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建設新區

字數:5139   加入書籤

A+A-


    目前,夏原發展繁榮的同時,城市越來越擁擠,汙染也開始明顯,必須要進行疏解。城東的工業集中區可以開始籌劃建設,新組建的三個部,城內根本沒有地方建設,可以提前規劃城西的政務區,新成立的三個部在在那裏建設。
    隨著國家的發展,科技工作越來越重要,可以將科學院從科學司獨立出來,在城北的科教區建設更大更全的科學院,吸納更多的人才來研究和發展科技事業。
    李純想好這些事以後,就將兩個宰相召來,商議這些事的辦理。
    崔群說:“按照當初的時間算,這些扶桑人的奴期應該在今年的10月份結束,到明年才開始征服活動,至少明年7月份以後才會大規模的遷移扶桑人到東天竺一帶,中間這大半年怎麽辦?”
    李純說:“他們就在原地不動,到了十月份就給他們辦理襄人手續,正式成為襄人,不再是奴仆,後麵就相當於務工,原來的主人就相當於雇主,讓他們幹活必須要付工錢。到了明年7月份左右,就大規模轉移到東天竺,讓他們在那裏跟其他扶桑人匯合,省的中間回扶桑還來回折騰。”
    裴度說:“普通襄人是否去夷人地區,基本都是按照個人意願去留,如果這批扶桑人有的不願意去東天竺怎麽辦?”
    李純道:“當初這些人參與或支持叛亂,朝廷對他們留有餘地就給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釋放他們的前提就是要服從朝廷,如果讓他們去天竺都做不到,還談什麽服從朝廷,膽敢有堅持不去的,全部發配漠州,再不赦免。”
    崔群說:“就算近期就在城西啟動建設辦公區,全部建一層的房子,也要一年的時間,加上前期的規劃和拆遷,加起來至少要一年半,三個部怎麽過渡?”
    李純道:“三個部的事目前隻是一個構想,還沒到必須立即組建的時候,朕有個想法,一年半以後,第二波征服活動也差不多了,到時候正好可以結合前方將領的表現情況,正式組建這三個部,也能增加一些崗位安置立功人員。”
    裴度說:“陛下的這個意見好,到時候6個軍團參戰,那些立功的將領確實也要提拔使用,有個合理的安置,多了很多崗位,就有很大的回旋空間。”
    李純道:“正好有一些皇親國戚、其他機構要遷到政務區,加上新組建的三個部,可以讓建設部提前規劃一下,作為政務區啟動的第一期,等第一期建好了,我們再啟動第二期、第三期。”
    崔群說:“原來建設夏原的時候,陛下說要盡量少拆一些村莊,但是政務區作為國家的中樞,不可能和村莊都混雜在一起,到時勢必要大規模的連片拆遷。”
    李純道:“如果皇宮和官衙與村莊混在一起就亂套了,這樣吧,可以多給一點拆遷費,然後把他們集中安置,也作為政務區的一部分。”
    裴度說:“可能是因為現在朝廷對老百姓太照顧了,現在有些老百姓拆遷時漫天要價,有的還死活不拆,前段夏原城東要建一個學校,就遇到過這種情況,搞得被迫換地方。”
    李純道:“朕預期的政務區在淝河以西的新圩鄉一帶,可以讓建設部先規劃,然後讓京畿道的人員去搞拆遷工作,根據那裏老百姓的態度再定。”
    裴度說:“臣建議城東的工業區和城北的科學院都要提前規劃溝通,不能被卡在拆遷上。”
    朝廷關於啟動城東工業區、城西政務區和在城北新建科學院的消息,很快就在夏原傳開了。
    那些皇親國戚、高官顯貴以前錯失了搬遷夏原的機會,現在聽說可以搬到政務區,和皇宮、中央機構挨在一起,一個個非常高興,紛紛跑到城西新圩鄉一帶看地方,準備挑個好地方建房子。
    這些人衣著華貴,出手大方,引發了當地村民的羨慕嫉妒恨。很多村民認為,這次大規模拆遷,就是一錘子買賣,如果錢要少了,以後就沒法後悔。很多村民一商議,覺得朝廷和那些達官貴人都不差錢,幹脆就參照夏原城的地價要拆遷款。
    村民們獅子大開口,把京畿道的拆遷官員給整不會了,夏原城寸土寸金,新圩一帶屬於遠郊區,地價差了好幾倍,根本不敢答應。建設部的人員過去測量搞規劃時,有的村民不配合,口口聲聲說,不給夠拆遷款,絕不肯拆。
    建設部尚書柳晟氣得半死,就是因為夏原城土地昂貴緊張,才會到城西建設新區,搞得新區和城區一個價,朝廷的主要財力用在開發夷人地區上,在建設政務區上的預算並不是很多,哪有那麽多錢填窟窿?
    李純怎麽也沒想到,城北的科學院,城東的工業區,規劃和拆遷工作都很順利,偏偏就是朝廷要去的政務區遇到梗塞了。
    聽了柳晟告狀,李純也是有些鬱悶,怎麽朝廷成了唐僧肉,開發政務區對當地的村民也有好處,他們也可以成為政務區的一份子,以後就業、做生意都會方便很多,怎麽反而還使絆子?
    當然,如果朝廷采取強硬措施,對新圩鄉一帶實行強拆也可以,但是這會留下一個惡劣的形象,以後其他地方官府也會效仿,會加劇官民矛盾。好在裴度提前提醒了一番,李純做了一個預案,提前想好了應對之策。
    李純對柳晟說:“新圩的地又不是金子做的,幹嘛必須要在那裏建政務區,新圩鄉以南的夏圩鄉也不錯,你們可以到那裏看看,再不行往西麵的龔圩鄉看看,哪裏的老百姓配合,就在哪裏建政務區,現在就改規劃,不去新圩了。”
    柳晟等的就是這句話,當即說:“這幫人太貪心,真要把人氣死,臣也寧可去其他地方,他們就是明天降地價,也不去新圩了。”
    君臣達成一致後,柳晟膽氣就壯了,當即派了兩撥人分別到夏圩、龔圩查看地形,並放出口風,不在新圩建政務區,夏圩、龔圩哪個地方配合拆遷,就在哪裏建政務區,如果都不配合,還會另選別的地方。
    聽說政務區要轉移到別的地方建設,新圩人開始慌了,守著那些農田種地能賺多少錢?拆遷可以拿到不少錢,以後在當地就業也方便,如果政務區轉移到別的地方,所有這些好處都沒了,隻能繼續種地守窮。
    很多新圩人紛紛找到京畿道的官員,要求還在新圩建設政務區,他們都同意按照原價拆遷。沒想到京畿道的官員說,建設部已經更改規劃,不在新圩建設政務區,新圩不會拆遷,把他們打發回去了。
    新圩人非常失落,開始大罵那些當初鼓動多要拆遷費的領頭人,還把責任歸於一些頑固的釘子戶,互相爭執不斷,隻能眼睜睜的看著政務區落到別的地方。
    建設部的人員派了兩撥人,分別到夏圩和龔圩進行勘測,尋找適合建設政務區的地方,分別做了兩套方案,然後讓京畿道的官員跟兩個地方的百姓去溝通,哪個地方的百姓配合,就在哪個地方建設政務區。
    有了新圩的教訓,夏圩和龔圩人學聰明了,再也不敢鬧騰,紛紛配合,全部同意按照京畿道給的標準拆遷。柳晟比較傾向於夏圩的方案,就讓京畿道的官員去夏圩的百姓簽拆遷協議,等規劃區域內的夏圩百姓全部簽了拆遷協議,柳晟才算鬆了口氣,跑去找李純匯報。
    李純聽了情況後,覺得有些搞笑,前麵明明是給新圩人送利好,他們還擺譜,漫天要價,這和前世有些地方很像。前世有些釘子戶更過分,敢於在原來的基礎上三倍五倍的要價,就是非要狠咬一口。
    相關部門蠢就蠢在,不考慮當地人的意願,提前做好規劃後,就開始投入巨資開始建設,遇到了釘子戶毫無辦法,任人拿捏。如果提前搞一兩個備選方案,談妥拆遷後,再開始建設,哪會有那麽多問題。
    李純對柳晟說:“在夏圩以西建設政務區的方案總體可行,三個部也不要全部建設單層建築,要根據實際情況單層、多層相結合,不能為了求快浪費土地。這次把政務區範圍內的民房全部拆遷,省的二期、三期還要再糾纏拆遷工作,但是時間上可以略微錯開一些,統一付完拆遷款以後,一期的先拆先建,過個半年以後二期、三期再拆,畢竟那些拆遷戶建房也需要時間。”
    柳晟說:“這次我們做的規劃,整體比以前大氣恢弘一些,所以造價就會高不少,搞完拆遷,加上一期建設的錢,資金就會有點緊張,恐怕二期、三期會有些影響。”
    李純說:“目前征服和開發夷人地區耗了朝廷不少錢,就沒有太多錢往政務區投。朕看這樣吧,目前主要的矛盾就是各個部門的辦公區域比較緊張,到時候可以先建二期,三期暫緩,二期建好以後,搬過去一些部門,空出來的地方再分給其他部門,這樣就解決了辦公用房緊張的問題,皇宮也放到三期最後建,等有錢了再建三期。”
    柳晟覺得皇帝的這個意見比較務實可行,皇帝帶頭示範,其他部門也就不好說什麽了,政務區的建設工作也就相對從容很多。
    元稹在符真路收到關於華襄夷三族相關措施的詔書後,認真閱讀一番,然後召來李德裕商議如何辦理。
    李德裕拿著詔書看了一番,然後說道:“卑職從這個詔書中看出三個方向,一是限製華人、鼓勵襄人到夷人地區;二是厘清三族的邊界,對三族的權限作了明確的規定;三是明確了夷人地區的產業政策,製定了一個基本原則。”
    元稹說:“我也覺得大概就是這三條,第一條好辦,以後除非必要,我們不招徠其他華人過來,多鼓勵襄人過來。第二條就要麻煩一些,各郡劃界和設立隔離措施需要不少功夫,給華襄夷三族****,給夷人*****、身份牌也需要很多人力。第三條我覺得倒是一個機會,既然可以搞采礦業、冶金業,我們就在這兩個產業上下功夫。”
    李德裕說:“卑職作為布政使,有發展經濟的職責,也在苦思經濟發展的破局之道,既然朝廷言明了產業政策,正好可以利用一下,符真路各種礦藏不少,可以招引華襄企業來參與開采,然後盡量就地冶煉,同奈新城新建了幾個大碼頭,海運非常方便,可以建一些冶煉企業,壯大符真路的經濟。”
    元稹說:“我覺得還有兩個產業可以發展,符真路一帶平原廣袤,土地肥沃,大部分地方可以一年三熟,可以大規模發展農業。另外中南半島物產豐富,還有一些寶石翡翠,都是內地所沒有的,可以大規模發展商貿業。”
    李德裕說:“大人說的對,符真路的自然基礎很好,主要是當地耕作技術比較落後,工具也不行,如果引進國內的農業技術,完全可以增加農作物的產量。卑職聽說在伊洛郡的北部,有個叫做帕敢的小鎮,那裏盛產翡翠,另有一個叫抹穀的小鎮,盛產寶石,在馬來郡的吉隆領發現大量的錫礦,這些都是難得的寶藏,隻要能開發出來,都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