的眼,關於朝廷幾路大軍在夷人地區的征討情況,都會定期在《華夏政報》上刊發出來。
通過官員的口口相傳,很多百姓也知道了進展情況,隨著大量的夷人地區被征服,華襄兩族異常興奮,感覺到唐朝的國力如日衝天,以後可以隨著國家的強大過上更好的生活。
李純認為,《華夏政報》可以作為朝廷內部報紙,免費發給官員,但是難以滿足百姓對報紙的需要,可以另外再發行《華夏民報》作為普通百姓閱讀的報紙。當然,《華夏民報》肯定是要收費的,每份可以賣三文錢左右,首批先印三萬份,後麵根據訂閱情況再增加數量。
《華夏民報》不像《華夏政報》那麽正式,主要是刊發一些和百姓密切相關的一些政策和消息,也有一些奇聞異事,還會刊發一些詩文和短篇小說,深受一些文人的喜愛,訂閱量持續提高,很快就突破五萬份,特別是夏原、長安、廣陵等大城市的銷量特別好。
自朝廷四月份正式開始任命三個夷人地區的官員以後,華襄官員開始陸續朝著朝廷規定的集結地進發,而後按照各路官員的調度,分批到達自己任職的地區。總體來說,華人官員整體數量相對較少,主要是路、郡兩級的官員,襄人就不同了,各郡科以下和各領的官員、公職人員數量龐大。
由於朝廷在夷人地區的機構草創,主要是先任命一些主要的官員和重要的公職人員。一個郡先設十個局,一個局先設四個科,每個科連科長也就四五個人,一個領先設八個台,一個台先設十個人。
這樣算下來,一個郡直屬的襄人公職人員就有兩百,八個領又有六百多,加起來就有八百多人,相比之下一個郡的漢人官員不足六十人。
除此之外,每個領還有五百的民兵營。加上上百的隨行家屬,一個郡的襄人數量就達到了五六千人,加上前期已經配到各郡的3000襄人團,一個郡的襄人數量就有八九千人。
由於第一波參與征服的是僚越、駱甌、契胡三個族群,所以遷移到夷人地區的也是這三個族群的人,這樣可以在自己的襄兵保護之下。
襄人們基本都是抱團行動,先都是匯集到各郡,屬於郡屬人員的,就留在郡城,那些分配到各領的人員,就帶著家屬和民兵營到指定的地方赴任。
就這樣,大批的襄人源源不斷向南、向西進發,前往他們的分配之地。由於夷人地區政權初創,前期主要是公職人員和少量家屬,其他襄人還處於觀望狀態,待那邊的政權穩定了,再去夷人地區發展。
隨著南方的征服活動基本結束,南征元帥府的也將撤回,李純發給範希朝最後一道詔書,主要是對南征的三個軍團的安排。
鎮蠻軍高霞寓去世,鎮蠻軍一分為二,嶽林輝率領一半人員駐守西貢,改為符真師,作為符真路的機動打擊部隊;雷立勳率領另外一半人員移駐古晉,改為巽他師,作為巽他路的機動打擊部隊。
兩個師的編製均為1.5萬人,後續配上戰船,可實現水陸兩棲作戰;鎮南軍撤回海防大營,鎮海軍繼續駐守巨港,各軍及時醫治傷員,補充兵員和裝備,在駐地進行充分的休整。
範希朝按照李純的旨意對部隊進行調整,根據各個部隊的損失補充人員和裝備,安排好這一切,範希朝於9月份回到夏原,進宮覲見李純,一番行禮後,李純就與範希朝交流戰事的情況。
李純道:“這次南征取得了勝利,西征也基本結束了,範愛卿和眾位將士辛苦了,各個部隊傷亡不小,朕非常痛心,他們為了大唐的強大作出了巨大的奉獻。”
範希朝說:“打仗就會有犧牲,他們都是大唐的英雄,朝廷要對那些犧牲的將士厚加撫恤。”
李純道:“朝廷一定會優待對大唐作出貢獻的人,關於對陣亡將士的撫恤,還有對立功人員的獎勵,你帶軍事部做個方案,一定要體現朝廷的關愛之心。”
範希朝說:“臣回去就做這個方案,關於對幾個軍團將領的獎勵,還請陛下定個方向。”
李純道:“這次對夷人地區的征服活動是朝廷最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總共分三波進行,第一波結束了,目前第二波、第三波還沒開始,要結合起來統籌考慮,原則上立功的將領都要予以升職。李愬和高霞寓都是老將,朕讓李愬做了瀚海總督,本想讓高霞寓接替葛元禮擔任光祿大夫,沒想到他竟然犧牲了。”
範希朝說:“關於張廣孝、王之孝還有其他將領,該怎麽獎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