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軍事籌劃
字數:5182 加入書籤
李純道:“朕心中有個大概的想法,十個軍團的統領隻要在作戰中立功,可以有三個方向,一是封為三品護國將軍退休,二是在夷人地區擔任總督,三是回到國內擔任按察使,但是給予正三品的待遇。這個想法你知道即可,先不要傳播,關於王之孝、張廣孝,還要參與第二波作戰,暫時不動,可以獎勵一些銀錢,這次新成立的三個路,留了三個都統的位置,可以從比較優秀的副將中選拔。”
範希朝說:“陛下考慮的已經比較周全了,鎮蠻軍這次被拆成兩個師,以後其他軍團也會如此嗎?”
李純道:“朝廷全力打造了十個軍團,就是要用在征服夷人地區上,征服夷人地區後,必須要留一些人鎮守。朕計劃征服夷人地區以後把十個軍團拆成二十個師,夷人地區每個路一個師,作為各路的機動打擊部隊,在國內保留十個師作為機動支援兵力。”
範希朝說:“陛下總能提前預想和準備,看來剩下的九個軍團以後也要拆分。”
李純道:“關於軍團拆分的事,你自己掌握就好,先不要對外講,目前的九個軍團後續還有作戰任務,等各自完成作戰任務再考慮拆分的事。”
範希朝說:“這個臣自然會把握住,近期臣聽說一個消息,東天竺的帕拉王朝這幾年持續擴張,其君主拉伐羅納野心勃勃,臣建議屆時多派一些軍隊過去,減少征服的難度。”
李純道:“你說的這個情況,朕也有聽說,第二次征服活動朕計劃派出6個軍團,其中在帕拉王朝方向派出2個軍團,確保能夠徹底擊敗敵軍。”
範希朝說:“不知陛下要派哪六個軍團,大概怎麽打,臣也好帶領軍事部提前做好計劃。”
李純道:“這次征服活動,鎮西軍、鎮海軍、鎮南軍還要參加,另外再加上鎮桑軍、鎮羅軍、鎮東軍三個軍團,其中鎮西軍、鎮東軍征討西亞、埃及一帶,鎮海軍、鎮南軍、鎮桑軍、鎮羅軍出征天竺一帶,具體的計劃,你可以帶軍事部先做,後麵也是要提前告知各軍,初步定在元和十九年初出征。”
範希朝受領任務以後,回去認真考慮陣亡將士的撫恤、老兵的安置、將領的提拔事宜。對於陣亡的士兵,每人給予60貫的撫恤金,將領則根據級別酌情增加;對於即將退役的老兵,三個路都要招一些公職人員,可以讓他們幹一些治安、執法類的崗位,如果想返鄉,每人給15貫的退役金。
鎮南、鎮海、鎮西三個軍團後續還要參與第二波征服活動,不宜進行人事變動,賞一些銀錢就好。嶽林輝可以提為符真路都統,指揮符真路的各個部隊,參軍臧榮恩可接替符真師長。雷立勳可以提為巽他路都統,指揮巽他路的各個部隊,佐軍穆天成可以接任巽他師長。
範希朝將這個方案提交給李純後,李純覺得範希朝考慮的比較充分了,該花的錢一定要花,鎮蠻軍犧牲比較大,而且已經拆分,將領可以先提拔,待第二波征服行動結束以後,再提拔一下其他各軍的將領。
元稹帶人移駐西貢城之後,首先麵臨的是對幾個夷人國家的王族和降臣處理問題,這些王族和降臣曾經位高權重,目前官職都被華襄兩族占據了,自然不可能再重用,他們已經投降,殺了肯定也不行。
元稹認為華襄官員初來乍到,對當地的情況不太了解,也需要當地人員的輔助,幹脆不如封這些王族和降臣為品級不等的參議,在路、郡、領發揮一下作用。
元稹清楚,朝廷本沒有設夷人官員,所以參議的數量必須嚴格控製,而且隻是臨時設置,等這些人逐步退休以後,就全部取消。
這些王族和降臣也有很大的區別,如直通王和文單王都是非常爽快的投降,自然就該重用,林邑王和墮羅缽底王是經過多次打擊以後才被迫投降,就應該降級使用,而驃王猛裏薩則是頑抗到底,逃到荒島上,到了絕境才投降,就不該被使用。
元稹認真考慮一番後,根據各人的表現,決定將直通王多羅敦定為從五品的參議,將文單王拉那烈定為正六品參議,兩人均直接在符真路任職;將林邑王和墮羅缽底王定為正七品的參議,均安置在隆安府;猛裏薩直接廢為庶人,留在隆安府監視居住。
至於其他降臣,由各郡、領酌情推薦使用,但是郡的參議不得超過五人,領的參議不得超過三人。
事關夷人王族和降臣的處理,自然要報到朝廷批準才行,元稹將意見寫成奏折,派人用快船送到朝廷。朝廷經過討論後認為,元稹的意見切實可行,那些投降的重要人物確需妥善安置,各路可以照此辦理,予以批準。
圓滿處理好第一件事,元稹心情振奮,決心要在符真路幹出一番名堂,把符真路建設成為夷人地區的樣板,成為以後其他各路學習的對象。
元稹認真思考了一番,又和屬員們充分溝通,認為目前符真路存在四個問題需要解決。
一是宗教問題,符真路一帶竟然有大量的民眾信仰婆羅門教,非常不利於朝廷的教化和治理,符真路歸於大唐,自然就要推行佛道兩教。
二是治安問題,雖然中南半島上的幾個國家都被消滅了,但是還殘存著一些散兵遊勇,危害一方,必須要徹底剿滅。
三是建設問題,目前符真路已經設立,但是隻能暫時蝸居在西貢城內,新的首府和府衙必須要盡快建設起來。
四是經濟問題,大戰過後百廢待興,中南一帶雖然自然條件不錯,但是總體經濟水平偏低,增加財政收入是迫切問題。
後麵朝廷任命嶽林輝為都統後,符真路的五人政務會就湊齊了,元稹召集其他四人開了個會,說明了當前符真路存在的幾個重要問題,深得其他人的一致認同。
元稹最後作了一個分工,自己主抓經濟問題,按察使元壽銘主抓宗教問題,布政使李德裕負責建設新首府,都統嶽林輝負責剿滅殘敵,恢複治安,學政蔣文輝負責籌劃教育和文化工作。分工完畢後,五個人就分頭行動,各自開始大幹起來,重要的事再進行合議。
元稹認為,要發展符真路的經濟,可以參照當年開發襄人地區的經驗,反正朝廷提前就有儲備一些資金,自己要多爭取一些,早日把符真路開發起來。在具體行動上,除了建城,還要修路、興商、墾荒,鼓勵夷人趕緊發展生產。
元稹覺得,當年朝廷吸引大量的漢人開發邊疆,對於發展襄人地區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按照李純的意見,這次符真路自然不能大規模吸引漢人,但是可以招徠僚越襄人過來開發。僚越人與漢人長期混雜,差別不是很大,經商務農都是一把好手,吸引過來,既可以鞏固朝廷在符真路的統治,也可以快速拉動經濟。
元稹和李德裕關係較好,就和他商議自己的想法,沒想到和李德裕一拍即合。
李德裕說:“卑職這次要大建新城,也想著大規模吸引僚越人過來,僚越人各方麵跟漢人相差不大,特別是在工商業上都是把好手,來了以後絕對可以帶動符真路的發展。”
元稹道:“目前來的都是一些僚越方麵的公職人員和家屬,光靠這些人還不行,總要采取一些措施吸引更多的僚越人從事工商業,或務工務農,這樣才會有造血能力。”
李德裕說:“卑職將新城選在西貢以南的同奈河西岸一帶,那裏更靠海,可以修一些碼頭,方便以後搞貿易。建城、修碼頭都需要人力,卑職建議就從僚越人那裏招人,建完城就可以將這些人留下來,同奈河西側一帶都是農田,征地的成本不高,新城建起來以後,可以成本價賣給僚越人建房。”
元稹說:“你說的倒是一個辦法,此處既然位於同奈河西岸,以後可以稱為同奈新城,但是建新城就要征地,那些夷人農民的利益也要考慮到,凡是有被征地的夷人農民,可以留在當地務工,甚至可以留在城內置業居住,不夠的全部從僚越人那裏招人,原則上不用其他地方的夷人。”
商議好以後,元稹就派人到國內大規模招徠襄人去符真路,凡是去符真路的僚越人,經商、辦廠、務農稅率隻有國內一半,為了免除僚越人的後顧之憂,凡是到了符真路沒有找到合適營生的僚越人,符真路可給予保底工作,或進入衙門公職,或參與建城、修路,反正保證人人都會有工作,薪資比國內還高。
原本就有不少僚越人蠢蠢欲動,經過元稹派人一鼓動,還加上了保底工作,來的人就多了。很多漢人聽說襄人到符真路待遇很好,心想漢人的待遇肯定也更好,也來了不少到符真路。
華襄兩族來到西貢以後,最多的謀求進入公職,其次是經商,至於務工、務農的很少。此時,符真師和11個襄人團的老兵也麵臨退役問題,他們很多人也想進入符真路的公職隊伍。
元稹的本意是想吸引一些襄人來到符真路,主要是經商、辦廠、務農,幫助當地搞經濟,沒想到有那麽多人都是想進入公職隊伍,搞得元稹壓力山大。
公職隊伍人數畢竟有限,而且符真路組建時已經有了框架,後麵隻是補錄一些人員,不可能吸納太多人,元稹趕忙又找來李德裕商議。
元稹說:“沒想到大家都是執著於進公職,都想保住鐵飯碗,可是公職人數必然有限,符真路草創,首府都還沒建起來,肯定吸納不了那麽多人,你看該怎麽解決?”
李德裕說:“大人,卑職以為,華襄一體,襄人要照顧,華人更要照顧,老兵們肯定要安置,但是終歸是要有個規則,定了規則大家就沒話說。”
元稹說:“你說的對,就是要定個規則,按照規則辦事,誰也沒話說,按照我的意思,符真師和11個襄人團前麵作戰犧牲很大,肯定要先考慮他們,然後再考慮新來的華襄百姓。”
李德裕說:“符真路和各郡的公職分為兩類,一類是專心性強,需要一定文化水平的,另外也需要一些治安、管理類之類對文化水平要求不高的職位,卑職建議將這些對文化水平要求不高的公職原則上留給退役老兵,他們不夠,再招其他人。”
元稹說:“我也有此意,老兵必須要優先保障,對於其他崗位也要有個區分,以前朝廷規定過路一級全部用漢人,郡一級局以上用漢人,科以下用襄人,但是路的首府和郡城兩個地方沒有具體言明,現在華襄兩族都覺得該用自己一方。”
李德裕說:“當初朝廷關於華襄兩族的公職劃分,隻確定了一個基本框架,卑職認為我們這次應該明確首府和郡城的用人原則,省的華襄兩族因為理解不同而產生爭執。”
元稹說:“原來韓愈跟我說過,府一級也可以招漢人,但是郡城一級沒有明確,首府和郡城條件相對較好,華襄兩族都盯著兩處的公職,你看該如何區分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